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一種青春我們都很渴望:有驚天動地的友情,有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今生今世的約定,有海誓山盟的承諾……可我們終究不是命運的主宰,如果能夠預見未來的變數,是否還能這樣肆意的愛、縱情的恨?在匆匆那年之后,所有人,可有后悔,可有惋惜?……我最不忍見到的,就是至交成殊途、至愛成陌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記《匆匆那年》
按照作者的意圖,這是部寫給80后的小說,紀念著屬于這一代人的那些愛與恨、情與愁。但我倒是也極少把自己當90后,在這樣的故事里,還是被感動了。
多少次看到那些關于青春該是怎樣度過才不遺憾的話題,我都沮喪的發現,按照那些所謂的答案和標準,像我這樣的,怎么算都是失敗的案例。但是成功的青春又該是怎樣?之于陳尋和方茴他們這群人,青春激揚、深刻至此,卻似乎反而在生命里留下了更多的傷痕。
我總是不甚信任友情,什么樣的朋友真的能夠做到肝膽相照、莫逆于心?總覺得在這個極度物質化、虛無化的時代,早已眾里難尋。但是,像陳尋、方茴、喬燃、趙燁、林嘉茉這樣,相知相伴的走過那樣漫長的歲月,有誤會,有猜忌,有沖突,也有拔刀相助,有患難真情,有無語凝咽。刻在樹上的五個名字和“我們永遠不分開”的痕跡,記錄著這一段真摯的友誼,縱然日后滄海桑田,也難以抹去曾經的美好吧。
雖然我有我的悲觀,但很多人都覺得友情甚至會比愛情堅固,如此,連這樣的友情都能分崩離析,也就不難接受陳尋和方茴的愛情被時間沖蝕的變故了。
愛情的萌芽,大概都是甜蜜的吧。醫務室里躍躍欲試的告白,紙條上的字字堅定,電話里的刨根問底,見面后的靦腆求證,人前的小心掩飾,總是透著喜悅的;如果不是后來的一切,這樣的情感,多么溫馨美好。
高中生的愛情,總是不能光明正大的,可就是在壓力之下,反而卻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哪怕只是人群里一次眼神的交匯,都足以把兩個人的心拉得更緊、更近。我想那時候的陳尋和方茴,就是這樣。為了能讓方茴在人群中輕而易舉的找到自己,陳尋可以孩子氣的把校服反穿;為了順利抽到對方親自挑選的禮物,他們可以在聯歡會游戲中偷偷作弊。那個雖然受傷倒在籃球場上,卻因為方茴不顧眾人目光沖到自己身邊而感到心滿意足的陳尋,和那個雖然生病,卻得以逃離老師的視線,終于能在醫院里和陳尋緊緊相依的方茴,就在這場愛情保衛戰中,攜手并肩,等待著黎明的到來。
可是,那個為了和方茴考進同一所大學而在高考中放棄了物理最后一道大題的陳尋,又怎么會料到,日后他的生命中會出現另外一個女孩呢?那個在被陳尋的發小兒因為誤會而恐嚇時依然堅定的說出“我還是喜歡陳尋”的方茴,又怎么會知道,他們的愛情在陽光下沒有茁壯成長反而迅速揮發了呢?
也許從大學新生軍訓開始,陳尋就開始在新的舞臺上閃耀光芒了,所以,雖然他會想到送給方茴自己精心挑揀來的子彈殼,但是方茴卻漸漸開始跟不上他的步伐。自由的空氣讓陳尋的潛在特質被瞬時激發,沈曉棠的出現,又讓他如遇知音,他的生活有了方茴之外的快樂。
而方茴呢?卻沒能及時的從高中模式中走出來,她只有期期艾艾的看著陳尋過上了她不熟悉的生活,認識了她不認識的人,開始了她參與不進的故事……
陳尋愛上沈曉棠,他便成了眾矢之的,可是我總是覺得,在愛情里,沒有完全錯的一方,也沒有完全對的一方。方茴的敏感、冷淡,在沈曉棠的快樂和開朗面前,的確成為了讓陳尋遠離她的助推劑;她的沉默,讓陳尋無法感知她的所思所想,更無從重建兩人的你儂我儂,所以即使沒有沈曉棠,這樣的愛情,恐怕也難以維持。
只是方茴旅行歸來信箱里只言片語的一封郵件、只有林嘉茉陪伴的落寞的生日、扭傷了腳一個人在臺階上笨拙的身影、在晚會現場看到陳尋和沈曉棠默契的表演、在電話里聽到陳尋回答的那一聲“是”,都讓我們不得不為這個女孩感到心痛。可在她因為對陳尋無法忘懷而傷害自己之后,陳尋的擔當和維護,也讓我覺得,他值得方茴的愛。
那首陳尋說寫給方茴的、只唱給她一個人的《匆匆那年》,最終他卻和沈曉棠合唱了。該道世事無常,還是人心難測?他和沈曉棠在一起了,卻還是關心方茴,希望她能過的好,該說他太貪心,還是太多情?那些緣起于年少的愛情,之所以總是慘遭封殺,或許就是成人的世界,早已預見了這樣的悲哀。
那個站在馬路中間,不知道該走向哪一邊的陳尋,他是真的愛方茴,可他也是真的喜歡沈曉棠。他承諾過的永遠不對方茴說“對不起”,最終卻因另外一個女孩而食言。那么愛情的可貴之處,究竟是轟轟烈烈,還是此生唯一?
多年以后的陳尋,他會說,方茴是他“最糟心”的那個女朋友,他已多年不唱《匆匆那年》,他還說,“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就她一個女朋友”,如此種種,都表明那段愛情對他而言,也是一樣的深入骨髓。
而方茴說,“我真的很愛過,也真的很恨過,可是那些愛啊恨啊就那么匆匆過去了,現在想想我其實并不后悔,如果再讓我選擇,我還會這么來一遍……”
就像方茴在陳尋書上寫的那句話——
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
這一世的青春,他們注定要經歷傷痛和離別,我們都會去想,最后的最后,男未婚,女未嫁,兩個單身的男女,是否還能再續前緣?故事在這里戛然而止,也許是為了給我們想象的空間,也許是,對故事中的人而言,這些已不再重要。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里,他們遇見了彼此,共同經歷了那份值得被羨慕和銘記的愛情;互相傷害過,卻也彼此珍愛過,這輩子,都忘不了對方;相守的日子雖然短暫,卻足夠回味一生。
匆匆那年,愛情,友情,都在人生的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瑰麗與否,當事人自有評判的角度,只是我們還不能忽視那些沒能上演、卻未必不若這般深沉的感情——林嘉茉對蘇凱,趙燁對林嘉茉,喬燃對方茴,吳婷婷對白峰,都有一份只能放在心中的情意,在生活的推演中,就仿佛包裹在蚌殼中的沙粒,曾經帶來過難言的痛楚,卻最終成就了一份純潔的美好。
匆匆那年,或許我們都曾經歷過:曾經以為最堅固的,卻在后來的日子里破碎;那些說好的“一輩子”,都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長久;有些人注定能陪伴我們一生,有些人則注定只是過客;而我們以為永遠不可能忘懷的,也被時間證明了我們的荒誕可笑……
匆匆那年,也許人生本來就是七巧板一樣拼湊起來的,有愛,有恨,有爭取,有放棄,有開懷一笑,有黯然垂淚,本就是人生的組成部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所收獲,也有所失去,本也無可厚非。我所感傷的,只是至交成殊途,至愛成陌路,但緣分,又豈是可以強求的?
陳尋和方茴,在告別了匆匆那年之后,人生的篇章里,未必沒有一筆是為對方續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