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的概念聽說了很久,但一直沒有深入了解過。恰逢近期正為家中不斷堆積的物品而苦惱,愛整潔的老公常常對我喊:“能不能給我把這些破爛兒扔了???”。我總是口頭答應著,心里卻各種不舍,偷偷盤算著該把它們藏在哪里。就這樣,不斷糾結不斷苦惱著,長長久久,反反復復。
機緣巧合,在一篇喜歡的公眾號文章里,看到了作者在斷舍離前后整個生活狀態的巨大變化,迫不及待買來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系列書籍以一探究竟。
其實我的心里是存著疑問的:“有那么神奇嗎?一定又是在炒作概念?!钡较掠⒆有〗悴]有給我吐槽的機會。
第一本《斷舍離》剛讀到一半時,我已經對家中無處不在的雜物產生了嚴重的抗拒與不安:孩子已經不怎么玩兒的玩具、當季或過季的衣物隨處可見;一次性餐具的“收藏”也是我的習慣之一,總感覺什么時候會用到;永遠不會用到的各種收藏品永久地占據著各種儲物柜的最里面部分;已經被技術革新淘汰掉的各類電子數碼產品;最讓我頭疼的是那些幾乎要從衣柜里面溢出來的多年沉積的衣物,可是我每天都在為沒有衣服穿而苦惱…相信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存現狀。
很想馬上開始“斷舍離”,無奈這將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一個較為集中的時間進行,我正在找尋這樣的一個恰當時機。我想,或許可以分階段實施。
那天,借著去地下室找東西的契機,我首先對地下室儲存的各種“很好的、某天可能用得上”的各種規格的包裝箱進行了“斷舍離”,有的送給了快遞公司“物盡其用”,有的送給了“收破爛兒的”,地下室的空間一下子騰出來不少。心情也頓時輕松舒暢起來。
這只是我很簡單地嘗試性的第一步,隨后,我將進一步清理地下室堆積的其他雜物,然后就是比較容易清理的孩子的玩具和衣物,接下去可能會是廚房和衛生間,最后將挑戰難度最大的我和老公的衣物部分。
“斷舍離”行動才剛剛開始,我們家的狀況已經發生了大逆轉,說出諸如“這個是破爛兒,統統扔掉”、“那個放著永遠不會用,送人”等等話語的人變成了我,而說“還是先留下吧,說不定哪天就用到了,先放地下室吧”的人變成了我老公。于是我開始用書上學來的東西給他洗腦,“現在不用的東西其實永遠都不會用”、“物品使用才有價值,應當物盡其用”、“破爛兒堆積太多會消耗我們的能量”…
現在,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讀書及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感悟分享給正在讀此文的你,希望你也能從斷舍離中得到解脫,最終找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感悟1:從“斷”和“舍”做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當下不需要的物品,管理好你的空間“閘門”
我們的家里之所以被各種需要或不需要的物品塞滿,首先是因為我們沒有管理好物品的“入口閘門”。看到打折時即便當下用不上也買回家;本打算買小瓶的調味料因為大瓶打折更劃算而搬回家,結果放在冰箱直到過期都用不完;本打算花1000元買一條夏天裙子結果看到一件5000打折成1500的秋冬外套,覺得很劃算于是買了外套,最終還是沒有裙子穿;還有一些則是不請自來的禮品或贈品:買牛奶贈送的杯子、買生日蛋糕贈送的蠟燭、刀叉盤子、家人朋友或者參加某些活動時饋贈的紀念品等等…儲備了夠好幾年使用的毛巾、床單、襪子、衛生紙、香皂肥皂、牙刷牙膏、洗衣液…
其次,我們也沒有對不需要的物品打開“出口閘門”。面對家里四處堆積的物品,我們常常這樣想:“留著吧總有一天會用到”、“扔了太可惜了,還能用呢”、“這可是當時我花了好多錢才買的,怎么能扔呢”、“這些東西有紀念意義,應該留著”、“孩子不用的小了的這些衣物玩具說不定過幾年生了老二可以用”、“(結婚的昂貴禮服)也許有機會還能穿,作為珍藏也不錯”、“這些衣服也許哪天有了合適搭配的衣服還可以穿”、“等我瘦了這些衣服就能穿了”、“這個棒球帽等我打球的時候能用到(但事實上你幾年都沒有去打過一次球)”…其實,這些東西你根本不會再用到。
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掉進折扣的陷阱,被撿便宜心理捆綁,完全忘記了這些東西可能是我們當下并不需要的;我們會因為某些物品太高級了舍不得用而將其永遠的束之高閣;我們會因“萬一用完了家里沒有怎么辦”的過度擔憂而儲備過多的日常必需品;我們也會因“扔了太可惜”而保留著很多很多永遠不會用的物品。這些都是你我或多或少都有的通病吧。
這樣的動作周而復始、日積月累,我們的家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總感覺空間越來越不夠用了,心里光想著有一天能買更大的房子就好了。殊不知就算給你1000平米的別墅,恐怕也總有一天會被你對物品的貪念所“堆滿”。
你還能記起你的新家剛剛裝修完畢擺好了嶄新的家具、只放了一些必需品,整潔得如同樣板間、充滿了藝術氣息的最初的樣子嗎?你想讓你的房間回到那時候的樣子嗎?那就請你對那些因各種理由要進入你的房間的物品好好甄選,對那些占據你空間但永遠不會使用的物品敞開大門,掌管好你的空間“閘門”,只有這樣,你的房間才能回到它本來的樣子。
把屬于你的空間重新還給你,這也是斷舍離能帶給你的第一層次的改變。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
感悟2: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面對房間里那么多多年積累的物品,我們當如何進行取舍呢?
