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我對2016年做了一個復盤。
雖然沒有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記,但仍然小有成就感。
這一年里,我業余時間的努力方向都圍繞著自己的目標主線。
坦白說,這是我對自己最滿意的一年。
有朋友調侃我說,也沒見你比過去厲害很多嘛。
確實,我現在取得的成績,跟我年初設立的目標一樣微不足道。
但我開心的是我今年取得的進步——
開通了簡書,讓輸入與輸出有了更好的平衡;
現在1年看的書,比過去4年還多;
養成了幾個好習慣,每天閱讀、定期健身、堅持記賬和寫作;
實現了幾個小目標,4個月拿到了駕照,買了心儀的MacBook Pro,去了想去的地方。
也是在這一年里,我的執行力漸漸跟上了我的計劃能力。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要聽不下去,搬起小板凳走人了。
比起那些90后創業一年把公司做到估值幾千萬,或者一個模板賣到幾百萬的人,我這些都是P大點事。
但人比人氣死人,咱不跟那些人尖比。
我只是心懷期待,業余時間比別人多付出的努力,能在未來5-10年,量變帶來質變。
2.
雖然成事不足,但還是想分享下為什么過去的1年,我能較好地執行目標和計劃。
歸結起來,大概是因為我比往年多做了3件事:
①設定了可達成的目標;
②將目標分解成具體的計劃;
③將目標和計劃用腦圖寫了下來。
如果只有目標沒有計劃,那目標實現的概率可能就只有20%;
如果對目標做了細致的計劃,實現的可能性就可以提升為80%。
這也是我過去一年執行力變強的原因。
大家不要小瞧目標清晰的重要性,哈佛大學在1953年就曾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都相差無幾的學生,進行了1次關于人生目標的調查。
結果是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遠的目標。
25年后,哈佛大學再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追蹤調查。
從結果中不難發現,清晰的目標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改變一個人的軌跡。
3.
然而,多數人的現狀是跟風制定年度目標,在朋友圈發完誓后,就繼續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以前,我也只是用思維導圖,將目標按照閱讀、寫作、教育、旅行、健身、財富這幾個維度,大致地做分解。
并沒有將具體的執行計劃寫在時間表上。
所以在執行的時候時間觀念就不夠強,期間多次放任自己的意懶消沉,目標完成度不算特別理想。
其實,“制定目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最重要的還是將目標轉化成計劃,然后強有力地執行它。
《小強升職記》里描述的目標制定“大樹法”,就很適合用來拆解并執行年度目標。
就像作者說的,我們應該向大樹學習,將目標依次轉化為樹根、樹干、樹枝、樹杈,時間上細化到月、周計劃。
樹根:寫出你的目標
這個步驟中,你唯一要確保的是你設定的目標,是符合SMART原則的有效目標。
S(Specific)具體的
也就是說設立的目標不要模糊大意,越具體越好。
M (Measurable)可測量的
比如你的目標是考取復旦大學的研究生,那衡量標準就是拿到復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A (Attainnable)可實現的
比如你設立的目標是創業1年成為世界首富,這個就有點天方夜譚,不太現實。
R (Relevant)相關性的
你設定的目標,要跟你的其它目標有一定的相關度,不然這個目標實現的意義就不是很大。
T (Timebased)時間線
對設定的目標,要規定什么時間內達成。
樹干:寫下實現目標的計劃步驟
假設你想2年內當上項目主管,你需要做好幾類事情:
1.隨時應該做的事
比如處理好和同事、領導之間的關系。
這類事情不需要寫入月計劃表,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維護自己的人際關系。
2.固定時間完成的事
比如考取項目管理類證書、完成MBA學業。
3.長期堅持做的事
比如儲備管理知識、提升專業水平。
對于這類事情一定要進行細化,把具體計劃寫進月計劃表。
樹枝:在月目標計劃表里寫下執行步驟
還是以“2年內當上項目主管”為例,你的月計劃表可能是這樣的:
樹杈:將月目標計劃中的內容細化到每一周
我再說一下利用大樹法,結合這些表格工具,將目標轉化成計劃的步驟:
1.寫下“樹根”(你想實現的目標);
2.將樹根分解成“樹干”,每完成一個步驟,就在“是否完成”那里打 √;
3.確定“樹干”后的一周內,規劃好每月的“樹枝”計劃;
4.在每月的最后一天,對照著下個月的計劃,寫下每周的“樹杈”計劃;
5.“樹杈”計劃完成之后打√,所有樹杈計劃都完成了,就在對應的“樹枝”上打√,所有“樹枝”完成之后,就在“樹干”上打√。
學會以后,你就可以騰出1晚上的時間,按照上面的方法,將年度目標轉化成可執行的計劃。
說不定堅持個幾年,就走上人生巔峰了呢。
如果喜歡,可以不打賞,但一定要點贊哦!
作者 | 我是若言,90后干貨、雞湯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