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念頭2

034 分片學習

昨天被人吐槽我寫東西不怎么分段。但其實我是有分段的,只不過因為直接用微信發,行間距比較小,看起來好像都擠在一起。

在這個問題上我想了一下,大腦更傾向于吸收小的知識片段或者所知識點。而且對于大段內容的切分不一定是邏輯上的,也可以是感官上的。我假裝用一個空行做分隔的時候,即時這一個段落并沒有完整的闡述內容,需要和其他內容做串聯,很多時候看的人還是會把這一部分當作一個模塊來做處理,客觀上也會促進理解。

另外對于小段的內容,需要付出的認知資源和精力更少,大腦有時候很矯情,對于同個事物的不同表現形式會有不同反應,跑一個10公里和跑10個1公里,感覺就不一樣。非常累的時候,你說我再堅持1分鐘,這個堅持1分鐘可能可以用幾次,如果說我再堅持10分鐘,估計直接就放棄了。少吃多餐易消化

人的工作記憶容量并不大,一次性去吸收和理解系統性的東西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一般來說,人的學習是先通過拆解,獲得知識點和大概的邏輯關系,再利用這個邏輯關系將知識點通過自己的理解重新組裝將他們系統化。就像你買了大型的家具,門不夠大,就把零件運進來,再按說明書做組裝。小單位輸入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一下上來個大框架很可能就造成囫圇吞棗。”知識點+鏈接信息“就是一個樂高積木,累積大量的樂高積木你可以創造出很多東西。

20170801


035 成功的要義是避開失敗

看著是句廢話啊。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說法是在查理·芒格的書上。原話好像是如果知道自己會死在那里,那就別往那個地方去。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幸福的家庭都差不多,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成敗這個范疇內,恰好反過來,失敗的人總是栽在有限的幾個錯誤里,成功的原因卻很復雜,甚至帶有一定的隨機性。

記錄下自己的錯誤,然后避免再犯,是一項非常難的事情。顏回作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修為這么高也就基于兩點“不遷怒,不二過”,這已經是他的成圣之基。

從一個小的例子來講,如果自己制定了早起的計劃,怎么保證計劃順利執行?有個非常重要的步驟,那就是找到導致自己無法早起的原因,去規避或者克服它。如果我晚睡沒辦法早起的話,那我就想辦法避免晚睡。每次踩坑都把它標記出來,下次避開它,路總會越走越順。

20170802


036 物品也要更新

哆啦A夢(我們那時候還叫機器貓)里有一集是這樣的,劇情基本不記得了。就是多啦A夢不知道拿了什么道具,把家里的東西都被成妖怪了,然后大雄發現了自己家里各種各樣的東西,最后在垃圾場看見以前被自己家里扔掉的各種家具,小物件變成的妖怪在哭泣,沒錯,他們在憂傷地哭泣(突然覺得好文藝啊),然后這些以垃圾身份存在的舊物品都想跟著大雄回家,后續劇情記不住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朋友不能亂丟東西,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一件物品的產生是消耗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在里面的,它應該發揮它應有的價值,你把它束之高閣或者直接扔掉都是對這一種價值的抹殺,你把它加入黑名單的同時,它也把你加進了黑名單。

有一句話叫流水不腐,經常放著不用的東西會有一種腐朽的氣息,當你的房間里堆了很多這樣的東西的時候,你房間的感覺就不會好。就說衣服,你丟在衣柜里的壓箱底那些絕對是一股霉味,拿出來清理后,房間不通通風的話,這樣的環境就很容易讓人生病。進過很久沒人住的房子的人都知道,里面很壓抑,很難受。大到房子,小到衣物,都是一樣。(我好像在傳播迷信一樣)

對于自己的物品,你得使用它,實在用不著的請清理。當然也有一些東西陪伴過你時間,但是現在跟不上你的腳步了,有感情但又覺得累贅,請別隨意拋棄,給它找個歸宿。例如你銀行里的存款,我可以幫你花掉。

20170803


037 心理能量

之前跟個師父說,打坐有時候會犯困。師父說怎么會呢,打坐時養神的,如果犯困應該是你能量不足。我反思了一下,不止是身體的疲勞,還有很大一部分能量損耗來自對生活工作的負面評價.

