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自得到APP《許岑·有效訓練你的研究能力》的課程筆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該課程筆記主要內容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闡述,研究必備的四種意識、具體如何做研究。
有效提高研究能力,首先,我們需要先明白為什么需要具備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一種主動探究的能力,它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在學習的時候為了學得更好而主動進入的對你自身來講創造性的探究。第二,研究不是單純地吸收信息。所以,研究不是被動地吸收。不是聽別人為你講,而是主動進入的一種狀態。
研究和學習的根本區別在于,學習最核心的部分是重復練習,而研究不是練習,更沒有重復,只有不斷地獲得新東西。所以研究是具有藝術性的,是人人都需要掌握的能力。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面對一個新事物、新課題的時候能夠快速上手,并掌握概況的能力。
研究必備的4種意識
研究的本質是為了更好,這個更好是跟你的研究對象相比,有時候是獲取更扎實的知識,有時候是掌握更先進的技能。要實現這些“更好”,需要你主動系統地探究和發現。比如參加考試,我以前在做雅思聽力老師的時候,一方面會讓學生苦練聽力識別,讓他們把自己的聽力識別能力盡可能真正地提高起來。這個過程是學習或者說是練習,但同時我也細致地幫他們分析雅思聽力考試到底在考什么,這個考試是怎么設計的,其中有哪些陷阱,有哪些比較容易短期突擊得分的部分。這個過程就是對考試進行研究。把考試本身研究清楚,摸清考試的本質、細節、陷阱和規律,也會非常有效地讓學生們在考試中做到更好。
學習的三個特征是練習、跟隨和重復,而研究是一門藝術,在具體對研究進行執行的時候,并沒有一條穩穩當當的路給你一步一個腳印地踩著走。訓練研究能力,同樣需要喚醒以下三種意識,
作品意識:研究精神的起點
研究的第一步還不是明確研究目標,而是建立研究的驅動。研究的驅動指的就是研究的主動性,我把它稱為作品意識。在建立研究目標的時候不要總想著立即改變世界,關鍵是首先激發你對研究事物的作品意識。對于作品意識,有的人可能會把作品這兩個字想得太大了。但是,打個比方,作品不一定是一座宏偉的建筑,它有可能是一座宏偉建筑當中一個門把手的握持感。門把手的材質形狀和樣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研究是一門藝術,藝術的表現中最重要的就是細節。
目標意識:防止研究過程跑偏
光有研究精神和作品意識,一個人很可能還會在研究的方向上跑偏,就是因為缺乏清晰的目標意識。你在研究的過程當中要時刻盯住自己初始的研究目標,并時刻問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會不會影響研究的主線。比如,你在寫論文,喝了兩口茶,就突然打開瀏覽器去查看茶葉的起源,分類和工藝等,這就是嚴重跑題,研究過程中容易發生的分心狀態就是研究的目標意識出現了問題。如何保持目標意識,建議你用一種上帝的視角來俯視整個事情的全貌,你才能守住目標不跑偏。
局外意識:避免過分沉溺
研究者一定是局外人,人們往往容易在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里面過度沉溺。過度沉溺,往往會使得我們的研究跑題。正如達·芬奇為了把大自然描摹得更加準確,悉心地研究光線、顏色、陰影、透視的特性和規律,達·芬奇又去探索動物、植物和人體的比例。最后他甚至跑去研究人體的內部結構和生命的功能,這一切在執行上都是多分沉溺帶來的。
成本意識:研究需要付出成本
為研究所付出的成本往往是巨大的,它包括財務的成本、時間的成本、精力成本,甚至還有試錯的成本。有的時候你的研究能力差,只是因為你付出的研究成本還遠遠不夠。研究成本很高的原因在于基于科學實驗的研究需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失敗。
如何有效提高研究能力?
