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創作的一本閱讀指南,曾高踞美國暢銷榜榜首,初版書早在1940年出版了,第二版書出版至今也有近50年的時間了,但是至今看來依舊有所收益。花了30個小時理解精讀這本書后,能深切體會到什么是“經典永流傳”。
我前后讀了3遍這本書,做了全書筆記、分析閱讀筆記和精華筆記,自認為對這本書有了一定的理解。我的看法是,這并不是那么容易啃的書,因為語言習慣的不同,總感覺讀得有些別扭,也因此很多人反映看不太懂。
接下來,我就以《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為例,講一講如何用書中的方法去精讀本書,萬字干貨,保證你看完就能大概掌握理解了解書的要點,對你有用的話記得點贊收藏哦~
一、閱讀的四個層次和主動閱讀
首先,對于沒有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先要清楚一些基本的概念。
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這邊先簡要介紹下:
這四個層次是逐級遞進的,越往后對閱讀能力要求越高,且后者包含前者,比如檢視閱讀前我們已經掌握了基礎閱讀的能力(識文斷字),而檢視閱讀也是分析閱讀的準備工作,后面會具體介紹。
此外, 閱讀的主要目的大致分為兩種:獲取資訊和獲得理解力,前者不難理解,我們平時看新聞、刷朋友圈這種都是為了獲取資訊;后者則要求我們觀察思考、分析理解,最好能有所啟發,這樣的閱讀也就更為主動,這本書主要針對的就是后者這類主動閱讀。
作者希望讀者要能夠對自己有所要求,通過提問、思考、記筆記、刻意練習去提升自己的閱讀主動性,不斷加強閱讀能力,具體如圖:
簡單來說是:
1、提出四個基本的問題,閱讀過程嘗試回答,進行有目的的閱讀;
2、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思考,說出/寫出當下的感想、困惑,或是用自己的話說出同樣的意思;
3、在閱讀過程中隨時記筆記,常見方法有劃重點、為主要論點編號……不同層次可以用不同方法做筆記——結構筆記、概念筆記、辯證筆記
4、刻意練習:剛開始可能一下子無法全部掌握,就像滑雪,也是先學基礎動作,最后一氣呵成的。閱讀也是一樣,需要先學好每一個閱讀技巧/步驟,而后才能夠融會貫通。
好了,以上基礎概念了解后,我們進入正題,帶你用書中的方法去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二、用分析閱讀去讀懂《如何閱讀一本書》
1、提出四個基本問題
之前我們提到主動閱讀需要我們去提問,這也是閱讀的第一步(藍框是我自己的理解備注):
閱讀任何一本書籍(尤其是實用類書籍)前,都要先提出四個基本問題,并且在閱讀中去找答案,這會幫助你快速進入到狀態。我將這四個問題概括為:了解書的主題、說明、評論和啟發,一本書能夠回答這四個問題,就算是完成深度閱讀了。
這四個問題貫穿《如何閱讀一本書》全書始終,而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回答這四個基本問題。
2、進行檢視閱讀,快速了解一本書
我們小學階段基本就完成了認字這一步了,基礎閱讀就是指我們能夠識文斷字,這里就不做贅述了。
從檢視閱讀開始,才算是真正開啟本書閱讀:
如圖,檢視閱讀可以分為兩個要點:
(1)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需要讀者像偵探一樣去尋找線索。通過快速瀏覽書名、目錄、序言、摘要、副標題、索引、開頭結尾、重要章節、宣傳文案等,去了解全書的主題和架構。
(2)粗淺的閱讀。在檢視閱讀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過多停留,最多做個標記,快速完成全書的概覽。
檢視閱讀可以說是分析閱讀的預備動作,一般時間控制在1小時內,這一步重點要解答的問題是:
這是一本什么類別的書?整本書在談些什么?作者的整體架構大概是怎樣的?
