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作者:王悅(傳媒博士,前新華社記者)
書的分類
在進行分析閱讀前,首先要知曉這本書的類型。
那么應該怎么做呢——進行檢視閱讀是一個好方法,比如讀書名、副標題、目錄,看序言、摘要介紹及索引等。先從整體上去把握和了解。
讀者經常根據書名將書進行分類。讀者在心中要有個分類標準,能將所要閱讀的書籍歸納到某一個種類。并且你要自己制定好合理簡單的規則,清楚這個種類的書到底在談些什么?這樣你才能更好地進行書的分類。
所以說,分類標準很重要。有這樣一種分類法:一種是虛構的小說類;另一種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我們還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分類,比如在論說類中,進一步把歷史、哲學、科學進行再分類。當然,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制定自己適用的分類。
書的分類在書店和圖書館中最常見,同一類型的書籍被管理員在書架上整整齊齊地放著。有的人只看工具書,有的人只看悲劇和哲學,這時的分類就十分明顯,你只消根據書的類型或作者來檢索書籍即可。
給書分類,你就能知道什么時候適合閱讀它,它是否對你的研究議題有幫助,就能知道它是容易讀的,還是讀起來會困難重重的。
透視一本書
作為一個分析閱讀(閱讀的第三層次)的實踐者,有一個責任是找出書的骨架。每本書都有自己的骨架,這個骨架是撐起整本書的中堅力量,也是當你讀完目錄后清晰地呈現在腦海中的框架。
透視一本書,首先你要掌握用一兩句話或一小段文字來描述一本書的能力。也就是說,閱讀完后,你可以試著向別人言簡意賅地介紹這本書——這有點像費曼學習法;接著,列出這本書的重要篇章,看看它們是怎樣按順序組成一本書的框架。也就是說,閱讀完后,你可以將重要篇章再閱讀一次,再理順一次他們的結構——這是一個戰勝遺忘規律的好方法。
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作者會有技巧地將每個部分都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你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敘述的層級和脈絡。且每個重要部分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因為這樣能更針對性表達作者的觀點和論證主旨。并且你要知道,每個單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架構,但每個單一部分之間又是有關聯的,它們共同作為這本書的一部分,是為了主題而存在的,是不會遺世獨立的。
房子用來居住,書用來閱讀。最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當我們在上小學時,我們就學到了如何分段,如何概括性地提煉文章觀點,后來我們又學會了寫簡要,寫導讀——這些技巧都可以使用在對書本的透視中。
能透視一本書的讀者,就能敘述整本書的大意,能為一本書擬大綱,能發現作者的真實意圖。讀者在做閱讀的時候,可以根據這個規律來檢測自己是否做到透視一本書。
判斷作者的主旨
提案是簡明扼要、直指中心的。而主旨,就像書里的提案。
“商人通常是在找出提案之后才達成共識,而讀者卻要先與作者達成共識,才能明白作者的主旨與判斷”。因此我們常說要先了解作者的簡介和寫作的背景,這是不無道理的。如果未能與作者達成共識,我們經常會不知所云或者放棄閱讀。而做事先的了解,閱讀才能更有效地進行下去。
此外,一本書的作者在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通常借著事件、事實或知識。一個有著豐富經驗和博學知識的作者,能站在更理性更有趣的角度來闡明他的想法。這時,有著和作者相同經驗的讀者,便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
在小學語文課上,我們就已經學習了如何提煉文章主旨的方法——從作者所選擇的素材,論述的結構,開頭的基調,或者題目等這些要素去概括出主旨。提煉主旨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過程。把握主旨才能把握作者所傳達訊息的精華——因為每個作者在下筆前,都會圍繞這個主旨做反復構思和深入挖掘。
評價書和作者
讀懂作者的主旨,明確書的意義,下一步就是要評價這本書和他的作者了。
沒有一本書能好到無懈可擊,每個讀者閱讀完都應該有批判的意識和行為。就普通讀者而言,他們所面對的作者通常比其在某方面更優秀,以至于他們經常會全盤接受他們的觀點,而忘記自身也有批判他們的可能。
讀者有批判的權利,當讀者在批判時,讀者要記得:
—- 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 正如你會反對一樣,你也要有同意的心理準備
—- 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這些都是讀者掌握批判閱讀時,需要遵循的規則。
此外,我們經常會認為:真正的好書,很少在推論上出現明顯的錯誤。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閱讀量支撐起的敏銳洞察力和判斷力,普通讀者就很難將批判進行到底——他們會被能言善道的作者忽悠,對他的片面觀點信以為真。讀完這本書,我們會了解如何閱讀一本書,在那之后,我們要閱讀更多的書。
讀更多的書,但別忘了把書精讀。一個涉獵廣泛,但淺嘗輒止的讀者是值得同情的。我們有的人經常會在朋友圈曬書單,有些人的成就確實和他們的閱讀量成正比,但另一些人,即使執行書海戰術,依然沒有進步的跡象。這是因為這些人沒有做到精讀,沒有精讀就無法迭代自己的認知,也就只能停留在原地。因此在閱讀時,不要因盲目追求閱讀量而忽略了書中的精華。
輔助閱讀
閱讀可以分為內在閱讀和外在閱讀。內在閱讀,即閱讀書籍本身;外在閱讀,即輔助閱讀,即借助其他書籍來閱讀。
因為個人經驗和知識量的缺乏,我們不可能完全孤立地閱讀一本書;但閱讀一本書,手上還拿著字典,也是不提倡的。在尋找外力幫助前,我們最好能自己閱讀。將書盡力讀完后,如果還有不懂,再去尋找必要的外在幫助。就像做檢視閱讀時的粗淺閱讀——先把書通讀一遍,遇到不懂的也不要停下,這樣更有效。
外在的輔助來源,可以分成四個部分:相關經驗、其他的書、導論與摘要、工具書。限于拆書篇幅,這里只談第一部分。相關經驗包括一般經驗和特殊經驗,一般經驗是讀者擁有的可以輕易理解書本的能力,而特殊經驗是作者的特殊經歷(如登上火星這樣的經歷)產生的。因此如果讀者也擁有和作者一致的特殊經驗,就能幫助其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本意。
此外,要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有適當地運用自己的經驗來讀懂一本書呢?那就是對你已經了解到的某一個觀點,你是否能自己舉出例子來證明——正如作者舉例來論證書中的觀點一樣。讀完本書,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檢測。
注:本文內容整理自“熊貓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