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文字大多來自源于生活,看完書,我有些恍惚,是生活成就了李娟,還是李娟改造了生活。生活給予李娟的磨礪,遠超出我的想象。
認識李娟也才是近幾年的事,先是從博客讀起。她的文字輕松,就算極為枯燥極為悲傷的事,她寫起來倒自有一份隨意。有趣、文字精練充滿靈氣,這是我認識的李娟。
上次讀李娟的書是《冬牧場》,講了她隨牧人一家在冬牧場過冬的故事。盡管物質不富足,條件艱苦,但她寫出的文字卻透著一股對生活微笑的勇氣。樂觀的李娟通過文字,讓我們看到了冬牧場的枯燥乏味和漫長。
而這一次,我意想不到地陷入了悲傷之中,這在這閱讀之前是沒有想到的。這本書里的文字要比《冬牧場》早得多,最早可以推至2002年,前后間隔了十年之久。十年的經歷,讓李娟變得從容與豁達,時間就是這樣改變了一個人。
我一邊看書一邊感嘆,李娟是一個天才。雖然生活對她并不寬容,也沒有向她展露出笑臉,但是卻給了她書寫文字的特異功能。最早的文字寫于2002年,算起來,那時的李娟才有23歲,但是文字的靈氣與厚重,卻讓現在的我莫及。在書寫上,年齡有時根本不代表什么。
有幾個篇章,我讀得落了淚。一篇是講老外婆,就是外婆的媽媽。在這篇文字里,難掩李娟的坦誠,她敢于寫自己的“小”,寫她對另一個生命的曾經的輕視,算起來,她那時才幾歲,哪懂得世間的悲痛與疾苦。有一段講到,老外婆一直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但卻能早起為李娟做飯。老外婆做得米飯無人能及,老外婆走了,也帶走了她蒸米飯的技藝。她用了這么多文字講老外婆,那個一起床就盯在某處看的老人,直到日落,動作都未變,她的內心世界該是怎樣的荒涼。生命在與生活的對抗中,有時也顯得無能為力。
還有一篇是講打電話。那時的李娟應該有了心上人,或者暗戀一個人。總在打不能回應或者回應極少的電話,那份糾結與無奈、落寞與欣喜,看了讓人難以釋懷。有一次,她打完電話回到家中,發現能凍上的東西都上了凍,就連剛剛洗完頭發的水也結了冰,天氣冷得讓人難以忍受,更難忍受的是人心的冰冷吧。這份感情應是沒有了下文,因為今天的李娟依然孑然一身。
讀這樣的文字, 我總在想,為什么生活如此冷酷,就不能給這個敏感、才氣逼人的女子多一點溫暖。生活卻又是公平的,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又給打開了一扇窗,如果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不知李娟是否還能寫出這樣的文字。
讀完書,讓人有些喘不過氣,為那些欲而不能的心事與回憶,但李娟卻說,寫這些文字時,她卻是快樂的,因為找到了一個表達的出口。我能理解,對熱愛文字的人來說,書寫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表達和傾訴,文字流淌出來,順便把內心的那些欲罷不能也帶了出來,清空了心房,心情也變得舒暢。
比起《冬牧場》,這本書的文字更多的是自我感情的流露,少了深入思考與對他人關懷的視角,更多地執著于我與我的故事。對于一個寫作者而言,總是先從自我出發,然后才去關注他人,這是一個過程。李娟也在這樣的過程里,找到了文字的方向。比起十年前的她,現在李娟的表達更為自如和舒暢,原來的文字過多的是沉迷于自我的舒解,現在的文字卻多了思考與反思。
這些博客文章,都是李娟在做工之余寫成的,這樣的表達隨意卻又透露出李娟果真才氣逼人,在這種看似漫不經心隨性的寫作里,讓我們見識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