以本書為例,通過檢視閱讀,我們可以大概了解以下信息:
a 、這是一本實用類書籍,主要是教人們如何進行有理解力的閱讀;
b、整本書談論的是: 通過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來說明該如何有效理解一本書,以從閱讀中不斷獲得成長,其中重點講述了第三個層次的閱讀——“分析閱讀”的15個規則。
c、全書的整體架構大概是:(當然,這部分做得越細越好,但事實上檢視閱讀能了解的程度有限,可以慢慢練習)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總計21個章節:
第一部分 閱讀的層次(5個章節):這部分主要介紹了主動閱讀和閱讀的四個層次——閱讀的活力與藝術、閱讀的四個層次簡介、基礎閱讀、檢視閱讀,“讀者如何進行自我要求”
第二部分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7個章節):單獨拎出來講的閱讀方法,說明是本書的重點,這部分將分析閱讀分為三個階段,以及過程中要運用的15個規則。 其中第一個階段運用了四個規則幫助“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即了解一本書的分類、主題、框架、要解答的問題;第二個階段運用了四個規則幫助“詮釋一本書的內容”,即詮釋關鍵字和作者達成共識、從關鍵句中抓住主旨、重新架構論述、判斷解決了哪些問題哪些沒解決;第三個階段運用了七個規則幫助讀者“客觀評論一本書”,即要先讀完再評論,不要爭辯,要用客觀事實去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分析不完整
第三部分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7個章節):介紹了如何閱讀實用型書籍、想象文學、故事書等,我只對實用型書籍感興趣,所以其他部分可以快速略過
第四部分 閱讀的最終目標(2個章節):介紹了主題閱讀、閱讀與心智的成長,其中主題閱是針對同一主題多本書籍的閱讀方法,分為5個步驟——找到相關章節;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厘清問題;界定議題;分析討論(這部分不是特別理解,到時重點關注)
到這一步,我們對全書的內容應該有了一定的了解,大概知道了這本書的主題和整體框架,也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預備階段,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分析閱讀,對這本書進行深度理解。
3、分析閱讀3階段,吃透一本書
分析閱讀共分為3個階段,包含了15個規則,講述了如何進行“有理解力的閱讀”,我們以本書為例進行一一講述,先附上導圖說明:
(1)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
在檢視閱讀中,我們已經對這本書有了較多的理解,比如,根據全書的目錄發現“分析閱讀”是本書的重點內容,而就我個人而言,第三部分(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是我不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快速瀏覽……諸如此類。
在分析閱讀中,第一階段的目標便是“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即了解一本書的分類、主題、框架、要解答的問題,我們按照規則詳細說明。
規則一、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簡單來說,告訴我們“是什么”的書通常是理論類的,這一步告訴我們“知”;而進一步告訴我們怎么做的書才算是“實用類”的,這一步告訴我們“行”。(書中稱為“實用型作品和理論性作品”)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本書是一本實用的書,主要用于指導人們進行“有理解力、有啟發的閱讀”。
規則二、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即這本書的主題/大意是什么?使用一句話,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主題可以概括為——
“本書主要通過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尤其是第三層次的分析閱讀法(包含15個規則)指導人們進行有理解力的閱讀,幫助人們學會從閱讀中獲得啟發和成長。”
規則三、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簡單來說,就是要按照順序梳理出全書的架構,這部分我們在檢視閱讀已經做過了,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可以盡可能詳細,但檢視閱讀中往往時間不允許,因此在分析閱讀中可以細化,下圖為作者介紹的一個“通用公式”:
對于一本好書來說,各個章節的組成部分是有一定的關聯的,作者也可能會適時進行總結,我們可以多關注書中的前言、目錄、摘要。但是有一點要注意:不要將作者提供的重點摘要當做唯一標準,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做摘要。
簡單來說,你用不著跟著書上所出現的章節來歸納一本書的架構,這只能作為一種指南,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完全可以根據你的想法重新擬綱要。還是以本書為例,除了檢視閱讀部分的綱要示例,我個人認為也可以按照另一種方法來搭建:
一、閱讀前要做好哪些準備?
二、閱讀過程如何運用分析閱讀的15個規則?
三、完成一本書的精讀后,如何用主題閱讀去閱讀同主題的多本書?
