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比我小不到兩歲,同一個家庭長大,但是卻面對這迥然不同的父母的說話方式。
并不是說,不愛。父親其實更加疼愛妹妹,只是他們不經意的言語態度,便對我們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影響。
小時候妹妹總顯得比較乖巧,而我比較外向活潑,所以一起上學開始,妹妹一直被我的光環壓著。
爸媽總覺得,妹妹要比我笨很多,于是平日的言語里,對我基本上是夸獎,而對妹妹說的卻是:“你看你姐姐怎么怎么樣。”
后來小學,我比妹妹高一個年級,經常拿高分的我,拿獎狀、獎品也是家常便飯,每次拿回去一個獎狀,爸媽總會各種表揚:“真厲害!“然后各種歡喜,我做什么事情,爸媽總是鼓勵的,支持的,無論是學習素描、聲樂、計算機,只要不耽誤成績,爸媽都支持。
妹妹成績一般,偶爾也考個高分,但父母卻對她一直表示很憂慮,因為他們覺得是妹妹很努力才能得到這樣的結果。而且妹妹從來沒主動要求想要什么,總是默默的埋頭努力。
在考初中的時候,由于我早一年考入了當地最好的初中,而妹妹第二年考入了一個稍微差一點的初中,但是也還不錯,但是出于對她未來的考慮,沒有顧及妹妹的想法,花了很高的建校費,把妹妹送入了我所在的初中。
而對于考進去,和靠錢進去,老師和同學也會區別對待,因此,妹妹的初中過得不是很好,成績排名也一直靠后。這樣就更加堅定了爸媽的想法,這孩子比較笨,然后平時有意無意都會這樣說妹妹。
這個時候父母對她的言語最多的就是,“你就是個笨孩子,努力那么多才考那么點分”,“你就是小豬沒尾巴,就這么長了。”一類,搞得妹妹也給自己貼上了標簽,“我就是不如姐姐”,“我也就這樣了。”
然后,中考進入了當時不是很好的高中,而父母也沒有再想過把她送進我所在的高中,因為他們覺得,即使花錢進去了,也只是浪費錢而已,妹妹在學習上也就這樣了。
然后后來跟著爸媽的安排,成人高考,學了個自己并不喜歡的專業,然后混畢業,混工作,直到現在,依舊不清楚自己的未來。
妹妹在工作中有好幾次升職的機會,她考慮都沒考慮就放棄了,因為她覺得自己做不到。
一份工作基本上沒有堅持超過兩年,后來面臨升遷,她就會打退堂鼓,辭職,休息一段時間,再繼續從底層做起。
爸媽覺得她這樣的人生很正常,她自己也覺得很正常。
但實際上在一次無意的測試中,妹妹的IQ比我多了20多分,而平時處理問題也發現,她其實很棒,人際關系處理的相當好。但是,她對自己總是不自信。
雖然我情商不高,智商也不算高,但是,一路名校讀上來,每次都對自己的瓶頸進行自我反思,希望能夠不斷努力進取,繼續突破。做事情也是自信滿滿。
現在想來,我是在爸媽的夸獎中長大,而妹妹卻經受著爸媽的負面語言,甚至給她貼上標簽,“笨孩子”,“你再努力也就這樣了”,“你就是不如你姐姐”。。。。如此一來,對她的限制可想而知。
所以,在對你的孩子說話之前,請考慮清楚,你是不是在限制他們,給他們貼上了莫須有的標簽。
每個孩子都有著無限的可能,不要用你固有的認知給他們設了限!
想想看,你小時候有沒有被父母或者關系很親近的人貼過標簽。
“哎呀,我家孩子笨的狠,乘法口訣背了那么久了還不會。”
“我家孩子隨爸爸,文科不行,就數學好。”
“你看看隔壁的小紅,每次都拿雙百,你看看你的分數。”
“不就是24個字母嘛,到現在還不會,你是豬啊!”
“我看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以后就去要飯,去撿垃圾吧。”
。。。。。。
對于一些人來說,這些話都不陌生吧?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你聽到了其他牛娃的各種好處,在看看自己家里普通娃,好的在努力吭哧吭哧學習中,不由的內心嘆氣,這孩子笨啊,只能用笨方法;不好的,天天在外面打鬧玩耍,或者抱著電視PAD不放手,各種打罵都沒用。
這個時候,用簡單粗暴的語言,最簡單了,因為根本就不用經過大腦思考,不用燒腦的去思考自己的娃為什么會這樣,怎樣才能提高,怎么樣才能讓娃更好,這些都不用考慮,只需要簡單的吐出幾句標簽性的話出來:
“哎,你這孩子怎么這樣,你看隔壁XXX”。
是,隔壁XXX英文很好,你也不看看人家家長在做什么,除了學校,每天回家還要用英文對話,然后一起學習,一起看英文電影、動畫,聽英文廣播。你家有這樣的環境嗎?
是,隔壁XXX的奧數又拿了多少獎,那是父母從小就根據孩子情況,重點培養了邏輯,然后送入奧數輔導班,甚至請名師進行點播。
你家娃呢?到了四五年級,面臨升初中了,突然坐不住了,趕緊報了個奧數班,就要求孩子立馬奧數能拿獎?你當你娃天才啊?這個世界上,天才多還是普娃多?哪能那么好事都被你攤上了。
我們小時候被貼過的標簽,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滲入到我們的腦子里,甚至心靈深處,對我們影響巨大,想要剔除是非常非常難的,我們甚至用了半輩子甚至一輩子的時間去剔除它。
所以,在我們面對下一代的時候,請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再輕易的給孩子設限,貼上標簽了。
你需要的,可能僅僅是一個擁抱,告訴孩子:“沒關系,我們再努力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