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雙城記》第一章開篇的第一句話。
將其放在這里來探討80后與90后的壓力再合適不過。
時代一直在變,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如此快節奏的生活是好是壞暫且不表。
80后與90后已然成為當今社會的中流砥柱,但時代的潮流反而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近日,“80后90后的壓力有多大”,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再次登上微博話題Top1,引起激烈討論。
評論已超2.4萬,轉發4.5萬,共計閱讀5億。
超高的話題度足以可見如今的“中流砥柱”壓力到底有多大。
1
00后正式開始奔三,我國總生育率也跌破警戒線。
王尼瑪的妙語連珠,加上此前有關”為什么現在年輕人不愛生孩子了?“的熱議不斷。
看似詼諧幽默的背后,卻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出生時遭遇計劃生育,成為中國唯一的獨生子女一代。
上學時趕上教育改革,成為了實驗素質教育的一代。
參加工作時又逢國企改革,全民創業,變成了壓力最大的一代。
好不容易熬到結婚的年齡,房價暴漲,望著房價只能連聲嘆氣,四處漂泊流浪。
曾是時代的寵兒,祖國的希望。
在大時代的洪流中,80后和90后終于活成了最慘的一代中國人。
“畢業3年,工資扣完社保費用就剩不到兩千,最大的壓力是沒人敢追我,朋友都說我工作太認真,生活也太認真。”
“我36歲了,去年創業,欠債40萬,現在失敗,迷茫中,上有老下有小,無房無車,要怎么走出來?”
“最大壓力是創業失敗后的孤獨與寂寞無人能懂,加冷言諷嘲。創業失敗就是笑話,成功了就是神話,深有感觸。”
這些都是當代年輕人的悲哀,既現實,又無奈。
帶著孤獨出生,被全家傾注全部的希望與愛意,無論你愿意與否,這個時代沒有并沒給你過多選擇的機會。
80、90年代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獨子,且榮登全家學歷最高,教育程度最好Top1。
學生時代一直為“高考”二字拼搏,上了大學后卻完全泄了氣。
對于很多80、90后的年輕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態。
或許稱80后為年輕人已不再合適,但本質上,大家都還是那個蹭懷揣夢想卻被歲月河流所遺忘的那個孩子。
太多人并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從學業開始,素質教育沒有留給這一代人摸索的機會,大部分的興趣愛好也在沉重的壓力下化為烏有。
接著,一大批懵懵懂懂的年輕人畢業后步入了社會。
人生的可能性有很多種,機會卻總在我們手上悄悄溜走。
無暇顧及機會、不敢嘗試、沒有資本、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能賺到錢的只是極少數人,絕大多數仍在為一日三餐和住處發愁。
單身,沒錢,又要還貸了。
一句簡短的話,卻囊括了80、90后最害怕聽見的現實。
第一批90后大學生畢業于2012年,然而我國經濟也從這一年開始不斷放緩,實體經濟出現困難導致就業問題激增。
80、90后的職場競爭壓力除了就業難還有前段時間大熱的“996”工作制度。
90后都已帶起了假發,不得不承認,壓力實在太大了。
2
當今社會,有車有房,有存款,便是三十而立。
要想將這四個字掰開了揉碎了,深入地探討一下,我們得從它的出處說起。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原文中的“立”字,是指建立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也即是意識獨立。
更何況后面還有一句,“不知禮,無以立”。
但演變到現在,已然成為了車、房、存款、事業的代名詞。
熟不知,已有多少人被這“四字真言”壓垮,淪為時代的悲哀。
“三十而立”于情于理,都應被解釋為建立自己的原則,知事理,從而更好地生活。
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贍養老人,80、90后的青春早已散場,人到中年的沖擊不斷向我們涌來。
有些人將當初那個懵懂的少年藏了起來,有些人則徹底把他丟掉了。
這真是最好的時代,也真是最壞的時代。
3
“我呀,做了一個冗長的夢,夢里面年輕人,掌握了新的生育方法。
叫裂開,像蚯蚓一樣,只要壓力足夠大,就會裂成兩個自己。
既完成了繁衍,又節約了產假,還跳過了戀愛彩禮結婚產子,以及產后抑郁等一系列付費環節。
當你有兩個你時,還可以一個去上班,一個去遠方,上班的那個給遠方的打錢,遠方的那個替上班的生活。
到了深夜兩個自己再互相打打電話,互道一聲平安,這才是我理想的生活。
或許現實世界,已經實現了這樣的技術,只是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把另一個自己弄丟了。”
提升自我,不斷努力固然重要,但對于多數人來說或許過于虛渺,從某些意義上來說,成功的方式其實只有一種,那便是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
我們都想做些自己的事或是自己喜歡的事,窩在沙發里睡一下午覺,醒來外面陽光還是熱烈。
看著窗外搖擺的綠葉,聽一聽街道上的人聲嘈雜,或窩在床上翻兩本書,看幾部電影,就這樣隨意地過我們的生活。
人人都想去風和日麗的地方走一走,雨淋不到你,浪也打不到你。
那說完再見,傘我就自己留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