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寫作是一個道與術結合的技能,道是自己本身,指寫作的態度,寫作中的一些習慣等;術則是各種技巧的靈活運用,如標題、修辭、過渡等。《成為作家》是讓寫字的人修煉“道”的一本書。
《成為作家》是“創意寫作系列叢書”的第一本,出版于1934年。作者認為“寫作確實存在一種神奇的魔力,而且這種魔力可以傳授”,那看看她是怎么傳授這種“魔力”的。
一、關于寫作
1.寫作的第一條就是打破自卑
一個想寫作的人開始都會擔心一堆問題,比如,寫作是不是需要天賦,我寫出來的東西別人不喜歡看怎么辦等等。下筆寫作是被這些問題困擾,就根本沒必要進行寫作了,還沒開始就進行自我懷疑,趁早打消念頭。
2.利用無意識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受到的影響不同,而這種成長經歷深刻的印在無意識中。寫作時,無意識給作家提供一些典型人物、典型場景或典型情緒反應,意識則把這些素材打亂重組,組成一篇文章。但是無意識又是不可捉摸的,必須用意識控制它,不讓它亂跑。
3.批評修改
有一句話叫做,第一稿都是狗屎。一篇文章不加以批評修改,作者自己本身無法發現問題,更無法進行糾正,呈現在讀者眼前的作品缺點重重,又怎么去打動人?
讀自己的文章,讓兩個自我進行對話,找出文章中的問題故事,比如故事沖突是不是不夠,節奏是不是太快了,又或者是太慢了,某些詞語出現的是否太頻繁?修改也是需要長期訓練,最開始發現的問題會很多,可能打擊到自信心,但是不要緊,慢慢來。
二、關于閱讀
1.讀兩遍
《成為作家》里說,要像作家一樣進行閱讀,唯一的途徑是讀兩遍。第一遍是不加評論的快速閱讀,讀完后按照回憶寫一份大綱,回憶自己喜歡什么地方,討厭什么地方,為什么。去思考這些問題,答案寫的越詳細越好,如果答不出來,就是要帶著這些問題再讀一遍,逐漸完善自己的答案。
把這些答案記下來,并標出寫的好的內容,以后隨時進行分析與學習。
2.重新看世界
在許多關于寫作素材的文章中都提到過一個觀點:搜集素材時要仔細觀察身邊的生活,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素材。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身邊的事物都太過熟悉了,以至于每天都會忽略許多事情,比如說,公司同事今天穿的是什么衣服,他做了什么事?辦公室有沒有什么笑話,或者說是一些明爭暗斗?這些都需要仔細觀察。
另外想一想自己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是什么感受?回憶一下這種感受,帶著這種感受去觀察身邊的事物,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同時這是我們寫作素材。
三、關于習慣
1.早起寫作與定時寫作
《成為作家》推薦了兩個寫作習慣:
早起寫作。起來后什么事也不要做,拿起支筆就寫,寫什么都可以,昨晚的夢境,昨天的活動,或者是反思和總結,或者莫名其妙的對話等等。不要糾結,寫的好不好,也不要擔心些什么寫就對了。
定時寫作。給自己固定一個時間,每天到那個時間就開始寫作,堅持下去。
對于作家來說,這兩個習慣非常重要,要么堅持,要么放棄,沒有第三種選擇。
2.偶爾休閑
為了寫字樓資料,會有各種素材堆積,沒有停下的時候,表示需要給大腦放松,放松,方式可以是運動唱歌,但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并且不能沉迷。推薦冥想,放松大腦的一種方式,具體方法大家可以自己找找看。
寫作需要長期磨練,在這條路上有很多人會走彎路,《成為作家》則為寫字的人減少一些彎路,可以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