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意大利(三)藝術之都佛羅倫薩
我第一次到訪意大利并沒有到佛羅倫薩,第二次來意大利才來拜訪這座藝術之都。佛羅倫薩一直都在吸引著我,情牽著我,能夠近距離的感知這座不朽的藝術之城。就這樣我懷著祟敬的心情在一個冬雨之日來到了佛羅倫薩,負責接待我們的導游是一個老家在南京的小姑娘,她是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的留學生,來這里學畫已經三年了,我們在導游的帶領下走近佛羅倫薩,走近這座偉大的文化名城。
佛羅倫薩是極為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歐洲文化中心,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歌劇的誕生,舉世聞名的文化旅游勝地。屬于意大利托斯卡納區,原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的文化中心。
佛羅倫薩連接意大利北部與南部鐵路公路網的交通樞紐,阿爾諾河橫穿市內,兩岸跨有七座橋梁,人口約44萬。市區仍保持古羅馬時期的格局,多中世紀建筑藝術。全市有40多個博物館和美術館,烏菲齊和皮提美術館舉世聞名,世界第一所美術學院,世界美術最高學府佛羅倫薩美術學院蜚聲世界,意大利繪畫精華薈萃于此,屬文化中心,有大學,還有藝術、文學、科學研究院和與圖書館。佛羅倫薩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它既是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也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
城區在阿爾諾河谷的一個平川上,四周丘陵環抱。傳說弗羅倫薩最早興建于羅馬共和國凱撒在位時期,前59年佛羅倫薩成為羅馬的殖民地,后又被倫巴第人統治,13世紀時,因羊毛和紡織業的迅速發展而崛起,成為當時意大利的重要城市。那時佛羅倫薩的政治權利由各行會控制。1282年建立起共和國,國家的權力轉移到最有權勢的貴族手中。15世紀時,佛羅倫薩在做朵玉簪花就被當地的巨商美第奇家族這只獅子所守護,這一守護就是300年,而美第奇家族的族徽也成了今天佛羅倫薩的市徽。
15至18世紀中期,長達三個世紀的佛羅倫薩歷史可以說是與美第奇家族的興衰緊緊聯系在一起,其家族掌握了當地實際的政治和經濟權力。佛羅倫薩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文藝復興時期。美帝奇家族酷愛藝術,在其保護和資助下,當時積集了佛羅倫薩的名人眾多,如達.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多納泰羅、喬托、莫迪利阿尼、提香、薄伽丘、彼得拉克、瓦薩里,馬基亞維利等都是。而正是眾多卓越的藝術家們創造了大量閃耀著文藝復興時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繪畫作品,佛羅倫薩才成了文藝復興的重中之重,成為歐洲藝術文化和思想的中心。直到1737年美第奇家族最后一個統治者去世,之后佛羅倫薩又陷入了奧地利的統治。
1861年意大利統一后佛羅倫薩曾在1865年至1870年作過五年意大利的首都,直到1871年遷都羅馬。
羅倫薩是著名的文化古城和藝術天堂。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心,佛羅倫薩給現代人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歷史記憶。米開朗基羅廣場位于阿爾諾河對岸,是眺望佛羅倫薩的最佳據點,廣場中央有大衛雕像的復制品。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原"大衛像"收藏在學院美術館。百花大教堂是佛羅倫薩的地標,又稱"圣母寺",烏菲茲美術館和國立巴吉洛美術館珍藏著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杰作。維琪奧橋以前是烏茲宮通往隔岸碧提王宮的走廊,橋兩邊都是特產專賣店,以販賣寶石和貴重金屬為主,難怪中國作家陳運和在《佛羅倫薩仍年輕》一文中夸其"阿利蓋利,但丁的詩魂、達.芬奇的畫魂,仍在佛羅倫薩上空飄蕩,仍繼續追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那些人與事,""濃郁的文化氛圍讓佛羅倫薩的大街小巷、廣場教堂或者博物館、美術館顯得如此年輕而朝氣蓬勃。"
托斯卡納地區最著名的城市當數佛羅倫薩,佛羅倫薩的舊譯名是"翡冷翠",比如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說的也就是佛羅倫薩。"翡冷翠"在意大利語中以為鮮花之城,香港人叫"佛羅倫斯",雖然看上去略有些匪夷所思,但是這個精致美麗的名字到頗讓人有些幻想。不過佛羅倫薩的基調并不真的如翡冷翠般嫩綠。這里最典型的天氣也是托斯卡納最典型的天氣,是陽光下的藍天白云。色彩鮮艷的墻壁,深綠色的百葉窗,深紅色的屋頂才是這里的標志色彩。
