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在臺北的日子,總共參加過四次導覽活動,按時間順序分別是Taipei Walking Tour臺北城市散步、臺北故宮博物院、張大千紀念館和青田七六,除第一項為自費外,其他均為免費(臺北故宮博物院學生免費),但都需要提前在官方網站或指定渠道進行報名,當然,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次導覽都給我超乎預期的體驗。
臺北城市散步
初到臺北時,就想通過參加一些好玩的活動融入這里的生活。在一個類似豆瓣同城的App-活動通Accupass上發現「臺北城市散步」這個organizer,其中一個系列散步活動叫「觀察臺北的20個角度」,描述是“從設計、博學、閱讀、探訪、在地、尋訪、生活、語言、文學、地理、民俗、規劃、足跡、編輯、品味、字型、攝影、說書、收藏、水文20個角度,邀請20位各領域的工作者,帶領參與者散步臺北街頭,觀察不同面貌的臺北”。我報名了其中的「濃縮文青日」,在7-11的ibon交了700臺幣(合約145人民幣)費用。從簡介來看散步路線圍繞臺師大和臺大,之前去過幾次那片區域,無非是師大夜市「吃」、公館的運動店「買」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發呆」。
上午11:15到達羅斯福路三段269巷的微光咖啡集合簽到,每人領取一份步行經過地的簡介(3頁半單面A4紙),寫著店名、門牌號和一兩句說明,一副導覽接收器和一杯美式咖啡。導覽者是被稱為編輯鬼才的黃威融,98年與四位好友集體創作《在臺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曾任臺灣生活風格雜志《小日子》創刊總編輯,現任誠品書店免費刊物《提案on the desk》編輯顧問,長期游走混跡于臺北南區。既然把咖啡店作為起點,威融也聊起自己對選咖啡館的要求,一要能聊天,二要音樂、陳設和書有「調性」,在他眼中,咖啡館老板扮演著重要的文化傳播的角色。導覽過程中,對路過的書店、咖啡店、設計店、pizza店如數家珍,老板的背景脾氣秉性、店面歷史、顧客類型都能說個一二。 名校總盛產文藝青年,而文青也愛聚集名校周圍,晝伏夜出是文青的作息時間,沿途的羅斯福路三段、新生南路三段、溫州街、泰順街都安安靜靜,快中午時有的些許人氣也是做完禮拜涌進小巷的人們,一會兒就散去了。誠品臺大店負一樓有專門一塊海報區是紀念最近去世的中外作家,其樓上需從側面乘電梯到4樓的若水堂簡體書店,雖隔著有些臟的綠色玻璃,卻是俯視臺大大門的最佳位置。有的店已存在十多二十年,一些異國餐廳還是當年留學生定居開設的。已經遷出的多松舊址外墻上還遺留一些當年文青在凌晨躁動的痕跡,仿佛還能聽到樓上居民被文青在店外的抽煙喝酒大聲交談吵醒時的爭執聲。新進入的店也學會盡量跟這里的居住環境融入,一個噴了藍漆的舊自行車轱轆就是招牌,頗有大隱隱于市的意味。后來跟Trotro再次逛到這邊時,走進一家豆花店,里面還收藏有很多舊家具,坐在局促的家具之中以有機黑豆花解暑,老板自己也坐一邊品嘗著自己剛剛烘培好的蛋糕,聽Trotro說不喜歡糖水里加檸檬汁的味道又果斷重新乘了一晚,還請我們一起品嘗他的蛋糕。然后進來一位留學生,用流利的國語向老板點單,聊著放假的事情。經過楊德昌《一一》的某處取景街道,在一處公園結束了散步,那時下午一點半,一位肌肉男在我們的旁邊借助單杠做著引體向上。
散步結束后,我簡單采訪了一下活動發起人邱翊先生,他土生土長在大稻埕,在部落格(博客)時代,許多博主和旅行達人分享日本、歐美的旅行經驗和美食美景時,他反其道而行之,開博寫老臺北,寫迪化街、大稻埕,后來在大稻埕開民宿,和太太分別用國語和日語做步行微旅行導覽,讓人們(無論游客還是在地人)重新認識城市,再后來發起「臺北城市散步」活動,設計了大稻埕邊走邊吃、觀察臺北的20個角度等系列。
青田七六
因為邱先生也是「青田七六」的志愿導覽著,我知道了這個地方,座落在青田街七巷六號,隸屬臺灣大學資產,超過80年的老庭院,日據時代由“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足立仁教授于1931年設計修建,臺灣光復后由參與接收臺大,同時為臺大地質系第一任系主任的馬廷英教授購得,也成為作家亮軒(馬廷英長子)兒時的家園。馬廷英先生及妻子去世后,庭院被臺大收回,09年由臺大地質系校友承租,修繕并經營成綜合餐飲、科普教育、文創、導覽講座的空間。同樣需要提前在官網上報名預約,每月不定日期有免費的庭院導覽和收費的街區導覽,都會提前公布在網上,還一再特別提醒因保護地板室內需穿襪進入。庭院整體以及附近的街巷成了旅行參觀導覽的景點,主題建筑日式洋房變身為提供日和風套餐和下午茶的餐廳,后來距離洋房局幾步之遙修筑的白房子現在成為廚房和文創品售賣店,店前的一堵墻也沒有浪費,地上擺著各種石材切成的小方塊,墻上掛著巖石標本和一年365天對應的生日花圖案,一邊延續著地質知識,一邊展現文化創意。志愿導覽員帶領十多位參觀者先從花園解說,分析建筑中西合璧的風格,細數門前長了幾十年的棕竹,后院改裝成水池的小泳池,還有離主體日式洋房有一點距離的白房子,他們存在的緣由和故事;脫鞋穿襪進入洋房,導覽員仔細講解每個房間對應的日式名稱和功能,很多陳設都被完整保留下來,書柜、梳妝臺、箱子、詞典、地球儀,甚至玻璃窗上寫的古詩,最引人注意還是座敷(鋪有榻榻米的房間,這里相當于主臥)里亮軒貼在墻上的唱片包裝,老建筑里肆意著叛逆的氣息。站在長長的廣緣(走廊)上,盡頭一盞落地燈旁孤單單地窩著一張單人沙發,導覽員那些話在耳邊回蕩,過去的生活場景眼前模糊閃回。人們常常想在老建筑里找過去,尋找不變的東西,但變化才是在這些不變的建筑里最有意思的部分,那些愛恨情仇,親疏關系,搬入遷出才能留下斑駁和悵惘,幸好亮軒著書《青田街七巷六號》,供好奇的到訪者再到文字上對它窺探一番。
我不是位文藝青年,也不是學建筑的,但我喜歡聽過去的故事,然后站在路口、街角或老房子里,幾十年的變化快進的在眼前播放,陌生感頓時消失。這些街巷和老建筑可能無關燦爛的歷史文化或藝術科學成就,但他們在延續著一座城市的文脈和一片區域的風貌,是臺北的人情味,是思想激蕩過的臺北南區。
回過頭來說,為什么這四次導覽會給我超乎預期的體驗?導覽員的熱情和豐富的知識儲備,珍寶顛沛萬里終有所藏,大師游歷各國有所居,街巷變遷故事有人講,老屋風華魅力有人捧,臺北故宮博物院、摩耶精舍、臺北南區、青田七六,他們的存在讓這座城市有了更多記憶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