第一原則:“我要用,所以它是必須的”。
在抉擇是否購買或是否扔掉時要反復問自己:這是我當下必須的嗎?我會使用嗎?我真的喜歡嗎?這個符合我的形象嗎?主語一定是“我”,而不是“物品”(它真的很劃算、它真的很漂亮/很可愛/很獨特、它真的好可惜/很昂貴、它真的還能用)。讓家里使你“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物品替換成你“需要、適合、舒服”的物品,一切會變得不同。
感悟3:你怎樣對待自己,決定了別人怎么對待你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家里珍藏著許多比較昂貴或高級的物品或禮品比如一個頂級品牌的杯子、一套精美的餐具,亦或是小到一條圖案特別漂亮的但比一般毛巾價格高出許多的毛巾或者一個價格較高的精美的筆記本等等,因為精美因為昂貴因為高級,你始終將它束之高閣,總覺得自己用了有點可惜。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習慣,其實是在潛意識中暗示著你自己不配使用這樣高級的東西。
同樣,如果朋友給你送禮物,如果你是每天使用一次性餐具、穿淘寶衣服毫無講究和檔次感可言的人,還是一個生活講究要求品味使用高級物品的人,對方在禮物選擇上會有什么不同?
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同樣決定著別人對你的判斷、定位以及對待你的態度。
你可以自問:“我能否從隨便選東西提升到選擇更好的東西呢?哪一個我會更自信也更容易被別人重視?”
如果只允許自己使用較為高級的東西,看待自己的方式和角度都會發生改變。你不妨也試試看。試著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開始使用時也許會很小心翼翼,渾身別扭,生怕弄壞弄臟,等到了你日常隨便使用也不再感到別扭的時候,潛意識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著提高了,到那個時候,你不妨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周圍人對待你的方式和態度有了怎樣的轉變。
讓我們都來努力成為那種能配得上那些高級物品的人吧。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讓我們從日常使用的物品開始,進行一場意識上的革命吧。期待你的改變。
感悟4:“**控”,只是一種“執念”
“控”源于英文單詞complex(情結)的前頭音(con),日本人借用過來(コン),按照日語語法形成“某某控”的語言景觀重構,如Loli控、傲嬌控、雙馬尾控、蝴蝶結控、鈴鐺控,指極度喜歡某東西的人?;镜慕忉尯汀榜薄毕嗨疲硎緩娏业氖群煤拖矚g,有時候過于極端會給人BT的感覺,所以“控”是有些貶義意味的。
“控”是一種新式的社會認知的自我投射。人們沉浸其中,似乎被物所役,無論該物是宏大的還是細微的,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是有形的還是無形。實際上“所役”等同于“所自役”。就像哲學家鮑德里亞說的那樣:“不僅是物對人的包圍,更是物的意念對人的包圍”。人們投射到物上的意識要遠遠超過于物提供于人的使用價值,這是“控”的真正形態。
斷舍離中將這種“控”成為“執念”,是人對物品的一種無法自控的欲望和貪念。身邊朋友中便有典型的“服裝執念者”,“化妝品執念者”,我自己則是典型的“圖書執念者”,如果要求我把生活中各類物品逐一舍棄,最終只能留下一類的話,那我可以不要衣物不要化妝品,最后留下的必然是圖書。
如果物品不再是“為我所用”,而是成為了我的“主宰”,那它們還有存在的必要嗎?你還會喜歡它們嗎?你還能自信起來嗎?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人必須學會掌控自己的欲望。
某種程度上,物品還可以映射出一個未知的自己。
所謂“扔不掉東西”的人,山下英子小姐大致歸納了三類:?逃避現實型(收拾的過程太麻煩所以干脆不動)?執著過去型(對過去的時光和物品的難以割舍)?擔憂未來型(萬一缺了怎么辦?困擾、焦慮不安,喜好囤貨)。我個人補充一個第四類:物品占有型,就是對物品的一種占有的欲望,擁有越多越好,擁有了再說,用不用不重要,要的只是“擁有”的感覺,這就是一種“執念”。當然,每個人可能都是其中幾種的混合體,比如我自己,可能就屬于二、三、四類的混合型。
現在,我們的時代已經進化到了一個物質充裕甚至嚴重泛濫的階段,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充斥著那么多能用卻根本不用的東西,有時候是因為太多了根本用不過來。我們的空間我們的生活被數量龐大、多到塞不下的物品所占據,有時真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于是常常為無法收拾而購買各種收納工具、四處尋找收納技巧,可即便如此,我們也依然煩惱。
又是換季的時節了,多少家庭主婦為衣物的整理替換而正苦惱不已吧。還有,你的京東淘寶購物車、收藏夾塞著幾百甚至上千的物品,永遠都買不完。你有沒有過那種感覺,長草已久的物品一旦盡收囊中之后,開心過后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不妨假想一下,假如你在京東或淘寶購物車里的東西全部下單之后,喜悅過后會留下什么樣的感覺?