一個人的精氣神里有氣血方面的,我們說體力,也有精神方面的,心理能量。目前我周邊的人里工作涉及重體力勞動的很少。所以反而經常看到的是一種心理能量匱乏的狀態。提不起勁工作,甚至提不起勁玩。

之前說過能量可以從人際關系的良性互動里獲取,你的朋友、家人、同事就是你的社會支持系統,在這個系統里你即輸出能量又獲取能量。

在另一方面,能量來自于意義感,當自己覺得在這一段時間內所做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時候,第一你會和它對抗,但是一些事情就是你看它不爽卻又干不掉它,所以就變成了你需要完成它但自己又老給自己拖后腿,做事的成本加倍;第二是你會希望快點結束,產生一種貫穿始終的焦慮感。很多事情的解決只是念頭一轉就行了。這個念頭不轉,不改變自己的看法,很多方法或者工具都容易被侵蝕掉,除非這些方法帶來的正反饋能夠查過侵蝕的速度。這種侵蝕就是明明方法很好,別人用得很成功,自己卻一再失敗的原因。

《了凡四訓》里將改過方法分為三個層次,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源頭都在你的心,但是到底要怎么改,怎么讓自己的心理結構更能產生能量,還是要自己去體驗,失敗也是一種資糧,聽到某句話茅塞頓開一定是之前自己已經有一些經歷和思考,轉念頭沒有一蹴而就的。

20170804


038 什么是愚蠢

漢字很有意思,很多字通過拆解就可以得到一些深刻的道理,是一種相對容易看懂的有目的的設計。

愚蠢連起來是一個詞,但其實包含了兩層意思,愚和蠢是不一樣的。愚是指思考時太過狹隘,禺的意思是區域,和偏安一隅的隅可以結合一下,角落的意思。你的心固守在一個區域里,自然是見小不見大,不能較全面的思考,這是智識水平不高的體現。蠢描述的是一種場景,春天到了,蟲子從地里鉆出來四處亂竄,沒有方向。蠢代表的是不能專注,雜念叢生,一下子想要這個,一下子想要那個,這也是智識水平不高的體現。

沒有人愿意說自己是愚蠢的,但平常說的愚蠢指向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愚蠢的表現是什么,通常都是通過主觀感受來判斷。當想讓自己更聰明的時候,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避開的愚蠢到底的是什么東西。這就是一個準確、清晰的概念的作用,認識它才能改造它。

按愚蠢的定義:狹隘、無方向。我倒的確是個愚蠢的人。同志還須努力。

20170805


039 知止而后有定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這是《大學》里的一句話,止在這里不是停止,節制的意思。止在這里的意思是目標、理想。之前看過這樣一個解釋,止通“趾”,解為腳趾朝向的方向,引申義是前進的方向也就是目標。

人在不確定性中容易焦慮,要怎么增加自己生活的確定性。當你有一個目標的時候,就不會過于隨波逐流,因為在某個方向上有一個持續的牽引力在拉扯著你,及時一時被生活的風浪給沖力了正軌,也會被這個牽引力重新拉回來。這就是知止而后有定。

20170806


040 深刻場景->模式

?????? 早上聽了《情感依附》的解讀,主要內容是父母的早期教育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模式的影響。這里順便推薦一本書《人生腳本》.

?????? 有一些自己習以為常的模式或者說坑都有它深層次的原因,但是你對那個原因的感知是缺失的。所以大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刻舟求劍,不斷地尋找卻有把真正的坐標遺失在過去。就像二丁常說的代償,你在抓取,在彌補,但是經常沒有抓取到對的東西。你只是知道心里有個空洞,但是這個空洞在哪,為何而來,知之甚少。

???????在某段關系中,最深刻的那個場景往往決定了這段關系的相處模式。我自己回想了一下,我和我媽之間我記得最牢的一個場景是:小時候被她打(我被打的次數很少的,那次是什么原因我也忘了),被打急了,我就邊哭邊罵,還虛張聲勢地把拖鞋丟過去她旁邊,結果是我媽哭了,她說的話我記得很清楚“你現在不但會罵我,還會打我了”。從那之后,我就極力地避免這種場景的再次發生,而且再也沒有其他的事情能覆蓋掉這個畫面。

