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曾經說過西游記團隊是最完美的團隊。劉強東也說人是最重要的。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找對人、組建一支高效團隊,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那么,創業公司到底應該如何組建一支團隊呢?
相信這是每個踏上創業之路的人正在思考的問題。
本文所談的創業企業是指那些規模小、時間短、產品還處在市場驗證階段的企業。除了那些已經拿到B\C輪投資的企業,絕大多數小微型創業企業所處的階段、業務規模、資金能力,決定了創業團隊必須要精準快速,高效決策。如果照搬五百強、大企業的做法,會使得創業公司消化不良,管理大于經營,導致死路一條。
通過對周圍同類型企業的觀察研究及筆者自己的創業經歷,對于這個階段創業企業團隊組建,我有以下四個建議:
一、打破原有關于團隊的概念,不拘泥于一種用工方式,方式靈活、渠道多樣整理人力資源,建立全職、兼職、顧問、臨時性崗位等大團隊為我所用。
對整體戰略目標進行分解,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任務中。緊密性高、天天發生的任務用全職崗位;季節性、規律性的工作任務則可通過兼職或增加臨時崗位滿足需要。專業性強、項目性、時間要求高的工作任務,可以通過采購外部專業化機構的服務。比如法律服務、人力資源咨詢及外包等。現在的人才市場環境中,專業細分化程度越來越高,用比較優勢的理論看,采購專業服務的成本低于自己摸索嘗試付出的成本。創業者可以騰出手來做自己更擅長的事情和價值最大的事情。
二、組建團隊的原則是能小則小,能省則省,能少招絕不多招一個。
編制從緊,人員從簡,不搞大而全,減少冗余崗位。做好艱苦創業的準備,秘書、司機就省了吧。一個人加班能干完的就不要招聘兩個人,工資至少增加一倍不說,還增加了相互之間的扯皮和內耗。給加班干活兒的員工發發加班費,既增加了收入,又充實了時間(沒空胡思亂想)。管理者少管幾個人,既節約了時間又減少管理成本,一舉多得。
三、選人的原則是在money允許的情況下,盡量買貴的,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在選人上也是真理。
雷軍在創辦小米的時候講過這樣一個觀點,“要用最好的人,在核心人才上面,要不惜血本去找”。世界上沒有價廉物美這回事。在選人這件事是更是如此,東西買錯了可以放在一邊不用,如果選錯了人,除了不能做出預期的業績,可能還會帶來負面的影響,貽誤了寶貴的市場機會。
人才,在成為符合一定標準的人才之前,經歷了長時間的學習、磨練、積累,所以當你要“買下”這樣一個人才為你工作的時候,你需要為他成為人才之前的所有付出支付相應的成本。舉個例子,我們去餐館吃一頓飯,花銷通常不會超過幾百元;如果生病去醫院,普普通通看個門診十幾分鐘,就五六百元錢,如果住院治療的話,至少萬元起價。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價格差異,除了需求因素外,提供這兩項服務的人的訓練成本存在巨大差距。
成為一個合格的廚師,大約需要經過兩年學習和實踐,就能做出比較可口的飯菜;如果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需要至少八年的在校專業學習,和大量的臨床實習,才有可能獲得獨立診斷的資格。醫生和廚師,在為掌握其崗位需要技能上付出了不同的時間和金錢成本,獲得這項服務的人就必須為此支付不同的價格。
四、團隊成員心理成熟穩定,自我激勵,自我驅動力強,不需要老板每天做心靈按摩。
創業是一件高風險的事兒,很多不確定因素帶給業務的變化,需要創業者不斷的調整方向和策略,調整工作部署。可能一分鐘前還要擴大對A產品的投入,后一分鐘就要擱置了。這種情況在創業團隊里幾乎天天發生,如果團隊成員沒有成熟穩定的心態,沒有很強的自我激勵能力,就會產生抱怨、自我調適困難,影響整個團隊氛圍。創業者很難有更多的時間、能力、精力去和員工做此類溝通和疏導。所以理想中的創業團隊,就是人人都是創業者心態,積極、靈活、奮斗、抗壓。
創業是一件真實而殘酷的事情。我有一位正在創業的朋友說,“創業,每一年都是困難的,每一天都是重要的,只是每一年困難都不相同,每一天都有新的變化”。對創業者來說,和自己親手打造的團隊一起拼搏、體驗這個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也許正是這樣的真實與變化,吸引如此眾多的才俊們樂此不疲的走在創業的道路上,痛并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