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Julie是一家IT公司的銷售高管。她看完我昨天的《新年計劃喊了多少年了?一個超簡單的方法幫你順利執行計劃、達成目標》之后,問我了一個問題: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如何激勵團隊成員和自己完成任務,向目標邁進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讓Julie和各位看官們設想一下這個場景。
有一天,你和你的朋友去一家電影院看正在熱映的好萊塢大片。在買完票之后,服務員遞給你一張積點卡,他告訴你,每買一張電影票就能集一枚印花。集夠十枚印花,就能免費看一場3D電影。而且今天的消費也算數,你看看那張卡片,服務員已經幫你蓋好了兩枚印花。那現在,我要問你了:如果把這張卡片看做你的某項進展,你會用哪種方式去描述?你已經走完了20%的路程,或者你還有80%的路程要走?哪一種方式你認為會給自己更大的激勵呢?
在《細節:如何輕松影響他人》這本書中,說服科學專家指出,描述進展的方式會改變我們的注意力的重點。他們假設,在任務剛開始的時候,把重點放在已經完成的、比例較小的部分,要比把重點放在尚未完成的、比例較大的部分更能使人干勁十足、充滿動力。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他們在一家人氣很旺的壽司店進行了他們的實驗。
在4個月的時間里,午餐時段來店消費10次,就可獲贈1次免費午餐。有900名常客參加了這個忠誠客戶獎勵計劃。一半顧客拿到的是空白卡片,他們每消費一次,就會得到一枚印花。剩下的一半顧客拿到的是已經蓋齊10枚印花的卡片,他們每消費一次,店員就用打孔機打掉一個印花。通過這種方法,顧客被分為了兩組。前面一組顧客的注意力被引導到了累積的進度上,所以他們被稱為“進度累積組”。后面一組顧客關注的是距離那頓免費的午餐還剩余多少沒完成 ,他們就被稱作“剩余任務組”。
在這個實驗的過程中,研究者也發現,顧客的消費情況并非單一不變。有時候,獨自來吃午餐的顧客會得到一枚印花,或是在卡上打一個孔,這意味著每次只朝目標前進了一點點。但請一群朋友來吃飯的顧客得到的印花或被打的孔就會更多。這意味著他們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研究者分析實驗的結果發現,如果顧客最初取得的進展較小(獨自消費,或請客人數很少),那么“進度積累組”的成員更有可能再次回到壽司店消費。如果顧客最初取得的進展很大,那么情況正好反過來了,“剩余任務組”的顧客更愿意回顧消費。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小數字假說”。也就是說,當我們的注意力聚焦到較小的數字上時,完成目標的積極性更高。無論這個小數字是指已經取得的進展(免費3D電影的路你已經走完了20%),還是剩下的任務(你還有20%的路要走)。
“小數字假說”給我們的建議是,在任務早期的時候,把注意力(他人的,或者你自己的)放在已經取得的少量進展上。因為這樣能喚起人們做事的欲望和干勁。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英語成績從60分提高到80分,大家認為這是很大的進步。但從80分提高到100分,大家的驚喜程度就沒有那么強烈了。
因此,作為銷售高管的Julie,在新年伊始想要激勵團隊成員積極實現銷售目標時,可以針對團隊已經取得的進展給出反饋。“新年假期后剛上班一周,大家就已經完成季度銷售目標的10%了”,要比“大家加油啊,咱們還有90%的目標有待完成” 讓人聽著更舒心,也更有積極性吧?
但是,上述激勵的語言在遇到進程已經過半的情況下,要做一個小小的調整。仍然是聚焦小數字。可以說:“我們距離本季度的銷售目標還有20%了!”,員工會比聽到“我們已經完成80%的銷售目標了。”更加受到鼓舞。
把實現的目標進度用百分比顯示出來,開始時,聚焦已經完成的小數字。一旦進程過半,就把百分比的數字從“已經做到了多少”轉換成“還剩下多少”。
聚焦“小數字”的方法對個人完成任務也是適用的。以你背單詞為例。你制定的目標是一個月背1000個單詞。以百分比顯示就是每周完成25%的目標。在前兩周,你可以激勵自己:“第一周我就完成25%的任務了!第二周我已經完成一半的任務了!”。第三周開始,你可以換一下焦點,讓自己看到還剩下的“小數字”比例,這樣你就會信心滿滿,收獲達成目標的喜悅!
我是Lee,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摸爬滾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