?????? 首先在母子關系上,的確也因為這件事情,我收斂了自己,相處起來更加和諧。但有一點問題是我的某些關系(不單單是和我媽媽的關系)或者行為有可能是基于愧疚,這讓另外一些情感的涌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

????? 對于這樣的腳本,情結。先發現-再觀察-再療愈。超脫自己的腳本才有自由。

20170807


041 尋找反面證據

人的大腦傾向于增強自己的觀點,大多數情況下的思考方式是先出結論,再找證據。在資料的收集中會下意識地過濾掉反面證據。對于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經常不經驗證就采用,而對于反對 自己觀點的證據,總是持懷疑態度,甚至以誤差、特殊個例的方式將其排除掉。

結論——正向證據——結論增強

結論——反向證據/舍棄——保留結論

忽視和排斥反面證據是大腦的自然反應,當你意識到并能在這一點上做出改進的時候,你的思考模式和決策模式就擺脫了絕大多數人所固有的桎梏。

在數學上有個貝葉斯原理,簡單的表達起來是這樣的,對某個事件作出評估,當每次出現相關證據的時候,對該評估做出調整。也就是對這個事件的看法是一個動態更新的過程,評估——證據——重新評估——證據——再重新評估。

這樣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能讓人不斷修正自己對世界的描述。

20170808


042 對概率的感知

人對概率是不敏感的,大腦更喜歡鮮活證據。當看到一份關于吸煙危害的研究報告(先不管內容是否屬實),抽煙者比不抽煙者患xx病的比例高多少個百分點。我可能會想到的是我爺爺抽煙這么久,現在都91了,身體健康得不得了,這個報告似乎沒有那么可靠。在這里,人關注的更多的是這件事在身邊有沒有發生,而不是有多大概率發生。

有和無之間有一段很長的區間,在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兩個端點的情況下,一些概率性事件造成的影響往往會被忽略掉。大概率的事件去做,沒獲取到相應的結果就對這件事產生懷疑甚至否定。大概率的事不是一定會發生,在這個上面要調整心態,持續地去做,那得到預估的結果可能性就越大。小概率,大風險的事件容易被忽略,但一旦發生,卻容易讓你崩盤。小概率的事不是一定不會發生,對于小概率的風險做好防范措施至少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規劃更加穩健。

20170809


043 雙盲實驗

雙盲實驗是指被試和實驗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試接受哪一處理的實驗技術。

雙盲實驗被認為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它規避了兩個會造成極大誤差的效應。

1.安慰劑效應? 被試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因此不會對自己的表現有一個預期,從而在主觀上影響自己的表現

2.皮格瑪利翁效應 實驗者也不知道自己面對的被試是處于哪個組,不會對被試有一個預期,產生權威投射影響被試的行為。

跑個題,這里也可以延伸出自我期望和權威期望對個人行為變化的影響,在研究人的行為的時候,這是兩個很帶來很大影響的變量,科學研究特別藥物的測試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在日常生活里,需要特別去注意它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了解水性,又怎么能去規避覆舟的情況。

20170810


044 大樣本隨機雙盲實驗

昨天講的是隨機雙盲實驗,今天加兩個前綴,大樣本和隨機。

先說一下大樣本,在統計學上有個“大數原則”,說的是統計的樣本越大,得出的結果越接近現實。人喜歡在發生的事情里去尋找規律。但是當你只是在少量的偶發的事件里總結這個規律,很大可能這個規律的適用范圍很狹窄或者就直接是錯誤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判斷數列{1,3,5,7,11,13,17....}的規律,如果你只用前四個數字做判斷{1,3,5,7},可能會得出這是一個奇數數列。如果用更大的樣本分析,才能得出這是個質數數列的答案。樣本不足不能輕易下判斷,“三長一短選一短,三短一長選一長,實在不會就選C”這種民間偏方就不要太相信了。

再講講隨機,作為統計人員的人確定樣本的時候很容易會有選擇偏差,自己挑選出來的樣本可能已經有某種潛在的共同特質,這樣子就會讓統計結果產生極大的偏差。通過在總樣本(前提是樣本足夠大,研究中國中小學生行為就需要在全國取樣,在各層次的學校取樣,只拿南方的數據和只拿北方的數據都不行)在隨機取樣,可以避免人為的數據污染。

