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我每天都會在效率手冊上記錄自己當天做了什么事,有時還會寫一些鼓勵自己的只言片語,或者臨睡前在微博上打卡,記錄一下當天的專注時間。打卡的時候覺得很枯燥,但每個月在進行總結回顧的時候,正是因為有這些數據才能夠讓我回想起當月都做了什么事。
其實,每天不僅僅應該記錄自己做了什么,還有另外兩個問題需要反問自己:我今天有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如果可以重來一遍,我可以怎樣做?
雖然時間不會為我們停留,當時的人和事也不會重新來過,但我相信,今天的認真復盤,將來總有一天會有用武之地。人生中有許多微妙的循環,也可以稱之為人生模式,總是似曾相識的。
身邊有位朋友,已經到了剩女的年紀,相親的次數至少有二三十回了。經她描述,她的那些相親對象沒有一個靠譜的,而且多數是渣男。這讓我想到了“同頻相吸”這個詞,并不是說她也可以算作“渣女”,而是覺得她身上可能有某種吸引渣男的特質,或者說,一個男生原本不算渣,但是跟她相處后,就成了她認為的那種“渣男”。所以每一個相親對象,最終都不了了之。
于是開始思考,我們的人生中可能并不真的存在那么多巧合,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總是”和“又”。有的人做了計劃總是完不成,有的人跳槽很多次,依然沒有辦法繼續在一個單位待很久,有的人生活中總是遇到很多倒霉又不幸的事,有的人經常生氣與人相處不好。在同一個人身上,人生模式以驚人雷同的方式一次次循環啟動著。
我們也可以回顧一下自己并不漫長的人生。從時間軸上回首比較,那些讓我們為之心動的人和事,其中的相似程度也非常之高,那些讓我們心碎的人和事,也往往非常相似。
我在高中的時候一度癡迷于安妮寶貝的文字,我的愛情觀也是在那時形成的。那是一種非常不健全的愛情觀,以愛情至上,為了愛情什么都可以拋棄,即使是飛蛾撲火般地付出也在所不惜。所以曾經的男朋友也是以這樣的態度傷害到我的。研二的時候,跟男朋友感情出現了裂痕,有一次出去逛超市,走在路邊接到了電話,無意中聊到了那些讓我難過的話題。掛掉電話之后,我就蹲在路邊大哭起來。心情低落到已經沒有辦法走回宿舍再躲起來哭。那是盛夏時節,不顧頭頂的烈日驕陽,我就蹲在路邊,把頭埋在自己的懷里,嗚嗚地哭著,全然顧不得身邊來來往往的人群,也自然看不到他們是用什么眼光看待我。當時真的希望自己是一只鴕鳥,把頭埋在沙子里,躲避一切。如果這個世上真的可以穿越,我好想回去抱抱那時的自己,告訴她:這些都不算什么。要先好好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里,并不是真的有如此相似的人和事物在輪回,導致人生模式循環往復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對類似的外界刺激以相同的方式對待,那是人身上最根深蒂固的不易改變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要想改變,一定需要巨大的決心和勇氣。也許這決心和勇氣來自于人生變故或遭遇了強烈的刺激,也許來自于漫長的等待和積累,直到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點燃了改變的火種,人生模式重新啟動。
對我來說,這改變來自于王瀟的那本《三觀易碎》。
看完這本書,真的是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寫得那么真實,那么勵志。不是雞湯,而是一顆靈藥。她為我打開了一扇窗去參觀她的世界,讓我感到驚訝和羨慕。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過。于是,我開始做計劃,開始打卡,開始閱讀,開始參加活動也組織活動,開始讓一個人的生活也過得豐富多彩。我的人生模式,真的重新啟動了。
這樣的重啟,并不是需要與往日的那種思維方式毅然決絕地割裂。我還是那個我,但我又不是原來的我了。就好像2016年的最后一天和2017年的第一天,日子看上去沒有什么不同,我依然是按時起床、吃飯、閱讀,但改變就在這悄無聲息中發生了。
人生模式重啟,我仿佛脫胎換骨一般重生了。我愿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更值得被愛,更有能力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