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兒倆好!哥兒倆好!我吃冰糕你吃棍!我放屁來你聞味兒!”伴隨著這段兒時順口溜,找尋我的童年味蕾。
冰棍兒:一對小伙伴兒,一個拄著冰棍兒舉過頭頂,舍不得吃,任由冰棍兒上方的陽光炙烤,只大大的張嘴接那化了的冰糖精水,即便吃,也只是伸出舌頭奢侈的一舔。這可是一個月才可能從媽媽那里饒來的五分錢買的,誰舍得咬一口呀。
有一次,好不容易從媽媽那里討來五分錢,結果在走出圪廊口的時候被賣冰棍家的狗給吼叫銜去了。還有一次,下武村賣冰棍的大姐姐一不小心將自行車騎進了旱池里,沒有賣完的冰棍兒被起哄的孩子們哄搶一空。更有一次,榆次市的小學生們來村里搞“手拉手”活動。我媽媽破天荒的給我和我拉手的伙伴兒陳鵬一人買了一根五毛錢的小雪人雪糕,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吃奶油味兒的雪糕。
奶粉:桐峪夏天的中午是炎熱的,下午課前半小時,孩子們都在大門外兩頭的石頭堆和沙堆上坐著,家里養卡車跑煤運的幾個家境殷實的孩子都拿著罐頭瓶裝有奶粉沖的熱奶水,他們的父母不想讓他們吃冷糖精水冰棍兒。當然,也有幾個和他們裝有類似罐頭瓶子的,卻不打開喝,也張口說自己瓶子里裝的是奶。其實,瓶子里裝的是面湯。
芝麻棍兒、糖葫蘆、蛋卷兒:這三樣吃物,那在當時算是奢侈品了。芝麻棍兒不直接賣,由賣家設置的一個飛鏢機關,一毛錢玩一次,大體是靶盤在轉,你拉著皮筋固定在另一端的飛鏢打中數字幾,吃幾根。看似簡單,多數孩子一根也吃不成,白白搭進去一角錢。那時的糖葫蘆是用紅糖做的,記憶中沒有吃過。蛋卷兒起初由媽媽帶志寧妹妹去太原兒童醫院看病回來帶給我的吃食,我主要吃中空兩端卷進去的白砂糖。后來,學校院子里也有賣,不過沒有夾白砂糖。
方便面:記憶中的兒時,只有一種方便面,那就是“雞汁方便面”。小學一個年級一個班,一個班十幾二十個同學。如若有一個同學拿著方便面到學校吃,其余的同學會在一旁安靜的圍攏在他的周圍,等他將調料粉倒在每一位同學的手掌心,雖只那一點,但都舍不得舔,舔的精精有味。在孩子們眼里,調料粉金貴著呢。
小學三年級有了早晚自習,村里小學沒有電,孩子們自帶蠟燭,沒老師在的時候,就拿米絲圈住汾酒瓶蓋子,做成小鍋。里面用蠟燭塊融化成油,炸幾粒方便面渣滓吃。
記得清清楚楚,有個同學的媽媽在村供銷社上班,聽說,供銷社有箱方便面長時間賣不出去過期了,在供銷社院子里放著。我們幾位同學經過合計,把那箱方便面給偷了出來。由于怕出事,一人分了一包,又把大半箱方便面送了回去。
最可氣的是,不知誰造的謠,說尿到方便面袋子里,將袋子口拴緊,過一周,方便面袋子就能變成氣球,導致學校的許多角落里都藏著這樣的尿包。
午餐肉:開飯店的牛老板家的牛小飛,有天帶到學校一個鐵罐兒,同學們驚奇極了。都沒見過這物件兒,牛小飛打開罐子的一瞬間,伙伴們都被這肉香味熏的不停的咽口水。牛小飛說了:誰想嘗就得撕一張白白的粉簾紙,男生叫聲哥,女生去他臉上親一口。這下好了,都排著隊,捧著紙去向他乞食午餐肉。他拿削鉛筆刀劃上一點放到每一位同學的紙上。大家吃完那一小撮后,都舍不得扔掉紙,用鼻子聞紙上的油點子。
罐頭:好不容易裝病央求媽媽從食品站買了瓶橘子罐頭。回來家打開卻不好吃,因為不同于一樣的橘子罐頭,里面裝的橘子瓣怎么沒有皮,把被加工的碎桔看成了蟲子,不敢吃,又跑去問了食品站的售貨員,才敢捧回來吃。
八大碗:紅白喜事,吃八大碗,有海帶豆芽,炒葫蘆條,粉條炒肉,雞蛋餅,燴豆腐,辣白菜,花生米,糖醋丸子。大人們一桌,孩子們一桌。盡管大人們一再叮囑千萬不能舔盤底兒,舔了盤底兒考零分。就這也唬不住這些熊孩子,都搶著舔盤底,有多少孩子因為舔糖醋丸子盤底兒打的不可開交。
煮雞蛋:煮雞蛋是一年中只有六一才能吃到的,我不知道其他同學的雞蛋誰給煮的。我的由奶奶給我煮熟裝到方便面袋子里,總裝五到六個,用線繩扎住口。再親手給我剝兩個讓我吃下去,然后,到了學校,同學們都拎著各自的方便面袋裝煮雞蛋,卻都不吃。我想都和我一樣,在家里已經吃了兩顆了。
燒餅、油糕、油繩(麻花)、麻糖(油條):村里趕集會,買油糕夾到燒餅里吃,那叫“蛤蟆銜蛋”,美味著哩,好吃著哩。那油繩配上掛面湯,麻糖配上涼粉,那叫一個哧溜好吃。
那時候,不缺吃了,但想吃的好并不容易。菜角,肉包子,一年也吃不到幾次。那時候,誰家趕上吃好飯,都裝到方便面袋子里插雙筷子帶到學校顯擺顯擺。打個醋都得偷喝幾口,維爾康就是最奢侈的飲料。周末相跟上去地里刨小蒜回家吃漿水湯抿蝌蚪(一種面食)。同圪廊的熊孩子們去偷草莓吃,偷西瓜吃。現在想想,都是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