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關鍵詞標簽 ?#品牌延伸#
有更多相關可以微博話題#每周一本營銷書#
行文寫作思路:
第一,用一句話描述這本書是干什么的。同類話題競爭書籍還有哪些,為什么要選這本書。
第二,這本書作者是誰,為什么值得讀者花時間聽他書里的內容?有什么特別的亮點?
第三,這本書的目錄結構,整本書的邏輯結構是怎么安排的?
第四,這本書學到的五個核心點是什么?有什么具體案例解釋清楚給讀者?
第五,對日常生活有什么啟示? From PmFrank
本文講清楚3個問題
1、集團誕生記
2、品牌延伸陷阱(思維方式和逆向品牌)
3、品牌延伸何時有效
一、集團誕生記
產品時代:企業伊始階段,主打單品速搶市占率,取得業績后,發展多維競爭之際,要么收購,要么另立公司主打新品牌。
也就是新產品需要新名字,進而在用戶心智中重建階梯。
從顧客心智出發,就能看出錯誤所在。
其中提到的蹊蹺板規則,挺有意思的!心智的地位一旦占據,倘若有所外延偏頗,難逃此消彼長的態勢,也是另辟公司(產品)形成集團的一個原因。
譬如:
施樂公司花了近10億美金買下一家非常好、利潤頗豐的計算機公司---科學數據系統公司,而后呢?
更名為“施樂數據系統”。
優酷土豆合并后的“合一集團”。
成立集團公司的條件(From 百度百科)
1、企業集團的母公司(核心企業)注冊資本在5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并至少擁有5家子公司;
2、母公司(核心企業)和其子公司的注冊資本總和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
3、企業集團的母公司(核心企業)應登記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全民所有制企業可以作為核心企業組建企業集團,但注冊資金應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
4、集團成員單位均具有法人資格。
TIPS:
就像金字塔模型一樣,底層越發牢固(產品線),塔尖越發突出(品牌影響度),整個盤子會越做越大,越發形成不可抗拒的市場競爭力。譬如第一代互聯網陣營的BAT(百度騰訊阿里),還是逐步嶄露頭角的TMD(頭條、美團、滴滴)無一不是集團化運作模式。
反求諸己:
最近IP似乎被市場推上了風口浪尖,分析下逐步勝出的那些大V,都或多或少有這個映射。
二、品牌的延伸
品牌延伸就是把一個知名產品的品牌用在一個新產品上(“搭便車”陷阱的終極版本)。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通用型品牌名稱的宣傳,注重品類就夠了。 譬如:Dove?多芬@秀發、肌膚理護專家
思考下這個問題:
做品牌延伸,畢竟要考慮市場定位,是站在產品的角度(由內而外),還是站在客戶心智的角度(由外而內)進行定位呢?
思路:
1、名字緯度,在用戶心智階梯中,占據頂層優先級最高。
譬如:
知乎推出知識付費新產品“值乎”,羅輯思維推出知識付費產品“得到”,果殼網繼“在行”,“分答”之后的“飯團”等等...
阿里旅行運營一段時間后更名為“飛豬”,阿里旺旺更名為“千牛”,UC自媒體更名為“大魚號”等等案例,不勝杯具。
2、心智,由外而內的思維方式大有裨益。
消費者和制造商看問題的方式完全不同。
譬如:
在杭州人眼里,阿里巴巴更多是一個公司,一個品牌名稱、一個機構和一個合適的工作地點。
對消費者而言,阿里巴巴可能就是淘寶、天貓、或者支付寶之類的實體產物。
譬如:
三只松鼠的生態圈,從互聯網第一堅果品牌,延伸到“松鼠小賤”品牌“松鼠動漫”、“松鼠TV”“松鼠窩,松鼠洞”等。
從2012年2月成立,2014年5月松鼠集團誕生,發展歷程雖有兩次危機,不過進化還是挺有意思的。
TIPS:
最容易毀掉一個品牌的做法就是品牌延伸。
但是:
定位的精髓在于:用你的品牌名稱代表通用名稱,從而使潛在客戶不經意中就把PnP名稱當成了通用名稱。
不過也有一定的風險,有可能導致商標注冊被撤銷的后果。
譬如:避風塘、阿司匹林、iPad、優盤、Nylon。。。
三、品牌延伸何時有效
酒精是一種興奮劑還是抑制劑?短時間來看是興奮劑,長期來看,是一種抑制劑。
品牌延伸的作用和酒精的作用基本相同。
2大檢驗方法
1、購物車檢驗法
品牌延伸的經典測驗法是購物單。
只有在沒有品牌或者沒有知名度品牌的地方,才可以搞品牌延伸。但是一旦出現激烈的競爭,就會遇到麻煩。
2、酒保檢驗法
反觀現狀:
1、站在頂端的公司內部,都有自競機制,目的不僅為了穩固龍頭地位,更多是為了預防已經占據的心智被頂替,一旦發現有所苗頭,要么收購,要么快速復制模仿給予扼殺搖籃。
再講到底,市場的競爭明面上是產品的競爭,實際上是占據用戶心智之戰,實際操作起來呢?資本的競爭!
2、在行業類目逐步細分的當今市場,做品牌延伸成功實屬不易,有資本和行之有效的“定位戰略”也未必不能突圍。
以上,
感謝。
文章首發公眾號 宇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