其實,物品多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在避免囤積物品的同時,人對物質的欲望也會慢慢淡薄,精神世界反而會異常豐富起來。
所以,我們必須放下這種對物品的“執念”,讓我們的身邊只留下最需要的物品,讓當下不使用的那些物品出現在最需要它的地方(物品要使用才有價值),讓整個世界都回歸到物盡其用的狀態,那該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平衡!
感悟5:通過對“看得見的世界”的改變來達到“看不見的世界”的改變
相信你我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收拾了家里物品之后,不知道為什么,心情也會變得輕松愉快了。把堆在房間里的那些猶如便秘狀態的破爛兒全都扔掉,有人得到了更加意料之外的收獲,比如睡眠不知不覺地變好了,或者是不再煩躁不安,能氣定神閑地做事情或讀書了等等。這就是所謂通過對“看得見的世界”的改變來達到“看不見的世界”的改變的奇妙所在。
斷舍離不但是維持生活狀態的工作,更是自我探索的工具。通過反復扔破爛兒的行動,頭腦和心情都能變得清爽起來,也能整頓好居室環境的氣場。等到內心世界和外在環境都恢復清爽之后,你會發現自己的自我形象也變得清晰起來。
所謂斷舍離,就是在不斷自問自己與物品的關系、篩選物品的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用“需要、合適、舒服”代替“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最終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的自己,進而徹底脫離“沒法收拾的自己”,提高對自己的信心以及自我的認同。
感悟6:“選擇力”是斷舍離的衍生品,斷舍離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在“選擇力”得到鍛煉的同時,在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我自己想要做什么”的自主性也會大大提高。
突然意識到,我自己便是一個嚴重缺乏“選擇力”的人,因而也缺乏自主性和決斷力。特別是在某些方面,比如去市場買水果,常常會覺得這個也行,那個也不錯,即便試吃完也不會有太明確的判斷和選擇;比如逛商場選衣服,同樣也是這個也行那個也不錯,猶猶豫豫,毫無判斷,難于抉擇;再延伸到生活中對人對事的許多方面,總是被“辯證”的思維困擾,覺得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性,因而做不出評判和抉擇。
我一個最親近的朋友還有我老公,則是典型的自主性極強的人,逛商場選衣服只需要“掃幾眼”就大致判斷出了自己喜歡或不喜歡、適合或不適合的東西,選擇非常果斷,雖然有時候也難免有些“武斷”或者“不仔細”,但是好在干脆利索,能節省不少時間和心力,不像我總拖泥帶水含糊不定。
如此缺乏“選擇力”的我,斷舍離起來只怕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但是,反過來,如果是讓我幫助別人做選擇、扔東西,則會異常痛快。比如替老公收拾衣物,或者替父母收拾冰箱,稍問一句,從對方的口氣中大致就能清晰判斷出他與物品的本質關系及需求程度了。而一旦面對自己的物品,由于某些千絲萬縷的情愫,會變得異常艱難,各種不舍,進而蒙蔽了對“已經毫無用處”的清晰判斷。
希望我能在斷舍離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選擇力”和“決斷力”,不再在各種糾結中耗費寶貴的時間和能量。
當前,我們生活在一個物品如洪水般泛濫的時代中,似乎人人都在買買買,人類應該節制自己對物質的過度欲望,而不是讓泛濫的物品侵占我們的居所、侵占我們的時間甚至心靈。
知行合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我們每個人能把自己“知”的10%付諸于“行”,那我們的狀態可能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夠真正實踐的人。
斷舍離,同樣重點在行動上,而且要持續不斷地行動,反復進行斷舍離,只有這樣,你的生活才能保持一種清爽舒暢的狀態。
如果你如我一般,剛好“想要改變點什么”的話,那就從簡單的斷舍離開始吧!讓我們一起期待那個變得越來越好的自己!
我希望兩個月之后我能驕傲地寫下這樣的文字:經過兩個月的不懈努力,現在我們家基本又恢復了新房子時的簡約狀態,雜物少了,心情也好了,我們也終于又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聲明:文中文字均為本人原創,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