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延禧攻略》真是大火,上到八十歲的我大伯,下到六歲的我兒子,再到從不追劇的我老公,粉絲群龐大到讓人咋舌,這個電視劇為什么這么吸引人呢?秉著生活處處是語文的觀念,讓張老師用語文知識帶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敘事技巧。
(本文的理論來源——《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杰克? 哈特著,雖然說是非虛構性,但是書里也舉了許多小說電影的例子,其中著眼于故事技巧的分析的理論是值得借鑒的。)
? ? ? 一、我們像需要愛情一樣需要故事。
故事是有生物學性的,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人們在編寫故事或者聽故事的時候,人的右腦額葉上的一個糖塊大小的區域亮了起來,它與視覺皮質等腦中心部位相連,組成了所謂的“故事敘述系統”。
了解了這一點或許可以緩解我們追劇的焦慮和罪惡感,因為這是我們的人的本能,所以驅使我們去看的不是理性,而是本能。
盡管故事情節的邏輯簡單荒謬的像哄人的動畫片,盡管女主角演技乏善可稱,盡管電視劇并沒有引發我們對人生更多的思考,但,那有怎樣?白開水好,可是我就想喝可樂;暖男好,可是我就愛肌肉男。
就服從本能欲望這一點,去越南追劇其實和去湖南追小龍蝦一樣正常。
二、《延禧攻略》——多好的生活。
“我們以敘事的方式做夢、回憶、期待、希望、絕望、相信、懷疑、計劃、修改、批評、建構、閑聊、學習、憎恨和熱愛。”
我們在敘事中展開生活。有些是現實生活,有些則是另外一種實現不了的理想生活。
我們壓抑沉悶,所以喜歡故事中的爽快潑辣;我們忍辱負重,所以羨慕瓔珞的有仇必報;我們總是那么不幸,于是瓔珞一路開掛的人生讓我們過癮;我們缺少真摯無私的愛情,所以傅瓔cp的演技即使再不足,也能賺夠我們所有的眼淚,我們常常被自己和別人指責,所以劇情必須有足夠的槽點供我們發泄……總之《延》劇完成了21世紀我們內心所有隱秘的向往,我們在劇情中,仿佛自己又生活了一把,還是理想的生活。
? ? ? ? 相反冤屈,隱忍,沉悶,壓抑的生活,觀眾倒未必接受,因為我們現實已經如此。為何還要在故事里再過一次?這也是《延》劇與《如》劇最大的區別,前者表現了我們想要的生活,不管多么的夸張,失實,后者試圖反應我們現實生活的種種,人物真實,語言深刻,以讓我們反思,收獲。然而,如果我們就是不喜歡接受現實呢?我們就是拒絕理性,跟著感官走呢?
三、最成功的故事情節——讓我痛快就夠了。
受大眾喜歡的故事情節往往是——“故事通常會從一個充滿欲望的人物開始,他努力克服成功道路上的各種障礙。”其中欲望越強,障礙越大,故事的張力越大,也就越容易激發人們閱讀的快感。
根據這一理論,那么《延》劇定是其中翹楚了。
瓔珞一開始就是個復仇欲望很強的女子,她努力克服種種障礙,最終殺死和親王報仇成為皇貴妃的故事。
瓔珞為姐復仇不惜犧牲愛情和生命,這個欲望還不夠強嗎?最終瓔珞ko了紫禁城內所有厲害的妃子和皇后,殺了皇親國戚,征服了皇帝,報了仇,要知道她的身份只是一個包衣奴才,這樣的成功,得克服了多么大的障礙。
這就合理解釋了為啥灰姑娘與白馬王子,屌絲逆襲的故事經久不衰,因為克服的障礙夠大,跨越的事命運的障礙,我們該多有快感呢!
這樣的戲劇張力,雖然已經失去了邏輯和真實性,因其中種種荒謬的細節和巧合,但是有什么關系?這樣的情節就是讓我痛快。誰愿意忙碌了一天,在壓力山大的白日生活后,還要沉重的反思(何況我們的生活經不起反思的)?老子就是要痛快!
于是每個晚上,《延》劇向你招手了——來呀!痛快呀!但是請充會員呀!
四、干凈的敘事弧線:
好的敘事,是一定要弧線的。
? 1、闡述,這是第一二集中風平浪靜的部分,讓你認清楚每個人的來歷,身份,性格等等,比起《如懿傳》的開頭,這里《延》劇干凈利索,而不拖沓,表現了新時代的節奏感。
2、? 上升動作:上升動作(分量最重,這里表現出最強的戲劇張力):曲線搖擺上升的希望,謎題,懸念,以前的層層鋪墊,宮斗從第三四集才顯山露水,所以剛開始,我們《延》劇就開始撕扯起來
3、危機:對峙的巔峰時刻。敘事弧線的制高。有人欺負瓔珞,欺負得好厲害,讓你好生氣,快死了往往在這個時候,一集就要結束了,你想知道,充會員啊!
