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佛粥交相饋
——詠臘八節古詩詞賞析
王傳學
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臘祭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但當時“臘祭”的日子并不固定,“臘祭”是“擇日舉行”。到漢代時,“臘祭”中加入了“驅儺”的活動,以此祛除邪氣。這時“臘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個戌日。東漢許慎的《說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后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到南北朝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唐代開始,臘祭逐漸被定為皇家專享的祭祀,臣民被取消了這一天祭祖的權利,史載當時“天子以四孟、臘享太廟,諸臣避之,祭仲而不臘。”而作為佛祖成道紀念日的臘八節,卻被納入禪宗戒規,在佛教徒中普及起來。到了北宋時期,隨著禪宗在社會上的盛行,寺院在臘八日頻繁舉行施粥等活動,對民間產生了極大影響,臘八節開始為百姓所接受,傳統的臘日祭祀在民間反而漸漸衰微。它的祭神、祭祖功能被安排到了除夕、春節,祭灶則被安排到了臘月二十三。
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 即“臘八粥”。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臘八粥又稱“佛粥”,不僅為僧侶享用,民間也很盛行。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說:“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元代佛教大興,京城無論朝廷還是民間,都開始過臘八節,而當日的節食又非臘八粥莫屬。據元人熊夢祥《析津志》載:“十二月,宮苑以八日佛成道日,菱臘八粥,帝師亦進。士庶有力之家,豐殺不同,饋送相尚,亦故典也。”如此,臘八節因為受到宮廷、帝師的雙重推崇,逐漸確定了自己全民節日的地位。《析津志》有“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菱紅糟粥,以供佛飯僧。都中官員、士庶作朱砂粥。傳聞,禁中一如故事”的解釋。由上可知此時的臘八粥,主要有紅糟粥、朱砂粥,用“果子雜料”煮制而成,不僅民間吃食饋贈,連皇家、官員也不能免俗,一樣品嘗了。
明代官家過臘八節有著明文規定,據《明史·禮志》中的“嘉禮”記載:“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陽、臘八日,永樂間俱于奉天門賜百官宴,用樂。”屆時宴席“俱設午門外,以官品序坐。” 這餐國宴上,除珍饈美饌外,應景的吃食是臘面。又據明《南京光祿寺志》,有“臘八日供粥料”一條,如此明時向百官賜粥料應是有制。
明代臘八粥因地而異,京城不分士庶盛行煮臘八粥,用來祭祀祖先并饋贈親朋。地方則主要是一些城市寺院煮給信眾或供佛用,民間也逐步普及。明末劉若愚《酌中志》記錄京城臘八節:“初八日,吃臘八粥。先期數日將紅棗槌破泡湯,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戶牖園樹、井灶之上,各分布之,舉家皆吃,或亦互相饋送,夸精美也。” 此種制法用料精致,應該是上流階層的做法。普通民眾做臘八粥,據萬歷年間沈榜《宛署雜記》所記京畿民俗:“十二月造臘八粥。宛俗以十二月初八為臘八,雜五谷米并諸果,煮為粥,相饋遺。” 同為明末著的《帝京景物略》亦載,臘八節“是日,家效庵寺,豆果雜米為粥,供而朝食,曰臘八粥。” 雖然較之《酌中志》所載宮廷、富家的臘八粥,民間的煮粥原料不是那么講究,但這才是我們今天最為常見的臘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
流傳至今,臘八節民間的傳統儀式盡管逐漸消失,但全國各地仍保留吃臘八粥等習俗。
歷代詠臘日、臘八節的詩詞,描繪了節日的風光習俗,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抒發了詩人的節日感受。
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臘日》,歌唱臘日帶來的好運:
風雪送馀運,無妨時已和。
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