走在佛羅倫薩的城中,正是被這強烈的藝術色彩所吸引著,是色彩構成了這座城市的特性和魅力,也讓我們置身于佛羅倫薩的藝術氛圍中。
佛羅倫薩全市共有40所博物館和美術館,60多所宮殿級以及許許多多的大小教堂,收藏了大量的優秀藝術作品和珍貴文物,因而又有"西方雅典"之稱,它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保存地之一。在佛羅倫薩有很多著名的景點,佛羅倫薩學院美術館藏有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四座未完成的"奴隸像"、第二座"圣母哀子像"和其他羅倫薩藝術家的作品,對街有家不錯的書店可順道一訪。我來到百花圣母大教堂,站在臺階上看著高高的教堂,令人景仰,我懷著虔誠之心走進教堂。
百花圣母大教堂是弗羅倫薩的地標,外觀以粉紅色、綠色和奶油色三色的大理石砌成,展現著女性優雅高貴的氣質,故稱為"花的圣母寺",與羅馬帝國的萬神殿、文藝復興時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稱古代歐洲的三大穹頂。百花圣母大教堂穹頂上的巨型壁畫《最后的審判》是16世紀藝術巨匠瓦薩利的心血之作。從佛羅倫薩百花圣母大教堂開始,歐洲建筑正式從哥特式時代進入文藝復興時代。百花圣母大教堂旁邊的82公尺高塔,由建筑家喬托于1334年開始建造,外觀是一個四角形的柱形塔樓,把粉紅、濃綠和奶油三種顏色以幾何學的配色方式調合,和旁邊的百花教堂十分和諧,底部還有精致的浮雕,內部有樓梯可達樓頂,共有290階。
維琪奧橋建于1345年,為翡冷翠最古老的橋梁,維琪奧橋上有兩層樓的建筑,以前是烏菲茲宮通往隔岸碧提王宮的走廊。橋上兩邊都是特產品的專賣店,商店的背面伸展到河上。
西尼奧列廣場位于佛羅倫薩市中心,這里有一座于13世紀的碉堡式舊宮。舊宮上的塔樓高94米,它是意大利最奪人眼目的公共建筑之一。舊宮側翼的走廊,當初為修道院長和行政長官宣讀文告的場所。連同整個廣場成為一座露天雕塑博物館,其各種石雕和銅像作品栩栩如生,形象傳神,如人們所熟悉的米開朗盧琪羅的《大衛像》復制品等,令參觀者和各國游客嘆為觀止。
建于1296年的圣瑪莉亞.德爾.弗洛雷大教堂為佛羅倫薩教堂之首,這是一座十分輝煌的羅馬式建筑,從設計開始一直到整座建筑完工,它是幾代藝術家勞動的結晶。它那由白、綠和粉紅色條紋大理石砌成的外墻極具魅力,而那獨特的大圓頂和那別致的鐘樓為其精華所在。你若登樓俯瞰,弗羅倫薩那迷人的古城風貌一定會令你難忘。
在佛羅倫薩有很多藝術高等教育學府,比如說像佛羅倫薩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時裝學院、歐洲設計學院、珠寶設計學院、工藝美術學院等。佛羅倫薩是世界上學習藝術最理想之地,每年都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來此學習深造。
我們來到意大利,肯定要品嘗一下地道的意大利比薩,意大利比薩是馳名世界的一款美食,具有濃郁的意大利風味,凡到過意大利的人一定要品嘗一下比薩餅,剛從紅通通的爐膛里烤出來的比薩餅,色艷味濃,外焦內嫩,香氣誘人。關于比薩餅的來歷,人們一般認為它于公元1600年誕生在那不勒斯。傳說當地有一個母親,家里貧困,只剩下一點點面粉,正在為給孩子做點什么東西吃而發愁。鄰居們得知后,湊了一點西紅柿和水牛奶酪,這位母親將面粉和成面團烙成餅,將西紅柿切成碎涂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后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噴噴的比薩餅。除了比薩餅之外,還有意大利面、通心粉、面包濃湯等美食。
我在佛羅倫薩的雨中漫步,感受著這里濃濃的藝術氛圍和風情,雖然雨淋濕了我的身體,卻沒有冷卻我溫暖的心。風是冷的,雨是冷的,朦朧了我的視線,也朦朧了佛羅倫薩,或許正是因為它的朦朧,才使它如此的美麗,美的讓我不忍離去,差點忘了歸期。
如果來到佛羅倫薩不帶點什么離去,都覺得枉來一趟。無論是佛羅倫薩的風、雨,還是陽光,總會讓你覺得有一種藝術味道籠?在心靈深處,把自己的感情和靈性留在佛羅倫薩,留在歷史的光陰中。
在佛羅倫薩的街頭,我望著近在眼前的宏偉壯觀的建筑,那千百年的教堂里傳來陣陣的鐘聲和祈禱聲,我雖然不是基督徒,但我彷佛聽到了上帝的聲音。是上帝把我帶到了佛羅倫薩,感受著上帝的恩典,所以我才會永記心里。我不是情種,更不會多愁善感,那街上路過的行人只是一道轉眼即逝的風景,只有這座城在永恒的?立在這里。
忘記擦肩而過的人,記住了一座城,這座城市的歷史、風物甚至連空氣都彌漫著藝術氣息,世上不知道還有哪座城會像佛羅倫薩讓人震撼,恐怕再也無法找到了。佛羅倫薩,你永遠活在我的記憶中,你的不朽,你的光輝,你的氣質,讓我的生命中有過一次佛羅倫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