以上大樣本隨機的設置對應的是人的兩個問題,片面思考和個人偏好引發的選擇偏差。利用這樣的概念,可以讓人更理性地思考和分辨自己和外界的觀點。

20170811


045 ?梳理自己

猝不及防的時候才能顯露出自己的短板,事先建立了防御機制的話有些問題就被規避了,不會暴露出來。

之前看過一句話,讓恐懼成為你的向導,恐高和蛇我都試過去克服,不過恐高的毛病還在,就是沒那么嚴重了。

人格上的突破也是一樣的道理,人格的核心是一個故事,我的故事可能是俠客或者仙人,不滯于物。執著于不滯于物的結果就是更滯于物,同時和現實自我又產生了割裂,一階欲望和二階欲望之間會打架,這個沖突的區域其實反而會成為自己躲藏的角落,在一階做得不好,就躲到二階那邊,在二階做得不好,就躲到一階那邊,恐懼得到了緩解。

為什么要梳理自己的目標體系,確認自己的信念,就在于這里,縮小甚至消除這個區域,讓自己無處可躲,只能向前。

20170814


046 其實你可以很喪

積極、陽光、勤奮、努力。都是平常追求也極力想表現出來的品質。如果一個人只是積極、陽光、勤奮、努力,我會覺得不真實。沒有頹喪,沒有掙扎的人生很難讓人相信是一個完整的真實的人生。

萬物負陰而抱陽,這是自然的規律,有陽光就有陰影。逃離陰影是一種徒勞的行為。莊子里有個故事就講了一個想逃離自己影子的人。一個設計得當的系統,應該是把自己的局限性也考慮進去的(當然,人是一個有機可變的動態系統,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不過不可能完全消除局限性)

當自己的局限性阻礙了計劃,自己變得很喪的時候,消耗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喪本身對自己行動的影響,一方面是你對喪的排斥和懊惱(形成負面情緒的疊加)。接受喪的狀態更容易從這個狀態里走出來。你承認自己有時會很喪的時候,其實對這個喪就有了一定的免疫。

小時候學騎單車,預計了自己有可能摔倒,在真的摔倒的時候,你可以很容易爬起來繼續練習。但是如果你沒接受這個可能性,摔倒的時候就容易抱怨,容易放棄。

一個人很難保持一直是一個積極的狀態,有時候也會頹廢,接受它就好了。不要消耗很多的心力在嫌棄自己上面。你可以很喪的。

20170815


047 仁字的簡單解釋

??????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字在字面上就是“二人”。這里就已經點破了“仁”的側重點,“仁”是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東西,而不是單單個人的事情。

???????“仁”指向的是兩個人的和諧關系,再推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雙人關系的和諧到整體的和諧。儒家的修養或者說理論的推演都是從小到大,從近到遠的。《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從小到大;從父母子女之間的孝縱向擴展到整個譜系,從兄弟姐妹之間的悌橫向擴展到宗族內的同胞再到同學,同事,這是從近到遠。

???????要做到“仁”,從改善身邊的關系開始。或許存在什么高大上的“仁義”是需要你去忽視甚至犧牲身邊人,投入到所謂偉大的事業中的,但這更多的是你在滿足自己的英雄情結。

20170816


048 接受

????? 這兩天一直在偷懶,通過之前一段時間怎么防止自己偷懶的舉動。現在已經轉向怎么接受自己偷懶的狀態。

?????? 有一種感覺就是,越是對抗的時候越消耗自己的能量,處在放松的狀態下,反而會釋放出自己向陽的、生長的本能。《稀缺》里有這樣一個觀點,有時候不能做正確的行動,是因為有一種稀缺的感覺,思考的帶寬不足,也就是你沒有余裕去考慮更長期的事情。對一件事物,例如偷懶的排斥,有時候也會造成這樣的問題,這種對抗有時候會抽干自己的思考力。

?????? 好好學習和好好休息缺一不可。當然這里有一個信念的問題,自己相信一個理論的時候,照著做是很少會有抗拒這樣的內耗發生的。表面上相信了,實際上還有所保留才會在實踐里產生比較多的內心沖突。休息也好,打雞血也好,什么才是有效的在于你怎么哄騙自己的心,心安理得最能讓一個人自如地行動。為了合情合理地偷懶我也是拼了。