類似于上面這種就是我自己的框架,因為我對第三部分不感興趣直接略過了。通常情況下,因為對全書內容不理解,多數人還是會選擇以目錄為初始框架,不要著急,等到后面的規則七還會講這部分內容。
畢竟,粗略的閱讀會幫助你快速找到主題重點,但很難幫你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你越能將書的重要部分列出綱要,并說明作者如何印證、發展出全書的主題,就越有助于你掌握全書的重點內容。
規則四、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尤其對于實用類的書籍而言,書一定是作者對某個或某些問題的解答,所以首先要知道那些問題是什么,能夠幫助你更清楚作者的寫作目的。
對此,作者給出常見的問題公式(藍框為我的舉例):
完成上面四個規則, 你已經能夠回答出第一個基本問題了——“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些什么”。 此外,你對這本書的架構應該也有所了解了,你知道作者如何運用一些根本性的次要主題/議題按部就班來發展主題。(當然要到第二階段才能更深的理解)
(2)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到了第二階段,我們就需要從整體到細節,進一步詮釋整本書的內容了。這一階段,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找出關鍵詞并深度理解;通過關鍵句找出主旨;重新架構論述;確定作者解決及未解決的問題”。
規則五、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有些時候,作者會用一些專業術語,或者創造出一些特定的詞匯來講述,比如運營的書籍中會有“拉新、漏斗模型、私域流量……”。我們必須要先理解這樣的關鍵詞才能進一步讀下去,否則根本看不懂。
以本書來說,書中的“閱讀”一詞就特指“啟發性的閱讀”而非“娛樂性質的閱讀”,如果理解錯了,誤以為所有的書都要進行分析閱讀,那也過于認真了。
規則六、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簡單來說,就是作者的看法以及為什么這樣看,通常會加以強調。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應該經常會有劃重點、做筆記的經驗,這便是找出關鍵句的常用方法,而在重要論述前言或結論中我們常會看到作者的主要主旨。
另外,我們常說“輸出倒逼輸入”,要想對書中的內容融會貫通,“用自己的話說一遍”一定是個樸實無華的有效方法,常見的方法有重新表述、舉例說明等。
以第五個規則為例:作者用了四個部分大篇幅來講“達成共識”這件事——單字VS詞義,找出關鍵字;專門用語及特殊詞匯;找出字義;
說實話,看了讓人頭昏,明明可以簡單說明——我們需要了解書中的關鍵詞,可以是作者自己創造的詞,反復強調的詞,行業專業術語,以及有特殊含義的短語,只有理解了這些,才能和作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達成雙向溝通。
你看,一句話的主旨就把一個章節的內容講完了,同理,當然也可以針對一句話、一段話去提煉主旨,只要是你覺得有價值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自己舉例說明。(規則五部分說過了)
規則七、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為了說明一個論點,作者往往會進行舉例說明或者推導說明,我們需要格外關注作者的摘要及總結部分(比如本書中分析閱讀的15個規則,作者便在分析閱讀部分的11章部分做了總結)。
我在第六個規則中的舉例其實也算是重新架構了“第五規則的內容了”,只是換成用一句話來詮釋。
如果說在規則三中我們是對整體架構的搭建(通常這一步多數人會選擇參考目錄),那么到了規則七這一步,就完全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及自己關注的重點去重新做一遍架構了。
比如關于分析閱讀的15個規則,除了應用作者的總結作為架構,也可以構建自己的架構出來:
規則八、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我們從規則四中就已經確定了本書作者要解答的問題,規則八要求我們進行回顧,一方面找出作者的解答,另一方面要明白哪些是作者沒有解決的(比如本書中解決了單本書“啟發性閱讀”的問題,對多本書進行閱讀的“主題閱讀”卻講得很少,或許讀者會覺得沒有解決這種對多本書的閱讀問題)
至此,我們講完了分析閱讀的前八個規則,至此我們已經完全可以解決開篇提出的第二個問題了——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在問題一的基礎上,我們更加深刻地知道作者如何運用一些根本性的次要主題/議題按部就班來發展主題。)
其實,學完這八個規則,相信大家應該對所閱讀的書有了清晰的理解了。但是作者認為,閱讀的過程就是在和作者溝通的過程,前面的部分都是為了能夠有資格和作者進行溝通。因此,分析閱讀的還有第三階段。
(3)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到了第三階段,就是要能夠評價一本書了,或者說,能夠與作者討論書中的觀點。
這部分比較簡單,大體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評價前要遵守的3點基本規則:要用前兩階段的知識“讀懂”之后才有資格評價,這很好理解,如果都不知道作者說什么就去品頭論足沒什么意思;而在評判過程中,我們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爭辯,是為了探討和獲得理解,所以不要無理的辯駁,舉個例子:
作者說他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你說憑什么要分為四個層次呢,就不是四個層次……這就屬于非要爭論到底了;另外,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是作者的觀點,如果你有個人的看法也屬于個人觀點,無需因為觀點而去辯駁。如果作者說一天有25小時,那這就是客觀知識而非觀點,就是值得指出的錯誤。
