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詩偉老人是廣東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大井頭村的村民,修繕祖屋之時,他在屋頂上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古舊盒子,打開一看竟然是一張借條。
按照借條上的內容顯示:“今借到大井頭村鴻文三姐白米38斗70斤,大洋5000元,金條8支,每支1兩,待勝利后由當地縣政府償還,付息二分······”
借款人是新鶴人民抗日游擊隊李兆培,日期是民國三十年,也就是1944年,到現在已經是整整相隔了77年了。
如果按照當初借條上約定“付息二分”,這連本帶利的算下來那可謂是天價了,這樣一張天文數字的借條,它究竟是真是假呢?
而且,借條上的這些東西在當年的市價也價值不菲,可以看出梁詩偉老人家里當年是多么有錢,梁家怎么會有這么一張借條呢?
圖/梁詩偉正接受記者采訪
據梁老先生介紹,他的父親叫梁鴻文,十幾歲時就被拐到美國做了勞工,沒曾想一去就是58年,經過自己辛苦打拼,后來父親在美國發了財。
俗話說:“落葉歸根”,晚年的梁鴻文因為想念家鄉,于是不顧其他親友勸阻,毅然從美國回國,回到了老家江門棠下鎮大井頭村。
按照當時舊社會的思想觀念,梁鴻文用在美國賺的錢買房置地,還娶了六房姨太太。而借條中提到的“鴻文三姐”就是指梁鴻文的三姨太。
梁詩偉老先生的親生母親則是家里的六姨太,父親梁鴻文快要八十歲時才生下的親生兒子。
不過,還有一點讓人有些懷疑,梁家就算有這么豐厚的財力,能一下借出去這么多的糧食和錢,可“鴻文三姐”畢竟是梁家的三姨太,怎么就能夠做一家之主呢?為什么不是梁鴻文呢?
圖/江門當地民居
對此,梁詩偉老先生的解釋是因為父親梁鴻文的大老婆、二老婆都早早去世,父親也在1936年就溘然長逝,因而整個大家庭里,聰明賢惠的三姨太自然就成了頂梁柱。
梁老先生這樣一說家庭背景,看來相當靠譜,這一張借條不僅年代久遠,價值不菲,其背后的意義同樣值得所有人銘記。
因為這是一位老母親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中,冒著生命危險支援抗日事業,借錢借物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鶴人民抗日游擊隊的見證。
當時的中國正是因為有像她這樣的人在支持抗日,支援軍隊,我們才能夠取得革命勝利,才有我們今天的生活。
按理說這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是大家都彼此約定俗成、再普通不過的規則,也沒什么可爭論的,但這一張借條確實有些不普通。
圖/馬燈,當地游擊隊夜間行走的照明工具,也照亮了革命的道路
一是年代太久遠了,如今的中國早已改天換地,社會物價與當年也不是同一水平,這該怎么計算?到底該還多少錢?
有熱心的網友根據借條上的內容,就簡單做了一個計算,發現這張借條上的本金加利息算到今天,足足有3萬多億人民幣,一聽就讓人害怕啊。
這個3萬多億人民幣那是什么概念呢?去年整個廣東省的GDP是10多萬億元人民幣,這一張借條就占去了全省的三分之一!
圖/女士提包,女游擊隊員靠它傳遞情報
二是這張天價欠條該怎么還?誰來還的問題?按照當初借條約定,應該是由江門市當地的政府部門負責。
卻沒想到,梁詩偉卻碰了釘子,因為在這張“天價借條”之前,他已經兌換了一張借條,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梁詩偉老先生有一位朋友是個民間文史研究愛好者,曾經跟他說起過這個抗日戰爭時期,他們家曾經借錢借糧給游擊隊支持抗戰的事情。
梁老先生當年還很年幼,如今經朋友這么一提醒,也就仔細回憶了一下,也就記起了一些模糊的情景。
于是,他就回去自己家的祖屋去尋找借條,沒想到最后在供奉祖先牌位的夾層里,居然真的找到了一張借條。
不過,第一張借條的數額不大,只有“白米六十斤,每年按一倍償還如此類推·····”
借款人同樣是新鶴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中隊李兆培。
圖/兩張借條對比照
梁詩偉老先生對這件事情還有些印象,他雖然只有六歲,但那天自己剛好在家里學習功課,還是他跑去開的門。
當年梁老先生的二姐梁月嬌也參加了抗日組織,帶著一群人走進了梁家,當時“鴻文三姐”因為女兒的緣故,就給他們煮了一大鍋飯,讓他們吃飽喝足。
吃完飯后,梁月姣就跟鴻文三姐說,他們還有很多同志沒有飯吃,可不可以拿一些家里的糧食帶走。
圖/當時的游擊隊員
鴻文三姐也隨即答應了,并沒有提要寫借條之類的話。
還是人群里有一個人站起來主動說,不能就這么把糧食拿走了,咱們的隊伍是有紀律的,應該要寫借條。
眾所周知,當時的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的軍隊立下了鐵的紀錄,那就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這其中有一條就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因而最后寫下了一張借鴻文三姐白米60斤的字據。
不過,或許是當年游擊隊長的數學知識并不太好,也沒有想到這借條會時隔這么多年才被找到。
他還在借條上寫了“每年償還一倍”的文字,這如果按利滾利來算的話,那就不得了,恐怕如今全中國的糧食加起來都未必夠得上。
梁詩偉老先生找到這張借條后,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就給這個江門市政府打了報告,要求政府償還,最終決定由這個蓬江區民政局處理這件事。
經過文物專家的鑒定,借條確實是真的,于是,當地民政局最后就給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蓬江區民政局一次性獎勵人民幣2萬元,由梁詩偉代領,但是不能再以借條為理由提出其他任何要求。
梁詩偉老先生最后也同意了,并且也拿到了補償款。讓所有人沒料到的是,時隔不久梁先生翻修祖屋時又發現了第二張天價借條!