20170821


049 沒事總要刺你一下

??????沒安全感的人是怎么在關系中找到確定性和安全感的?一般來說是不斷地試探,判斷對方是不是接受自己的傷害。

????? 這種模式其實和爭寵的小孩差不多,有二胎的家庭應該會有這種經驗,對新生兒的關注較多的時候,老大一般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如果家長不及時引導的話,就會發展成通過鬧事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感。這里面同時也包含了一種試探,你是不是還愛我,會不會容忍我過分的行為。

????? 這種行為方式會被很多人帶到成年世界。它的隱藏邏輯是這樣的:你接受我對你的某些冒犯代表了你承認我在這段關系中的地位。比較良性的是,朋友之間的互損。朋友之間有一定的心理防御范圍,但是在普通的調侃、挖苦這里是不設防的。

?????? 比較嚴重的是那些沒有安全感,控制欲又強的人,總會在一段關系里要求你不斷的讓步從而確定自己的位置,變成了一種習慣性試探,如果不及時制止,這種試探往往會越過你的邊界。遇到那些沒事老刺自己的朋友或伴侶,可以及時止損。不要試圖通過縮小自己的心理邊界去取悅,他們可能要的不是你讓步到哪里,而是讓步這件事情本身代表的意義,沒有止境的。你敢倒持太阿,ta就敢捅你一刀。

20170822


050 一花一世界

宇宙的每個部分都蘊含了全部的真理。這是佛家的說法。佛性就是實相,而人人皆有佛性,本自具足。這個話題比較大了,也無從驗證。但是在日常生活里,還是有一些共同的規律作用在不同系統里,小系統的一些運作方式可以應用到大系統里,大系統里的一些運作方式也可以應用到小系統里。例如公司與個人。

企業的組成相比起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屬性等要更加直觀,簡化,也是一個更加客觀的系統。應用一些企業管理的知識到個人成長上會更加容易,但是企業的目的是營利,將企業管理應用到個人管理上更多地是打造個人的工具性。

企業的管理同樣是一門大學問,這里只是給出一個觸類旁通的思路,不會進行長篇大論。舉個簡單例子,清除團隊里的蛀蟲,放到個人身上就是替換掉無益的模因(觀念、行為模式)。其他還有很多方法可以一一對應。把一個相對客觀的系統的規則套用到容易受主觀影響的個人身上,是可以做到更高效的。

20170823


051 靈活和慣性

????? 早上下地鐵之后,自動扶梯的位置排滿了人,旁邊走樓梯的人寥寥無幾。首先,這并不是很長的樓梯,也就十來級;然后,在時間上,因為自動扶梯擁擠的原因,走樓梯是會快很多的。

??????? 這種選擇各有各的考慮,并沒有所謂的哪種更高明。不過我回顧了一下自己選擇的過程,想到了一個老問題。那就是行為的慣性。在不動腦的狀態下我是會隨大流走自動扶梯的,如果當時有考慮的話就會走樓梯。

????? 慣性是一個很難抗拒的東西,一旦你默認自動扶梯比較方便,你就會在大部分場景下都更傾向于選擇它,經常忽略具體的限制。經常會看到這樣的說法,在事情遇到阻滯,沒有頭緒的時候換個環境,做下其他事情,再回到這件事上可能就會打開新的思路。這就是打破思考上的慣性,重新切入。這種還是某個事件上的慣性。擴大到整個人生,人又有多少選擇是基于慣性,如果舊的模式可以用,即使不是很匹配,甚至可能沖突,人也還是更容易采用那個舊模式。不斷的重復某些故事。

??????? 水是一個很好的老師,它的流動總是順應著環境,根據每個情況調整出不同的狀態。遵循著一些基本的規則,卻沒有常形。這是一種靈活,能夠擺脫定式,對變化做出更適當的應對。要做到靈活,一個是保持對外界的感知,能察覺變化;一個是不過度依賴現有的優勢,多做嘗試,敢于變更,避免落入能力陷阱。

20170825


051 是你讓時間變得不屬于自己

? ? ? 在地鐵上看到一個廣告。廣告是這樣的,一出來就是一行大字,一個月31天有幾天是屬于你自己?然后后面出現美食、攝影、旅游、閱讀這樣的字樣,然后就是一個美女“享受生活”的畫面。

? ? ? 似乎眼前都是茍且,謀生和與他人合作、交際都是不屬于自己的時間。屬于自己的時間難道就是去隨心所欲,不為稻粱謀地做事嗎?

