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一個相對于過去和現在的時間概念。雖然它一直存在,但它一開始并未被重視。
當人類還處于采集社會的時候,他們不用考慮未來。他們的食物都是現采現吃,這里吃完了去那里,那里有了災害大不了再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他們就這樣在這片大地上游蕩,正因為他們受到地域、天氣等等因素的影響較小,所以對于這些沒辦法控制又影響不大的事,考慮不了,也不需要去考慮。
但當進入到農業社會的時候,“未來”開始成為人類關注的對象。農業最重要的就是生產的季節周期,小麥等農作物不可能現種現吃,經過幾個月的耕種,迎來了豐收的時期。但很快,農民們又要為下一個周期而勞作,否則下一個周期之后的那段時間將沒有食物。
農作物的生長受到天氣的影響較大,如果天氣不好就會影響收成。更有甚者如果遇上旱災、水災、瘟疫等,對整個農業經濟都是致命的打擊。所以農民們開始仰頭望天,觀察著、預測著天氣變化。早上出門就開始觀察頭頂那片云,那會帶來一場及時雨嗎?鳥兒飛的有些不正常,是有什么怪天氣要來了嗎?農民們不斷觀察、累積經驗,也產生了許多例如“朝霞雨夕霞晴”這種關于天氣的民間諺語。另外,為了預防未來可能遇到的災害,人類也開始儲備糧食,否則寒冬或者糧食歉收的時候人們將難以生存。谷倉里堆滿大米,地窖里埋著蔬菜,屋梁上還吊著玉米和腌制風干食品。開始考慮“未來”之后,農民們似乎就一直在為著不曾到來的“未來”而辛勤勞動著,周而復始。
但開始儲備糧食并沒有讓農民們過得更好。雖然農民們勤勤懇懇地勞作,但大部分的糧食還是被統治者征收了。這些征收來的糧食,一方面為實現大規模的政治和社會制度打下基礎,另一方面,也養活了統治者、文武官員、貴族等,他們建造宮殿廟宇,寫詩賦文,也算是推動了文化層面的發展。
這就是“未來”的影響,但進入近現代,它更是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社會。
我們說到,農業經濟時,農民們出于對“未來”的擔憂而開始儲備糧食。因為天氣等因素難以受到人類的控制,所以為了生存下去,人們總是對“未來”做著悲觀的預測,這樣,當災害、戰爭來臨時,才不至于手足無措。這種對“未來”的悲觀心態一直持續了數千年之久。
但到了大約公元1500年左右,科學革命開始萌芽。在這之前,多數人類文化都不相信人類還會再有多大的進步。到15世紀,科學家和遠征隊的發現不斷證實我們對地球這個地域的了解還有許多空白,對知識的了解還有許多空白,這種對知識和地域的追尋,也帶來了科學、經濟和軍事的發展;科學革命之后,人類開始承認自己的無知,開始發現科學研究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力量,所以人們也開始相信,人類社會還可以再進步。
不要小看了這種“進步論”,這改變了人類對”未來“的悲觀心態,開始對”未來“越來越有信心。當這個想法被應用到經濟上,讓我們的社會開始有了巨大的改變和極快速的發展。
我們現在總是在說“要把蛋糕做大”,但在以前的社會,人們覺得“蛋糕”是不會變大的。整個社會就是一個蛋糕,可能切分出來的大小不一樣,但只有這一個不會變大的蛋糕,你吃得多了,便意味著別人吃得少了。這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因為不相信蛋糕會變大,所以即使手上有資金的人,也不會拿出來投資。所以,《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說:“于是,對于經濟停滯的預期,就確實造成了經濟停滯的結果。”
但當“進步論”開始被應用到經濟上,人們開始對“未來”有了越來越多的信心。這才有了“信貸”的發展。有資金的人把錢存進銀行,銀行把錢貸款給創業者,創業者償還貸款,銀行提供利息,資金不斷被存入銀行。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因為不斷發現投資的確可以帶來回報,所以,進入科學革命后,人人都樂意投資。人們把利潤拿出來,投資到生產中,再帶來更大的利潤,如此不斷循環。這也正是”資本主義“的由來。人們不再把金錢僅僅當做一種”財富“,而更多是作為”資本“投入到生產中。
1500年,全球商品和服務總產值約為2500億美元;而今天大約是60兆美元。正是因為對”未來“的信心,對”信貸“的信任,這樣巨大的變化才得以發生。
農業革命,”未來“開始成為人類關注的對象;而后對于”未來“的信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現在,對于我們的”未來“,又將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