圖/女游擊隊員合影
因此,當梁老先生拿著第二張借條想去民政局討要一個說法的時候,民政局負責人表示如今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方面都沒有具體的詳細規定,拒絕對梁詩偉老人的這張“天價借條”做出補償。
與此同時,有人也對梁老先生的這張借條有所質疑,第一張借條只有白米60斤,為什么第二張借條卻出現了8根金條、5000銀元,還有將近4000斤的糧食?
就算梁家真有這么大的財力,而且真的能拿出來借給游擊隊那么多金條銀元,這都能裝在身上帶走,可是將近4000斤的糧食,在當年非常敏感時期,而且道路和交通工具都不方便,游擊隊怎么運走的呢?
圖/游擊隊員都是走山路,而且是在夜間。
對此,梁詩偉老先生表示,這些糧食不是游擊隊一次性借的,而是多次借糧累計在一起的數量,當年他曾見游擊隊來過家里四五次,一些還健在的老人也可以當見證人。
然而,在建國后五十年代中期,老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考慮到在戰爭時期人民軍隊借群眾錢物的情況很多,而且都寫下了借條和收據,于是就要求全國各地方政府對于這樣一些工作來進行清理。
當時,基本上是把它們作為國債來對待的,從性質上而言來還是比較合適的,只要是能償還的話,那當然最好不過了。
據相關文獻顯示,當時中央人民政府統一下文,然后統一按照一定的政策來進行調配,全都是統一處理,這也反映了老一代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救濟之恩。
那么,當年為什么鴻文三姐就沒有去找當地政府兌現呢?
梁詩偉老先生解釋說,由于當時家里被劃成地主,這個階級成分處處都會被人瞧不起,鴻文三姐考慮再三,所以最終沒有拿出來去找政府兌現。
卻沒料到在六十年代還是因此被批斗,最后撒手人寰,而梁詩偉老先生自己因為在外地讀書,并不是長期呆在家里,因而鴻文三姐也沒跟他提過這事,所以后來也并不知道借條的具體情況。
有些可惜的是,由于歲月流轉,借條上的當事人李兆培先生也在九十年代就已去世,查閱他所發表的回憶文章,也并沒有提及此事。
至于梁老先生的二姐也早在八十年代在美國去世,因而只有幾個當年參加過游擊隊的老人知道此事,但都只是聽聞而已。
關于“天價借條”這件事,經過媒體的報道后,有許多網友就認為:國家不但要還,而且還要大張旗鼓的還,因為這張借條恰好體現了軍民魚水情,也可以證明我黨對于老百姓的誠信。
正是如此,中國共產黨才凝聚起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最后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這既是精神的傳承,也教育和警醒所有后人將這種光榮傳統發揚光大!
圖/日本鬼子進村的真實照片
有比較懂法律的網友也表示:如果按照現有的國家法律來看,這張天價借條確實已經失去了追訴時效,也正如當地民政局所言,國家的法律也對這樣的事情并沒有相關的規定政策,也失去了法律效力。
因此,梁詩偉老先生無法通過法律途徑來強制性申請,或者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梁詩偉老先生對此也表示,其實他們的要求也不多,并不是要按照借條上的約定,非要當地政府補償那個“三萬億”的天價。
只要當地政府對他的這個出借人的后代,給予一定的獎勵或者是補償都是可以的,這既是對他個人權利的一些尊重,也是對他自己家族已經去世出借人的告慰。
確實如此,當年梁家冒著被砍頭的危險,不計得失傾盡家財支援抗日,如果一旦被當時敵對地方勢力知曉,那可能是家破人亡的后果。
因此,政府應當進行償還,這不僅是普通的債權債務關系,它更體現了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普通老百姓的關心,而作為支持革命的梁家后代理應得到這樣的賠償和尊重。
希望當地政府能夠充分考慮這一點,雙方好好地協商出來一個公正合理的處理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