? ? ? 我也總是覺得眼前的工作不是那么有價值,我可以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繼而又對一些事務感到排斥,是這種排斥讓時間變得不屬于自己,而不是這段時間里發生的事。這段時間屬不屬于你在于你有沒有去主動選擇,有沒有去投入。我選擇做這份工作和我不得不做這份工作,這種心態上的差異帶來的成長上的差異會非常大,同時也影響生命的質量。總是覺得不得不,把一些不如意的原因往外推,不自己去背負,那談何讓時間屬于自己,你只會想讓這段時間早點結束。工作即修行,當下就是詩。

? ? ? ?眼前的茍且是你自己想茍且,詩和遠方只有沒到達的時候才那么美好。一個月到底有幾天屬于自己,在于自己是否有在主動選擇,在投入,而在于是否很小資情調地在所謂“做自己”。

20170825


052 閑暇

? ? ? 昨天有講到休閑和旅游的問題。美食、閱讀、跑步,做這一些事情,首先它本身有一些客觀的作用;然后對于個人來說,這種閑暇有一種象征意義,是創建一個符合自己審美的個人形象的一個重要舉措:我是一個有閑暇去享受生活的人,即使工作有多忙或者多不如意。或許這件事并不重要,去做這件事的這個舉措才是重要的。通過這些閑暇你給自己傳遞了一個信息,我是生活的玩家,而不是生活的奴隸,于是就可以開心光鮮地繼續忍受那些不如意。

? ? ? ?我需要把自己塑造成自己喜歡的角色,但是對于內心情感或者思維上的東西并不好把握,通過做某些事情獲得某些標簽是最方便最快速的方法。這個標簽的安慰效果非常大,例如吃貨、跑者、終身學習者,有時候人是可以通過一個身份來獲得重生的。

? ? ? ?這種方法并不是不好,但通過具體的事來建立自我形象的方法應該是一種過渡,就像過河的時候有一串墊腳石,要不要踩,當然是要的,不過不要一直站在那塊石頭上面,你踩上它是為了過河。事是枝葉,自我是主干。在一個正常的平衡的狀態,所做的事情應該是自我自然散發的結果,而不是自我去攀附在具體的事物上面。

20170830


053 總結、共振、突破

今天內容有點多,每個內容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分幾個小標題來講。

總結

? ? ? 這是這段時間看天天寫詩想到的,不看形式的話,這其實是一種抓核心重點、通過非常簡短的語句對事件和文章內容做復述的方法。這是非常典型的學習的過程,輸入-加工-輸出,另外因為需要在比較短的篇幅內做總結,練習多了之后會讓自己更容易拋開細節直達核心。這是思維的一種鍛煉方法。并且,押韻增加了文字的韻律感,聽覺是融入了整個文字效果里的,不只對于讀者,對于作者來說,也是一種更容易記憶和整理的形式。

? ? ? 通過寥寥數十字的總結,你是可以撥開那些復雜的論述直接找到核心觀點,雖然這個核心觀點可能就是老生常談的一些方法或者觀點,學了就要去做這個道理在非常多次的晨讀里都出現過。簡單的道理就是實用的道理,因為這樣的簡單才有那么震撼的力量。

? ? ? ?通過詩的方式來做總結,我想玩一玩,我覺得大家都可以試試,一個是鍛煉思維,一個是培養語感。或者把“詩”這個詞給去掉,原本對這個詞的印象會影響自己的判斷。以我自己為例子,我會覺得沒有美感稱不上詩,如果不表達出某種思想,營造出某種意境,我寫出來會覺得很別扭寧愿不寫,這就是我給自己做了限制。換一個角度,把這個當成一種文字游戲,會覺得輕松很多。用四句話,每句字數一樣并且最后一個字要押韻,這樣的形式去描述事情。就是用一個具有特定格式的文字游戲,雖然沒有了那么多美感,但是變得可執行了。寫總結,4或8句話,每句字數一樣(一般5或7個字),最后一個字押韻。這樣描述,是不是就覺得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

