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老師在《萬萬沒想到》這本書里面談到:讀書這件事沒那么簡單,它也需要技術,有會讀的,有不會讀的,不是愛讀就行。
讀書不是隨便讀的。
閱讀方法
看書也是一門學問,以名著《如何閱讀一本書》最為出名,豆瓣評分8.6的經(jīng)典之作,不過對于我來說它太晦澀枯燥了,實在是啃不下去。說起讀書方法,我更傾向于《萬萬沒想到》里面的“強力研讀”。
1.好書要讀兩遍。
第一遍正常閱讀,第二遍做筆記。
2.何謂好的筆記
讀書筆記是為了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溫本書提供方便。要:
清晰地表現(xiàn)每一章的邏輯脈絡
帶走書中所有的亮點
有大量自己的看法
發(fā)現(xiàn)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其他書和文章的聯(lián)系
記筆記是對一本書最大的敬意。
在進行小能熊寫作計劃的同時,因為進行了密集型寫作,所以開始思考如何提高寫作方法和文筆。
看過一關于提高文筆的文章,只記得摘抄新詞匯,提高自己的詞匯量。
開始分析首頁上熱門文章,很快發(fā)現(xiàn)了自己文章的論證太少,因為看的書少,所以舉的例子不多。
于是現(xiàn)在看書會開始留意作者舉的各種段子,噢不,是例子。
主動主題閱讀
很多談閱讀的方法的文章都會提到“主動閱讀”這個概念。
你渴望獲得什么技能,你尋求什么樣的內(nèi)力,主動地找相關主題的書來閱讀。跟英文做閱讀里面的帶著題目去閱讀是一樣的,目的性越強,越容易找到信息。
世界上好書數(shù)不勝數(shù),如果你東一本西一本讀,跟現(xiàn)如今一直談論的“網(wǎng)上碎片閱讀”沒什么區(qū)別,最好的讀書,就是要將自己獲取的知識,形成自己知識系統(tǒng)。
所以除了“主動閱讀”,還要“主題閱讀”。
在一段時間內(nèi),專研一定領域的書。
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在她的書《虎媽的戰(zhàn)歌》里面提到,她要求兩個女兒只能練鋼琴或者小提琴,不能玩別的樂器,不能參與任何與學習無關的課外活動,沒有社團,沒有演戲,沒有公益,只能學習。
要想有所成就,要學會放棄一些東西。
要想在閱讀上有所體會,只需要暫時放棄其他領域的文章就可以。
閱讀工具
我以前讀書只愛讀紙質(zhì)版,現(xiàn)在為了方便做筆記,越來越鐘意電子閱讀。
Kindle上閱讀,標記,記筆記,十分方便,也可以直接復制文字出來。電腦版Clipping.io可以一鍵將所有標注內(nèi)容按書籍傳輸至Evernote中,而且kindle里面的搜索功能也很強大,關鍵詞搜索也很方便。
這樣記筆記比手寫快得多了。
閱讀習慣
很多人不會否認他們新年有閱讀的想法,但是事實上他們可能并不會翻開書頁。就從列書單開始吧,選取你最感興趣的領域,自己制作一張相關的書單。
曾國藩有個習慣,“書不二。”也就是一本書看完之后再看另一本書。
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幾個簡單的閱讀習慣,比如,每天睡前閱讀40分鐘。引導自己的閱讀行為。最后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
關于輸出
對于工具類實用性強的書籍,看完書可以不立即輸出分享,可以先實踐+總結,最后再一起分享。讀一本書很容易,但是實踐很難。
說了這么多,不去實踐并沒有用。
最后請允許我貼上簡友們相關讀書寫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