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打,不能罵,要放低身段, 輕聲說話。
在中國古代,父權和皇權一體,強調嚴厲的教化和暴力的懲罰,就是通常所說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現在,打孩子是犯法的,罵是語言暴力,即便是過重的責備也會對孩子有很壞的影響。
我的一位同事對我說過,有研究表明,孩子(尤其是學前的幼童)渴望父母的認同,對父母的態度極其敏感,即使父母認為很小的責備也會被孩子幾十倍的放大,所以父母的每一次對孩子的不滿都要用十幾次的肯定和贊賞才能打平。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當中,如果父母有一方脾氣不好,很容易發火,那么最好是“隱退”,讓別人承擔更大的責任。對孩子來說,“缺失”父母一方自然不好,但這個是寧缺勿濫的。
自己學習的能力要在上學前養成。
人一生要掌握的能力有許多,可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自我學習的能力了,上學如此,工作以后也如此。我把女兒很早就送去Kumon(中文叫公文)學習就是基于這種考慮http://www.kumon.com/。
(Kumon 源于日本,創始人是一位戰后的數學教師,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數學課很吃力,就開始自己編教材和練習冊教他學。在自己兒子身上取得成功以后,自豪的父親在兒子的幫助下把這種以漸進/自學為主的方法在50年內推廣到全球很多國家。)
最早知道Kumon是看到公司一位同事的采訪,講到他對自己的孩子多么嚴格要求,從三歲就送到Kumon上課;后來隨著對他們了解的深入,越來越認同他們的教學方法:每周兩節課,每節半小時,每天都有作業要完成,不管是上課還是家庭作業,都是孩子自學/做練習為主。練習由淺入深,大量的重復中讓小孩自己找規律,經常讓小孩很有成就感。
上Kumon一年下來,女兒的數學已經做的有模有樣,后來又加了中文閱讀課。將來女兒上了小學,我估計還會讓她繼續上,直到自我學習完全變成了她的習慣為止。
愛上閱讀,從小開始。
給孩子買一大堆書放著并不會讓他們愛上讀書,尤其是生活中還有其他那么多好玩的東西。我的經驗有兩條:
父母和孩子一起讀:開始是我們給她讀,后來她可以自己讀了,就不讓我們給她讀了,到點要讀書的時候,就各拿一本一起讀。看和爸爸媽媽誰讀得快。
見縫插針,一本本來。在女兒可以自己讀書后,我買書基本是看她的興趣所在:在她的舞蹈班要排練白雪公主/睡美人時候,就把對應的書買來,讓她自己熟悉故事;每次帶她去看表演/演出前,都會讓她把同樣的童話書看完。這樣一本本讀下來,她并不覺得吃力,我們也不用天天催她讀。
大人會把所有的書按照難易程度標上對應的小孩的歲數。其實不必太在意這個。在我女兒看哈利波特電影和YouTube視頻入迷的時候,我買來了全套英文原版,本來是想用幾年的時間給她讀一遍。可她一定要自己讀,每天都要朗讀兩三頁,這周告訴我說,她已經讀到第六章了(書的封面已經翻爛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是這個意思。
想要“小大人”,就得把小孩當大人對待。
父母都想讓孩子懂事,其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小把孩子當“懂事”的大人來對待。在我家這意味著:
我們沒有給孩子起小名。孩子有中文名,有英文名,但是沒有小孩特有的“小名”。
從小就不和孩子說亂七八糟的“小孩話”。其實孩子學習東西很快,這種“小孩話”對他們其實沒有任何幫助。最近還有研究說,這種說話方式對小孩發育還有壞處。
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讓她做。哪怕有時候你還要再做/收拾一次。
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伙伴看待:不要輕易許諾,但是一旦許諾,就一定做到。對孩子也是一樣的要求。
我們和女兒一起制定了她的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的詳細到每半小時的日程表。一開始,我們經常要在到點學習/讀書的時候提醒一下,可幾周之后,她已經完全不用提醒。到幾點該做什么,一清二楚,和大人差別不大。
看電腦也有好處。
小孩迷戀電腦/iPad確實讓人頭痛。其實最好的辦法無非是用更健康的活動把時間排滿,讓他們一天都想不起來要電腦看。
如果一定要看,電腦/iPad里面也有很多對小孩有益的內容。與其一概反對,粗暴的剝奪,不如按照孩子的興趣,找些有益的項目和孩子一起玩。個人而言,我喜歡的有這么幾個:
多鄰國(https://www.duolingo.com/)是很有趣的大人/小孩都會喜歡的學習外語的app. 強烈推薦。我和女兒經常一起玩,一起闖關,很有意思。
OSMO(https://www.playosmo.com/) 這個是最近發現的配合 iPad 使用的,也很有意思。最喜歡里面的單詞游戲,家長可以通過他們的網站,自己給小孩制作閃卡 (Flash Card), 加到app里面的詞庫里,并和孩子一起玩,看誰先把這些單詞拼出來。
Ubooly(http://www.ubooly.com) 這個我還在嘗試:從他們的網站(Apple 和 Amazon 的網站也都有)買一個配iPhone 或 iPad 的毛絨玩具,下載app,把手機和平板放到玩具里,這個玩具就成了可以和你聊天,講故事,唱歌和游戲的朋友。想法很好,平臺的潛力很大,可能是我的女兒太小,現在還沒有“成為朋友”。
孩子只有特點,沒有缺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適合這個孩子的方法不記得適合另一個;每個孩子也都有讓父母哭笑不得的時候,父母要按照孩子的特點調整思路和方法,只有父母適應孩子才能有開心的環境和孩子的健康/進步,孩子心智還不成熟,是無法適應父母的風格的。
孩子的可塑性都很強,很多小時候所謂的“問題”在年齡大點后,就自己解決了。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老想解決孩子的“所有的問題”,往往只是給自己和孩子平添許多壓力,并不能幫助任何人,因為如果孩子天天惦記著自己的“缺點”,這會是對自信心極大的打擊。
其實,世上沒有一個父母可以保證自己的孩子一定成功,因為每人的“成功”的定義都可能不同,成功的因素也有很多不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可多數父母只要努力,應該可以保證自己的孩子童年過得充實和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