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算《秘密》以及李欣頻老師的書的話,《身體知道答案》算是我正式的第一本身心靈方面入門。
“共情”這個詞在這本書中賦予了更神奇的光環。我老媽和我表妹都屬于淚點非常低的,看到個公益廣告可能都會哭成淚人。包括前陣子和朋友一起去看《LALALAND》,備好紙巾的我并沒有用到,朋友卻哭到妝花眼腫。曾經的我默默的認為愛哭鬼都是有故事的女同學們,但其實是“共情”在作怪。當沉浸到故事情節甚至某只公益廣告的片段,可以體會到主角的心路歷程,一起哭一起笑就再正常不過了。
如果對“共情”很陌生的話,“氣場”這個詞語可能會更熟悉些吧。在與并不熟悉的人見面時,我們很容易的感受到此人好不好相處。與對方氣場相合,一見如故;若氣場強大,則謹慎小心。更深一層解釋的話,這是思維上的共情。而此書中談到了身體的“共情”,在素不相識面對面的情況下,可以感受到對方的身體狀況。雖然我讀過《催眠師手記》,心理學相關的書籍,還是第一次接觸這方面。
對于催眠就保持懷疑態度的我,起初身體共情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相信,怎么可能?!當我排除偏見占在中立的角度上考慮時,它也許真的存在。在我印象當中,看到過好幾次新聞報道說雙胞胎姐妹可以感受到對方身體突然不舒服,對方做手術時,自己也有痛感。這不就是身體上的“共情”嗎?
以往每次見到陌生人我都習慣性的用頭腦去思考這個人到底和我磁場到底相斥還是相吸,下次打算嘗試用身體去感受下對方的氣場,可能會減少緊張感更加自然和舒服。腦袋總是下意識在不同環境中代替身體做出選擇,很好奇內觀后身體的變化情況,選擇是否還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