關于如何有效提高研究能力,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分開進行闡述,分別從資料的搜集,資料的處理和如何創造性的輸出。
搜集資料:足量,但節制
發達的互聯網,讓我們在網上可以找到任何資料,搜集資料看起來并非一件難事,但是這并不代表著我們就會搜集資料。在搜集資料時,需要把握關鍵的兩點,足量,節制。
搜集資料要做到足量,首先需要有主動性,主動性是指自己找到答案比別人直接告訴你答案,對你的研究能力的培養會更加有效;其次是要看到資料的寬泛性。寬泛性指的是跳出單一維度,帶有目標意識的多。主動性能讓你達到足量,而寬泛性能讓你評判足量要足到什么程度。?很多研究資料的搜集做不到足量,往往是研究者自己的主動性不夠。超強的主動性是資料搜集做到足量的保障。
這個節制跟足量絕對不是矛盾的。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在搜集資料足量的基礎上做到節制,才能讓我們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和完成研究。第一種是避免過度沉溺于文本;第二種是對人的研究要去粉絲化;第三種是要避免情緒化。過度沉溺于研究的文本最大的害處就是跑題,對人的研究去粉絲化,正是要求搜集資料的時候要多視角,求客觀的看待。避免情緒化是因為情緒化是研究的天敵,對于所掌握的信息獲得的資料產生了感情,那你的研究結論一定會出現偏差。所以才有人說“無情”是做研究的高貴品質。
處理資料:抓本質,找規律
探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人類的研究活動里面非常重要的研究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們要對研究文本進行系統化、結構化的整理和論證。此時,對于研究者的關鍵要求就是要具備批判性思維,把握兩個重要的方向,一個是抓本質,另一個就是找規律。
抓本質就是找不同,要找不同就需要做對比;
找規律則是求相似,要求相似就需要做類比。
通過對比,探究事物的本質。對研究本質的研究,需要找到一個跟研究在感覺上類似的對象,時刻提出疑問,它們有什么不同,從多個角度多個維度進行細致的比較。通過發掘兩者的不同來把握研究的本質,給你的研究對象樹立一個相似對象或者是競爭對手,去找研究對象和類似對象的不同。比如說研究電影,首先你可以試著帶著局外意識跳出電影的劇情、演員的表演,去研究一下電影語言、蒙太奇理論、聲畫關系。其次找到跟研究對象電影相類似的藝術形式進行比較,比如將電影和戲劇、文學、音樂、美術這些藝術形式去做對比。最后還要避免情緒化,試著客觀地對你通過對比得出的結論進行解釋。
通過類比,找到相似事物的規律。找不同是在研究對象之外找一個相似對象來做比較。那么找規律,研究事物的規律和規則是為了求相似。求相似,是為了提高效率,確保自己接下來在面對這樣的事物和類似事物的時候能更快地把握。比如說經濟學家研究人類的婚姻會把成家跟開公司做類比:你選擇成家就相當于注冊了一家公司,求得開公司和婚姻之間的相似,有可能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經營公司,也有可能會幫我們更好地經營家庭。
借用規律研究相似事物。當你摸清一樣事物的規律之后,再去借用這種規律研究其他事物。那些不同的部分,我們挑出來認清事物的本質;相同的部分,我們拿過來連接不同的事物,找到它們的規律,以求更快地認清它們。
創造輸出:寫作促進研究
研究雖然不是學習,但是研究能力的提升也絕對需要我們及時地輸出。研究的輸出最好的表達形式就是寫作。
一篇合格的、把研究結論成果化的文章需要用相對學術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學術性往往具備三個基本的特征,它應該足夠系統、有相關的文本支撐、有嚴密的邏輯論證。系統性指的是有合理的結構和維度。要做到系統性,你的儲備信息量要足夠大,這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足量,在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中提供足夠的信息量,是學術性的保障;學術性需要文本支持。在研究的過程中當然要有自己的判斷,但這種判斷絕對不能是憑想象。缺少文本的支持,你說的觀點或想法,就沒有什么學術性,也就沒有什么可靠性,很難說服別人。學術性需要有嚴密的邏輯論證,有了論證的過程,你的表達才更嚴密、更有可信度。
還有,在研究結論成果化的輸出過程中,討論和導師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個因素,一個能跟你發生不同維度的碰撞,一個能從更高的維度提點你。而一個好導師,既能跟你碰撞,又能提點你。導師在學術研究中起到的作用一方面是他比你的學術信息量和文本支持能力更大,另一方面他會在你的邏輯論證過程中指出你的錯誤。
最后,學術論文的寫作需要注意到下面四個要點,正確性、可靠性、可持續性和普適性。 在正式寫論文前要向導師提交一個論文提案,用意是獲得導師對你論文正確性的認可。提案中會呈現你的論文要研究的核心課題、論文的結構框架,以及每一部分的邏輯關系。正確性就是確保整個過程中的論文正確,有時候,在研究的套路中少不了與高手探討,跟行家請教,這樣做就是為了增強我們研究的正確性;可靠性就是你說的話得有出處。?在生活中我們當然可以隨意地說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學術體系中,你在論文的寫作中,幾乎每一句話都要有出處。不能只是你自己的想法,而要引用別人的話。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必伴隨著大量的閱讀和分析,每一篇正規的學術論文,無論長短,在論文后面都會有一個參考資料列表;論文的可持續性指的是,可以穿梭過時間長河,在今天仍然起著很強的作用。
最后用課程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送給大家,一個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會把事情做好。同時,他獲得新機會的可能性要大一點,因為他會不停地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