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賽末點》和《無理之人》中的兩場謀殺

看了一些Woody Allen的片:城市系列《愛在羅馬》《午夜巴塞羅那》《午夜巴黎》;《賽末點》《業余小偷》《非強力春藥》《奇招盡出》《解構愛情狂》等,其中《賽末點》是比較喜歡的,雖然有時被他在其它電影中叨叨得簡直頭疼。

《午夜巴黎》中出現過一些作家,比如海明威等。好奇Woody Allen拍這部電影時會否聯想起普希金的“奧涅金”、加繆的《局外人》或者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

高中時訂閱了《中學生閱讀》,每一期都會推薦一部外國小說,比如《我是貓》啦等等,最喜歡這個板塊。有一期介紹了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特別喜歡,里面幾段關于主角畢巧林的話抄在本子上,時常在腦海中盤旋那幾句鏗鏘有力的對比長句,特有氣勢。后來《我是貓》和《當代英雄》都買了,《當代英雄》薄薄的一本書,很喜歡。《我是貓》除了記得那句著名的首句:“咱家是貓,名字嘛,還沒有。”外,其它的也沒留下什么。

今天看《無理之人》,這部書卻在腦海中跳出來,包括文學中著名悲劇意味的“局外人”也叫“多余人”形象,不過現在也不怎么流行這個了。

那段仿佛刻在腦子里的話是:

畢巧林何許人也?是一個貌似高尚實則卑鄙的利已主義者,還是一個意志堅強、性情勇敢但好招風惹事的人?是一個精力旺盛但無所事事、終日以拈花惹草追逐女性折磨情人為樂的花花公子,還是一個智慧超群、最剛毅最聰明但無用武之地因而玩世不恭的憤世嫉俗者?還是一個“不因為善而期待報答,不因為惡而期待報應”,一個“永遠地惋惜著卻沒有憧憬,知道一切、感覺一切、看見一切、憎惡一切、蔑視一切”的“惡魔”?是一個“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有批判激情,有憂患意識,但惰于實踐,止于行動的“多余人”?還是一個高揚個性、崇尚意志和絕對權力的“超人”?

畢巧林出生于貴族之家,天資聰穎,受過典型的貴族教育,過著燈紅酒綠的貴族生活,享受了一切可以用金錢買到的快樂。他曾有過宏圖大志,曾不懈地追求人生的崇高目的,但在無情的現實面前所有的理想和抱負都化作泡影。于是,他感到痛苦失望,思想紛亂不安,內心充滿矛盾,人格發生分裂,既而以追求女人為樂,造成一樁樁悲劇。

男主和畢巧林一樣天資聰穎,才智過人,跟奧涅金一樣冷漠寡情。去到一個新的大學,人未到名聲先到,T恤+襯衣+啤酒肚,酒不離手,還要不分場合地問一下身邊人:你喝嗎?吊兒郎當放蕩不羈的外表,憂郁頹廢的眼神,正如描寫畢巧林那句“他笑的時候,眼睛是不笑的。” Joaquin Phoenix 一如他在《角斗士》中的殺父F姐的陰郁自我毀滅瘋狂氣質,和《Her》中的脆弱孤獨,就是走在人群中的“lost soul".

散發著罌粟般魅惑罪惡美麗,帶著致命毀滅的吸引,強大的落拓氣場和意志吸引著一些不那么強大堅強的人自投羅網。獨來獨往、漫不經心、心不在焉、頹廢、復雜、神秘迷人,有趣,與眾不同,善于言辭,且每每能用言語蒙蔽真相。/He was so damn interesting. And different and a good talker. And he could always cloud the issue with words。仿佛人在此處,思維卻到了九霄云外,只留下一副軀殼,“生活在別處”,一副在人海中晃晃悠悠夢游的姿態,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he's in a world all his own),可以隨時隨地把外界屏蔽,外界就成了無聲無影,《黑鏡》圣誕特別篇中屏蔽別人還要按一下手機鍵呢。你看著他,看不透他眼睛后面的霧霾,看不透他躲在面罩下的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靈魂。

女人有時會容易被外表頹廢脆弱的人吸引,可能會勾起保護欲?以為你能拯救他,讓他重新煥發生活的活力和激情因此你能得到滿足?仿佛跟這樣的人相比,別的正常的都成了平庸,無甚挑戰。

就像電影中說的:他的痛苦和敏感正好應了我內心對浪漫的幻想。他真的是個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問題是,他說自己對生活卻毫無熱忱,毫無快樂,毫無活下去的理由。我特別想幫他。/There was something about his pain and sensitivity that tapped into my romantic fantasies. He was truly an original thinker. The problem was ha had no zest for life, no joy, no clear reason for living. I wanted so much to help him.

在課堂上講著Kant Heidegger Kierkegaard ,卻跟學生講:現實世界和哲學扯淡下的理論世界是不同的。記住,就算你們從我這學不到什么,也該記住,許多哲學就是種言語自慰罷了。/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a theoretical world of philosophy bullshit and real life. Remember, if you learn nothing else from me, you should learn that much of philosophy is verbal masturbation. 這是聰明人對自己周圍的一切極盡鄙視嗎,巴爾扎克那句話怎么說的我忘記了。

在他看來,都是扯淡,我放棄了。關于黑格爾那本破書不會對這個世界造成絲毫改變。我志在成為一個主動改變世界的人,結果成了一個被動百無一用的書生,還連硬都硬不起來。/It's all bullshit. I've given up. my bullshit book on Martin Heidegger is not gonna make a scintilla of difference to the world. I set out to be an active world changer and wound up a passive intellectual who can't fuck. 無食欲無性欲,作為曾經厭過食的人懂得那喪失食欲的絕望,更何況還加上喪失性欲,人生最大的兩件事情食和性都出了問題,活著還有什么意思。所以致命的俄羅斯輪盤賭(Russian Roulette)玩起來也面不改色心不跳,只因覺得了無生趣,生無可戀,儼然是個“局外人"。

直到餐廳吃飯偶然聽到鄰桌那個法官,忽然有了行動力,有了追求的目標。食欲性欲都回來了,果然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生活仿佛又充滿了動力。

跟《賽末點》一樣,冷靜精密計劃籌備,神不知鬼不覺殺了律師。被女學生發現后,又計劃殺愛他的女學生,真是跟《賽末點》中為攀高枝殺害曾經激情愛過的懷孕女友的利己主義男主一樣絕情。《賽末點》中關鍵處是一只球?這里關鍵處是一只電梯口的口紅,推搡之間,卻是自己跌墮電梯井,自食其果,留下女主在電梯口拿著那只他在游樂場為她贏來的手電筒目瞪口呆。

《當代英雄》中,畢巧林去波斯,卻無目的無意義地死在路上,這才是真正置生死于度外的“多余人”。而敢玩俄羅斯輪盤賭的男主只是冷酷的利己主義者,最終是惜命貪戀塵世的,不惜讓無辜者為自己背黑鍋,不惜殺人滅口也要求生。

這樣說來,他并非是如林夕那首《告別的時代》中所說的“置身事外”。

他只是一種做作的假姿態,半吊子的“多余人”。

P.S. 大學時,最好的朋友,踏實務實的金牛座,曾跟我講,不要在公共場合提及別人的名字。果然。

? ? ? ?獅子座貌似和金牛座在某些價值觀方面有些不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