千言萬語道不完

真傳只有兩三行

欲在沙中取金礫

何不以詩訴衷腸

共振

? ? ? ?對于寫詩的美感這個執著的轉換,我想了一下,應該是受到了另一件事的影響,那就是我不再執著于保持我的書的整潔,開始在書上寫寫劃劃。每件事情都不是孤立的,當它發生作用的時候,其他地方也會有所響應。

? ? ? ? 在某件事情上有某些情緒,或者抱持著某種心態的時候,這種情緒和心態是會擴散出去的,可以影響到其他很多事情。這個就是二丁目常說的沾染。你開始堅持寫作、開始堅持跑步,受到影響一定是整個生活狀態,而不是單單文筆和健康。

? ? ? ?怎么去利用這種共振,就是當你覺得有些事情,有些觀點自己很難改變的時候,去做一些容易實現的改變,曲線救國,四兩撥千金,在千里之堤上筑一個蟻穴。

蝴蝶撲翼難落英

千里卻有颶風迎

冰凍三尺難融盡

莫忘四兩撥千斤

突破

? ? ? ?上面講到我終于能接受自己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在我自己這里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這個執著跟著我很久了,在書這件事上只是一個核心觀念投射出來的一面。這個核心觀念我推測是保持一種完整性,保留更多的可能性。保留更多可能性其實意味著不去選擇,不去實現其中的一些可能性,空白是可能性最大的狀態。用一個高級的詞是君子不器。但是君子不器這個概念被我曲解了,變成一種束縛自己行動的魔障。

? ? ? 當我發現自己愿意在書上做筆記的時候,明顯的是感覺到一種突破,用非常夸張的句子來形容 “一顆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實上是我在自己堅固的外殼上砸開了一道裂縫。雖然那個蛋疼的核心觀念還影響著我很多事情,不過第一次我獲得了局部戰役的勝利。人活著求什么,我就是求個念頭通達。今天在地鐵上看書,拿著筆邊寫感受,感覺真的很舒服。雖然用的是鉛筆(用圓珠筆我還是覺得別扭),不過總是賣出了一步。

? ? ? ? 這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對我來說很重要,這是一個心障的突破。這是我今天最在意的一件事。

提筆污新書

心中有魔住

借事映本我

再走康莊路

再說一遍,寫總結,4或8句話,每句字數一樣(一般5或7個字),最后一個字押韻。這個文字游戲大家可以玩起來。

你覺作詩難

自把雙腳纏

把詩當游戲

又有誰能攔

20170901


054 換個地方吃飯?

前段時間吃了樓下附近的蒸飯,感覺不錯。之前經常是吃的沙縣小吃和木桶飯。有一段時間沒有換過地方吃東西。如果不是剛好想到來這邊吃飯,很難發現自己會有更好的選擇。

之前記得晨讀有提到一個“能力陷阱”的問題,這就是能力陷阱。

嘗試一個新的方法是需要成本的,而且有時候很難確定新的方法是不是比之前舊的方法更有用。因為這樣的考慮,很多人是習慣于抱著自己的老一套去做事的。

這樣的邏輯里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人很難確定自己最初采用的方法就是很好的方法,只是它剛好有效(但是不一定高效),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能達到一個能用的程度。

當要去嘗試新的方法的時候,會有兩個顧慮,一個是可能新方法更差,一個是要花時間去熟練。著眼于成本,很容易讓自己停步不前,著眼于未來的收益的話,反而有利于突破。拿我吃飯的例子,換了一家店,發現菜品還不錯,我在吃飯上就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選擇。

兩點一線中

總是太匆匆

不若上歧路

驚喜不落空

20170904


055 練字先練楷書

一直都覺得行書很瀟灑(不說草書的原因是草書我看不懂),寫字的時候會有意去追求快和飄逸。但是真正在寫的時候后會發現,沒有足夠的根基的時候你一飄字就散了。

大部分人都不會喜歡循規蹈矩,即使ta就是個循規蹈矩的人,總是會想著要突破束縛。一筆一劃,方方正正地寫字太不隨性了。孔子說過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當你在隨心所欲的時候,想要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被人,那就要有基本的底線和規矩在。