4、高潮:解決危機,懲惡揚善
5、結局——撒糖,甜蜜
當年最火的《還珠格格》怎么能毫不費勁出那么多部,就有賴于反復使用這個結構:風平浪靜,其樂融融—皇后蓄謀欺負人——被欺負(扎針?)——皇帝相救——(撒糖),以此循環,樂此不疲。
好多故事都體現著這一弧線,但沒有一個像《延》劇,節奏那么快,那么密,那么離奇,就像我們現在閱讀的習慣,喜歡頻繁分段的文本,那些大段大段的文章,或者大塊頭的書不愿意讀一樣,快節奏的不僅是我們的生活,還有我們的審美本能。
五、佘詩曼大獲全勝的秘訣
? ? ? 在《延》劇中瓔珞雖然有主角光環,但是仍不能掩蓋阿佘的光芒。這也是香港重播電視劇可以通過刪減,讓阿佘成為第一女主角的原因,作為人物形象,繼后的形象是非常符合觀眾審美要求的。
? 1、有欲望
人物的核心在于欲望。欲望推動著故事情節。
? ? ? ? 和瓔珞復仇欲望比,阿佘的欲望一點也不少,她要復仇,要權力也要感情,她步步為營地去害人害己,終是空。但正是這些欲望推動了情節發展,一步步直至結局。
2、圓形人物。
所謂圓形人物,就是人物形象要多面且有發展變化。
這一點繼后這一形象也是討巧的,她由原先的善良,無欲無求到后面的腹黑,一步步的墮落,再到后面的絕望。能夠如此一步步地變化,跟她性格本身的多面性有很大的關系——
她溫柔,善良,美麗,隱忍,深情,冷酷,狡猾,決絕……
她讓人喜歡,讓人心疼,讓人害怕,讓人唏噓……
她的形象如此豐滿,因此博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 ? ?
六、潑辣的敘事節奏。
“成功的敘事者顛倒了生活節奏。枯燥的日子總是過得極其緩慢,快樂的時光則如白駒過隙……當內容枯燥乏味的時候,你需要加快節奏,而精彩有趣的時候,故事發展較快,而你卻要放慢速度。你減速就是讓讀者能夠感受、處理并且融入。”
就快與慢這一點的處理上,再沒有比《延》劇更潑辣了。只要跟主線情節無關的,一概不提,難怪很多彈幕說,怎么沒見生公主呀?怎么沒有其他妃子啊?皇帝從未見過大臣啊?
啊,不好看,太枯燥,一律刪掉!
一到陰謀對峙或者撒糖的時候,哎呀,那鏡頭緩慢的,讓你欲罷不能!敘事節奏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免去了你拖拉進度條的煩惱。畢竟敘事完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癮啊!
? 六、有行動力的對話
吸引人的對白——“對白不是談話,而是動作,是人們之間的相互行為。”? ? ? ? ? ? 回憶一下《延》劇里人物何曾有一句閑話,每一句話都在推動故事發展,每一句話都像匕首一樣,直接插人咽喉,每一句,都推動了一個陰謀,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戲劇性。
即便是富察皇后臨死對于皇帝的控訴和獨白,但內容和語調也是極具戲劇化的。
這就合理地解釋了,偶像劇經典情節中要殺人的時候,為何先喊一嗓子——“我要殺了你”,其實這樣哪里還殺得了人,但是這樣的語言恰恰是推動行動的過渡句。
如果人物的對白都是生活中平靜的句子,靜靜地暗涌波瀾,試圖講出點什么,試圖讓觀眾悟出點什么,那是藝術電影(而不是賣座的電影)。
七、無所不能的主題:
以下列舉的是最能調動讀者興趣,也是最符合讀者閱讀本能需要的主題:
“顯著的主題或者典型的情節,包括探索、尋找、旅行、追求、捕獲、逃脫、愛情、被禁錮的而愛情、單相思、冒險、謎題、神秘、犧牲、發現、誘惑、失去或者得到身份、蛻變、轉變、屠龍、下到陰間、重生或者救贖”
根據最受讀者喜愛的主題來看,《延》劇占了大半:
魏瓔珞來到紫禁城為姐尋找仇人就包含了探索,尋找、旅行、冒險、謎題、神秘、發現等主題;而傅瓔cp的愛情則包括了被禁錮的愛情,單相思,犧牲等主題。而皇帝與瓔珞的感情,則在追求,捕獲、逃脫,愛情、誘惑、失去或者得到身份,蛻變中來回徘徊。
這樣的故事里總有一款主題適合你!
有人這樣概括于正成功的秘訣,別人拍電影電視都努力地借故事表達點什么,完成點什么,而于正的目的很簡單,明確就是要火,就是要收視率。他集齊了一切吸引人故事的元素,將所有你最想要的味道都提供給你的感官享受,于是你欲罷不能!在不痛快的時事里,突然出現這么痛快的劇,叫人如何不喜歡?
后記:人們常說,存在即合理,一部電視劇能夠那么受歡迎,就是因為他符合了大眾的認知規律和審美規律,背后有一定的科學規律可循。沿著這個規律我們是否可以編寫出一個故事呢?要不你來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