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克富||我已經放棄了“拋磚引玉”的奢望
? ? ? 作業:分析為什么“微信發出去了,至今沒見回應,我的焦慮指數蹭蹭蹭上竄”?
? ? ? 為什老師認為發出去的微信對方就一定會回復呢?您對每個給您發信息的人都回復嗎?
共情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所闡述的概念,卻越來越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觀還是心理失調的理論及治療方法似乎都極為對立的兩個理論流派,卻在對共情的理解和應用上,逐步趨于一致。共情似乎為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橋梁。
? ? ? ?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提出的,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
1、咨詢師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
2、咨詢師借助于知識和經驗,把握求助者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系,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
3、咨詢師運用咨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并取得反饋。
意義
1、咨詢師能設身處地地理解求助者,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材料。
2、求助者會感到自己被理解、悅納,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這對咨詢關系會有積極的影響。
3、促進了求助者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從而達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詢雙方更深入的交流。
4、對于那些迫切需要獲得理解、關懷和情感傾訴的求助者,有更明顯的咨詢效果。
障礙
1、求助者感到失望:認為咨詢師對自己不理解、不關心,因而會感到失望,減少甚至停止自我表達。
2、求助者覺得受到傷害:由于咨詢師沒有進入求助者的參照框架,而過多的立足于自己,因而他就很難真正理解求助者的問題,有時會表現出不耐煩、反感甚至批評,這會使求助者覺得受到傷害。
3、影響求助者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求助者成長、進步的必要步驟,但如果缺乏共情,咨詢師往往對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不加注意,影響求助者的自我了解。
4、影響咨詢師對求助者的反應:由于缺乏共情,咨詢師就不能真正了解求助者的問題與需要,因而做出的反應也常常缺乏針對性。
提高方法
1、 咨詢師應走出自己的參照框架(角度)而進入求助者的參照框架(角度)
2、咨詢師必要時要驗證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3、表達共情要因人而異
4、表達共情要善于使用軀體語言,如目光、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動作。
5、表達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6、表達共情應考慮到求助者的特點和文化背景
7、不必有相似的經歷感受,而是能設身處地地理解
8、表達共情應把握時機,共情應適度
注意事項
1、咨詢師視角需要轉變,務必要從求助者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問題。
2、共情的基礎不是有與求助者相似的經歷和感受,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理解求助者及其問題。
3、表達共情不能一視同仁,而是因人、因事而異,視情而定。
4、表達共情應把握時機,共情應該適度,才能恰到好處。
5、表達共情要善于實現咨詢師一求助者之間的角色轉換。
6、表達共情還應善于使用軀體語言,注重姿勢、目光、 聲音、語調等表達。
7、表達共情應考慮求助者性別、年齡、文化習俗等特征。
8、咨詢師應不斷驗證是否共情,得到反饋后要及時修正。
自戀
? ? ? ? 自戀,形容自我陶醉的行為或習慣。如果沒到極端的情況,自戀被視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上,過度的自戀可以變成病態,或者會有嚴重人格分裂/不正常的表現,例如自戀人格分裂。這個字眼通常帶有貶義,如果過度那么會帶來夸張、自滿、自負、自我、或自私。但同時也可以是包涵一種自信的積極態度,對個人的發展有利的一面。當用在一個社會團體的時候,它通常代表精英主義,或者對他人疾苦的冷漠或不聞不問。
? ? ? 1.弗洛伊德曾給出“自戀”定義是自己對于自我投注力比多興奮(libido,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即弗洛伊德認為的“性”,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的狀態。有這一表情況的個體稱之為自戀人格障礙患者。從力比多的方式來說,也就是他將本來應該投注于自我的對象客體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這樣病人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親密人際關系,并且經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中。
? ? ? 2.自戀一詞還有一種另外的說法:自控。
? ? ? 3.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這個“自戀”的定義,而提出自戀其實就是里比多的本質,或者更直接說自戀其實就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自戀是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們整個社會也是允許適度自戀的,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并超出了社會對與自戀允可的范圍那才是不健康的。
? ? ?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學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個模型來解釋自戀,他認為自戀的達成其實是可以使用當代認知心理學等合理闡述的。自戀是對于自我勝任感的體驗,而這一獲得的回路開始于大腦的期待型態,然后進行下一步的實施決定,再后付諸行動的實踐——當個體在實際世界中實踐后,會得到反饋,這一反饋則再次輸入大腦,然后大腦將此信息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如果輸入信息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成功,則個體就可能立即獲得自體勝任感的喜悅。
? ? ? ? 如果不能配對成功,大腦就會再次決定、計劃行動、實踐,然后又反饋大腦以求得配對的成功。如果反復沒有辦法獲得成功,大腦則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態、或修正決定、或修正行動方式等方式來使自己,當然也有可能這一修正仍然是無效的或者是失敗的,則個體就可能會放棄這一回路構成,而以別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徹底放棄。這時候,不合適的回路調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戀的失敗——無法獲得自體勝感或自我價值感,因此就會產生自戀失敗時的暴怒及焦慮,當焦慮過于強大或者失敗時,則個體會體驗到消極的防御——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