寫字也是這樣的,要寫好行書,就要先寫好楷書,你再飄逸只要筋骨還在,字就還是有力量的,但是如果不先通過楷書的打磨,搭好字體的骨架和筆畫的筋道,只能是形散神也散,癱軟在地。

做事有也是一樣,先有規矩和功底,再談自由發揮,游刃有余的瀟灑都來源于前期的重復苦練。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戒律是基礎,你想要成長,想要突破,就得給自己規矩,太過彈性的自我管理很容易就讓自己的計劃垮掉。

20170905


056 負面情緒,正面表達,是我們在語言上的成人禮

這句話是在陳少文的書《心能轉境》上看到的,負面情緒是非常正常的生活的組成部分。

自我就像海上輕舟,情緒的海洋有時候風平浪靜,有時候又驚濤駭浪,修行就是在不平衡的狀態中保持平衡,不翻船,在平淡的狀態下又能保持活潑,不枯槁。

修行的時候遇到負面情緒其實是一種好事,就像打游戲,遇到怪才能升級。負面情緒是自我修養進步的階梯。一直去避開,其實就是一直沒有克服。在自己維持的非常脆弱的保護殼里去生活,胡亂抓取東西去避開自己內心最大的空虛和恐懼,如履薄冰,不一定什么時候就掉坑里了。艾茲拉·貝達的《平常禪》里對這種狀態的描寫就讓我覺得非常到位,會有迷霧稍微散開的感覺。

在語言上通過比較正面的形式去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首先就要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有正面的認識,這是我的一部分,但不是我的全部,煩惱可以轉菩提,業力化盡就是功德。沒能意識到自己的負面情緒,非常好,可以很開心,意識到自己的負面情緒也非常好,因為有了一次進步的機會,這是一個修行人,或者更寬泛一點,一個自我精進的人應該抱持的態度。對自己,對他人,對關系,對事務,都是非常有益的一種態度。

心海泛舟,或順或逆,喜怒憂愁

皆為天梯

20170911

小念頭

057 關系中的自我表達

在一段和諧的關系,特別是親密關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覺得是雙方都可以得到表達。給予什么東西都是外在的,有時候會形成堆積,反而把關系中的空洞,雙方心里的空洞給掩蓋掉了。


一般人在生活里,總是會為了所在環境的規矩,選擇性地表達自己。那么未表達的部分就形成了壓力。人是處在關系中的,每個人有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在不同的關系中表達不同的自我。這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割裂,而且同時有一部分自我是從來沒得到過表達的。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陷阱,未經整合的人格結構并不穩定,只是靠著環境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


回到親密關系這里,戀愛就像跳洽洽一樣,你進我退,我進你退,不斷輪轉,兩個人都是既在釋放也在收斂,處在一個張弛有度的狀態。如果關系非常親密,你會非常愿意對自己的伴侶表達自己的更多面向,這是在親密關系中人格發展和治愈的一個過程。但在另一方面,你又要經常提醒自己給對方留出足夠的空間也做出這樣的表達。一味的釋放自己,侵略性太強,會對伴侶形成某種壓迫,關系就會失衡。和諧的關系都可以用太極圖來做象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邊界也有融合,雙方均衡對等。

20170912

小念頭

058 同樣的道理,不同的話

? ? ? 前天說過一個情緒處理的問題,用了幾十個字來說不要將負面情緒的指向對象轉移,其實有更通俗的說法,就是不遷怒,就三個字把所有道理講完了。

? ? ? 當你直接說不遷怒的時候,并不一定能讓人有所觸動。它已經把必要的信息說完了,可是你就覺得好像什么都沒說。語言文字是通向真相的路徑,但是有些路你可能是走不過去的,你對這樣的表達并不敏感,換一條路可以到達同樣的真相。

? ? ? 在換一個比喻,真相的門是虛掩著的,每個人對這個東西的理解不同,門開的程度也不同,當自己已經有一定的積累的時候,可能只需要很少的信息就可以讓你把這扇門推開。當你并沒有太多理解的時候,向“不遷怒”這么精簡的表達,你是無感的,因為這樣的信息對一扇關著的大門的推動力微乎其微,這種狀態下是看不到門后的風景的,所以會需要一些更詳細、具體甚至累贅的語言文字來助力自己推開那道門。

20170914

酸堿度

小馬過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