? ? ? ? ? ? ?從地獄到但丁密碼
? ? ? ? ? ? ? ? ? ? ? ? 文/花吉滿
《但丁密碼》是繼《達芬奇密碼》之后,十年的回歸與再續,名字風格一致,其實并無聯系。《達芬奇密碼》改自丹?布朗同名小說,而《但丁密碼》則改自他的又一佳作《地獄》。
作為原著黨,《但丁密碼》注定是讓人失望的。整部影片從一開始就緊鑼密鼓 的進行著氣氛的追擊渲染,從墜樓男子到持槍女人再到重癥病房的男主蘭登教授。雖然一開始的情節讓人看的摸不到頭腦,不過地獄之火與蘭登幻覺畫面的交叉顯現,從畫面效果來說,達到了預期期望值,而畫面安排則稍顯混沌與牽強。
兩個密碼之作都彰顯了丹?布朗作品最顯著的特征,即把兇殺與莫名其妙發生的詭異事件作為最開頭的引入,隨后伴隨著蘭登無辜的卷入,進而展開整個解密與追蹤行動。
《達芬奇密碼》是丹?布朗的成名之作,電影在改編時對原著進行了大成分的還原,為了尊重作者,讀者與觀眾,可以在影片中窺見原著里更為細節的部分。而《但丁密碼》相較于此除了主線是原著故事,場景布局還原于歐洲外,丹?布朗作品的最迷人之處則在影片中無跡可尋。
那么,原著的迷人之處又是哪里呢。
想當年捧著《達芬奇密碼》廢寢忘食整整兩天不能自拔,好像靈魂被開啟了新世紀的大門,頭一次遇見不是警察不是鬼才而單憑一個對宗教、符號有著深入研究的大學教授突破重重疑云,解決兇殺案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全書充斥著濃濃的宗教、符號、幫會、藝術、歷史、人性與現實世界。濃烈的宗教主義色彩夾雜著藝術分析推理,發生在現實世界里折射著人性與道義,讓人不覺枯燥無味而緊隨作者緊張的腳步,一步一步揭開真相的神秘面紗。而最出彩的部分,就是蘭登教授通過他的學術,發現歷史不為人知的部分以及與惡勢力的抗爭。
丹?布朗的所有著作,都有他濃烈的個人主義色彩。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作品有著異曲同工的地方,《地獄》同樣。正因如此,他才是獨一無二的丹?布朗,他才是唯一一個讓我看了一本書而忍不住買下他所有著作的作者。
而《但丁密碼》的節奏太快了,以至于將原著最精彩的部分無法細致刻畫,蘭登教授是如何一步一步解決危機、如何縝密而細致的分析過程則被一筆帶過,致使很多情節顯得緣由不足,模棱兩可。比如如何在水中找到丟失的但丁面具,為何西恩娜對大反派伯特蘭佐布里斯特狂熱的追隨與崇拜難道只因為愛情?立場鮮明的大反派是如何憑借幾場漏洞百出毫無人道主義可言的演說獲取全世界成千上萬追隨者。細節的缺失使蘭登教授更加神化,總是可以恰到好處的及時解決風險似乎更符合美國大片的英雄主義情結。而事實上,蘭登解密的過程困難重重,思想與學術在危機四伏與自身難保之時碰撞的更加猛烈,意外頻出與步步維艱的狀態而使全書更加燒腦,而這些,在電影里的亡命奔逃中全部被淡化掉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整部電影所營造的血水噴出的壓迫感時時刻刻吊著觀眾的胃口,雖說商業口味濃重了些,但布局和取景值得稱贊。
而對于主題,天才反派意在用生化武器解決世界一半人口,否則他認為一百年后人類必然滅亡,“人類即是惡疾,地獄則是解藥。”這讓我想起同一主題的電影《人類清除計劃》。劇增的人口數量逐漸成為人類越來越關注的問題,道義與現實摩擦出日益璀璨的火花,在電影里,無可厚非的,愛與正義必然戰勝邪惡,可用人性審判人性,又如何辨別何為善惡?
電影的結局病菌被及時扼制,反派人物被殺,世界再一次躲過劫難。而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依然泰然自若平靜祥和的繼續生存在這個地球上嗎。善良與正義是選擇,而居安思危是通往未來的唯一路徑。
愿生生不息,毀滅預言也只是預言。
—END—
謝謝你這么美好,還能停留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