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朋友剛畢業的那會兒,曾有人給她介紹過一個對象。
開場白是這樣的。
“有車有房,母親開廠,父親在機關單位工作,男方本身是做會計的,在某某公司,月薪多少,模樣不差,身高一米七左右?!?/p>
那會兒她待業在家,自身毫無所長,家里條件也是一般,這樣條件的男生憑什么看上她?
介紹人面露難色,“就是腿有點殘疾……有點,不明顯,真的?!?/p>
家里人都殷切的看著她,說條件真好,你去見見吧。
她不去,在家里大鬧了一場。
最后她媽也怒了,說:“你錯過這個,以后肯定找不到這么好的!”
她委屈的直哭,跟全家人訴苦,說我到底是有差,在你們心目中,這就是我一生中的最高標配?
除了她的外公替她叫屈,所有人都是緘默,似乎默認了這么一個肯定的答案。
于是,她離家出走,當晚住在我家,她說:“我真的就那么差?”
在我眼中,這個朋友一點兒都不差,性格開朗,模樣可愛,除了偶爾白羊座體質外,我覺得她是一個好姑娘,但是她也有她的缺點,遇見困難就逃避,在工作單位上領導處處針對她,她連自己錯在哪里都不知道,只知道用辭職來解決問題,一心躲進自己建筑的理想國里,滿腔熱血,又毫無計劃。
她說:“我要證明給他們看看,錯過這個,我肯定能找到更好的。”
我問:“怎么證明?”
她說:“我要去開店,自己做老板,掙很多很多的錢?!?/p>
我沉默了一會兒,繼續問道:“什么店?資金呢?渠道呢?開在哪里?市場好嗎?你想過嗎?”
她只是沉默。
而后,我又在單位上遇見女同事跟我抱怨同樣的問題,她說,她明明覺得相親對象是很差的男生,為什么其他人都說好?因為這個女同事在大部分人眼中屬于那種又矮又胖,情商又低,能找到對象都算不錯的類型。
所以別人都覺得,這個在她眼中很差的男生,配她卻是剛剛好。
后來,我的那個朋友在工作五年之后,辭職開了一家服裝店,在眾人的質疑聲中,一年之內開了兩家分店。
此時的她,回憶起那件往事,神色晦暗不明,“現在想來,其實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他們說得沒錯,那個時候的我,的確只配得上那些。”
“那現在呢?”
“現在?”她笑了一下,“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p>
我一時反應不過來,這個時候不是應該將她如何逆襲,推到高富帥嗎?
她說:“那個時候,他們只是希望我過得好,能有錢,而找個什么樣的人并不重要,我也覺得找一個有錢人就足以證明我的價值,可當我自己有錢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努力的價值并不在此,而是我能有足夠的能力去擁抱那些我所喜歡的。”
如果那個人很富有,那很好,勢均力敵。
如果那個人很落魄,不用怕,我依然可以擁抱你。
我們為什么要努力?
不僅僅是因為那些更好的,而是能更有底氣的,為你想要的生活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