最后,如果去批評一本書,那么必須要有理有據,這也是作者書中最后四個規則:你說作者的書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不完整,都必須有客觀依據。比如,你說作者不該把主題閱讀作為第四層次的閱讀,就需要擺出論證進行說明。如果你說作者沒把主題閱讀講清楚,屬于“分析不完整”,那么這只能暫時不評論,因為沒有哪本書能把相關話題的所有知識容納進去,《如何閱讀一本書》更多的其實就是在講述分析閱讀這個層次。
以上就是分析閱讀的重點內容了,也算是本書的核心要點,相信認真看完對你會有一定啟發。最后再簡單介紹下主題閱讀吧。
三、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作為閱讀中的最主動、閱讀層次最高的閱讀,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閱讀多本書盡可能了解某一個主題,我個人認為也是知識入門非常好的方法。
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作者將主題閱讀分為準備階段和閱讀階段,準備階段其實就是“篩選閱讀書籍”的過程,我們在想要了解一個主題時,第一時間是去找相關的書籍。以我自己來說,我想要通過閱讀了解“運營”,我就會去知乎搜搜運營書籍推薦,去豆瓣看運營書籍評分較高的有哪些……這些都是在篩選的過程。
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作者將主題閱讀分為了5個步驟,下面和大家一一講解:
1、瀏覽所有書籍,找出相關章節
這步不難理解,我們已經在準備階段找出相關的書籍,那么接下來就需要快速篩選你所需要的章節,還是以“運營”為例,我就要去找出所有和這個主題相關的章節。這一步可以用上前面所講到的“檢視閱讀法”,通過快速瀏覽書籍的書名、序言、目錄、摘要、副標題、索引、開頭結尾、重要章節、宣傳文案等,去找出書中對你內容有幫助的內容。
2、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在本書中,作者引領我們達成的共識是——本書中的“閱讀”更多特指的是“有理解力的閱讀”,而非娛樂性質或者獲取資訊的閱讀。同理,現在,我們找的這些內容是為了服務于我們,所以我們必須要定下自己的共識,比如,我所說的運營更多指的是“和營銷相關的、較為綜合的運營,而不指某一類運營的運營”所以比起關注“短視頻運營”、“公眾號運營”,我更多是關注“運營策略”、“運營邏輯”這些內容。
3、厘清問題: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
我們想了解一個概念/一件事,必然會圍繞其產生很多疑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我想了解“運營”,就會問“運營是什么?怎么產生的?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有哪些經典的案例……”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當然就是我們對主題更加了解的過程。但你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會被每一本書所提到,有可能這本書就解答你一個問題,也有可能解答了很多個。
因此,這一步你最好先提出大家都會去談的共同問題:運營是什么?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
不同作者對一個議題產生爭論和討論,就是關于這個主題的核心議題,你可以根據這些不同的答案去進一步整理,界定出主要及次要的議題。
對于“運營是什么”,作者的回答方向大概有“運營的起源”“運營的分類”“運營的崗位”“運營的價值”幾種,這些都可以算作是主要議題。
也因此會產生次要議題,比如“活動運營”、“產品運營”……都是衍生的次要議題
5、分析這些討論
第五步我覺得應該是和第四步同時進行的,在那么多問題中,應該按照怎樣的順序排列,哪些是需要強調的問題?得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比如:上面我們提出的主要議題中“運營的起源”“運營的分類”是大家基本都談到的,可以作為第一、二個主要議題。
我們必須說明這些問題的不同答案,并說明原因,注意這一步不要帶入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需要客觀引用作者的原文去進行論證說明。比如,同樣是針對“運營的分類”這個概念,你會看到“從發展的角度來說,從職業分類的角度來說或者從營銷的角度來說”這些不同方向的觀點。
通過以上這些步驟,你對運營是什么這個概念就會有更深更綜合的理解。
總體來說,主題閱讀特別像是將這些不同的作者邀請到一張桌子上進行討論,而你是主持人也是學習者,你需要引導作者按照你的規則去給到你想要的、盡可能全面客觀的答案。
可以說主題閱讀是非常耗費心智的工作了,既要整理諸多觀點內容又要保持自己客觀立場,這也是為什么被作者成為“最主動的閱讀”吧。
OK,以上就是本書的重點內容了,相當于帶大家用書中方法看了一遍書。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哦~碼字不易,留個?(????)吧~
在閱讀過程中,你是否會常常遇到讀不懂,讀完就忘的情況?如果你經常感覺到這種無奈,就要停下來想想,自己是不是進入到了無效閱讀的怪圈了。
信息時代讓我們每天得以接觸到海量資訊,這些資訊經過層層包裝來到我們身邊,給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不斷侵蝕我們深度思考的能力,讓人看似更有知識,其實不過流于表面,我們真正追尋的,應該是更有智慧,能夠看到事情的本質,能夠發揮我們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