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段,孟、仲、季,秋季的三個月是七、八、九月,對應的是孟秋、仲秋、季秋,農歷的八月十五正好是仲秋中間這一天,所以早在北宋的時候就把這一天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延續到今他植入了中國人的靈魂,也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文化,他又夾雜了無數人的情感與感受,因人而異。
中秋節印象最深的卻不是近幾年,反而是過去很久的小時候。
仲秋最不能少的就是月餅,在我小時候那個零食不豐富的年代,月餅無疑成了兒時的奢侈品。一塊圓圓的月餅融入了許多美好的祝愿,除了印有吉祥的圖案外,月餅的中心還有一朵紅色的印記,掰一塊放在嘴里香甜可口。
記得小時候(我還沒上學,農村沒幼兒園,上學比較晚)我們兄妹三人去奶奶家玩,看到桌子上有一包月餅,我們三人左看看又看看就是不愿離去。奶奶笑著說:“這是你表大爺剛拿來的,還沒上供呢,先等一會”。只見奶奶把那包月餅放在桌子的正中央慢慢的打開,然后嘴里念念有詞。
過了一會,奶奶就把月餅分給我們三人一人一個,剩下的那個自己卻舍不得吃,放了起來。想想我們那個時候就有個吃的心眼,看著手中的月餅心中樂開了花。奶奶看著我們津津有味的吃著月餅,開心的笑了,那感覺比吃在自己嘴里還要開心十倍。
還有一回也是小時候(還沒上學),當時剛過完仲秋節,我吵著給媽媽要月餅吃,可那時家里找不到一個月餅。我的吵鬧聲被鄰居的一個老爺爺聽見了,他從家里拿了一個月餅給了我,從那起我一直記得那個月餅。在我十幾歲的時候老爺爺腿上長了膿瘡,我特意從家里拿了一節白芍給老爺爺療傷,雖然效果有限,也是我的一片心意。
仲秋節也是忙碌的,每年的仲秋節都會趕到秋收,主要是掰棒子,小時候家里地種的多,除了自己家的地還要承包別人的地來種,種這么多地只是為了增加一點收入。那個時候都是白天到地里掰棒子拉回家,堆在院子里,晚上大人小孩圍在一起剝棒子。
記憶中的仲秋節晚上能清閑一會,還有好吃的。那時家里還養雞,仲秋節時會殺一只公雞,晚餐變得豐盛了一些。晚上母親還會擺上貢品(月餅和蘋果),點上香,祈求平安祥和。父母還會給我們每個孩子一個月餅,一個蘋果,當我們拿著月餅盒蘋果,望著又大又圓如玉盤似的月亮,內心充滿了喜悅,這就是兒時的快樂,簡單樸實。
今年的月餅有所不同,是自己加工的,大棗也是自己院子種的,這幾年越發的感覺自己的東西比買的好,所以月餅雖然加工的不少,但大部分都隨著大棗送給親戚朋友了,自己還剩了10幾個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