我唱爾言得,酒中適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陶淵明(公元352—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詩的意思是:臘日風雪送來好運,無妨時令已逐漸暖和。大門兩邊種植有梅樹柳樹,一邊的梅花已經綻開了美麗的花朵。我歌唱你臘日的好運,酒中祝福的話何其多。如果未能明白多少,就聽章山中傳來的奇異的歌。(《山海經》中關于章山的記載是:“又東三十里,曰章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美石”。)
臘日雖有風雪,但梅花已開,春天即將到來,詩人舉杯高歌,迎接臘日帶來的好運。
北齊詩人魏收的《臘節》,感謝百神的福佑: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魏收(公元507—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南北朝時期史學家、文學家。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與溫子升、邢邵并稱“北地三才子”。累官至尚書右仆射,掌詔誥,總議監五禮事,位特進。曾參修律令。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魏收受命撰魏史,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另存《魏特進集》輯本。
在寒凝大地、數九隆冬時節迎來了臘日,人們在桌上擺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謝百神的福佑,抒發久已宿居在心中的對神的敬仰之情。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臘日》,感激皇帝的臘日賞賜:
臘日常年暖尚遙,
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凌雪色還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
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
翠管銀罌下九霄。
此詩是至德二年十二月,詩人于臘日喜受皇帝恩賜而作。上四句寫臘日冬景,下四句記皇帝臘日賞賜之事。
大寒之后,必有陽春;大亂之后,必有至治。臘日而暖,此寒極而春,亂極將治之象,詩人故喜而賦詩。
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臘日天氣還很冷,溫暖離人還很遙遠。而此年臘日氣候溫和,冰凍全消。萱草發綠侵陵雪色,柳條返青漏泄春光。詩人高興地辭朝還家,準備縱酒狂飲歡度良宵,此時此刻,他又感念皇帝賞賜給他的口脂面藥、翠管銀罌,對皇帝的恩澤,他感激不盡,立志為朝廷效力。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臘月八日于剡縣石城寺禮拜》:表現了向佛的心愿:
石壁開金像,香山倚鐵圍。
下生彌勒見,回向一心歸。
竹柏禪庭古,樓臺世界稀。
夕嵐增氣色,余照發光輝。
講席邀談柄,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從此濯塵機。
石城寺即今浙江省新昌縣大佛寺,位于南明山、石城山夾峙的石城幽谷中,在唐代是很有名氣的。早在南朝齊梁之際,就已經開鑿彌勒佛像了。晉時高僧曇光也曾在此棲跡潛修。后支道林高僧圓寂后.也安葬于石城山上,可見是塊景物嘉美的風水寶地。
詩人年過不惑,帶著求仕不成的失意、“山水尋吳越”的心愿,慕名來到剡縣石城寺,于臘月八日在石城寺禮拜。我國古代南方專用臘月八日禮拜浴佛或言佛的法水洗人心垢。
在這首詩中,詩人向世人展現了一個珍稀難得的佛的世界。石城寺環境優美。處處青竹古柏。樓臺參差,晚揀靄霧,夕照青暉,使這座禪院更顯古樸幽深,肅穆莊嚴。詩中描述的浴佛盛典,有若當年彌勒降生,令人向往。詩人想要借助八德功水,洗濯自己身上的塵襟,洗滌自己的俗心,引導自己入禪,共沾清芳。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詩,詩人虔誠禮佛并回向歸命佛國凈土,是唐詩中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詩中“佛、法、僧”三寶俱全,即便是被稱為“詩佛”的王維詩中,也難得見到同類詩作。
這首詩不是普通的山水詩,一幅幅畫面,都是對虔誠禮佛之心的襯托。“石壁開金像,香山倚鐵圍”、“竹柏禪庭古,樓臺世界稀”、“夕嵐增氣色,余照發光輝”,寫道自然真實,形象貼切,體現出佛像的高大莊嚴和道場環境的無比殊勝;環境描寫中穿插詩人的行動和內心活動,坦露內心受到的震動、對佛法僧三寶的虔誠和個人愿望——禮佛即歸命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沐浴又向往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
孟浩然在詩中坦陳在石城寺禮拜時一心“信”、“愿”凈土,并且有一個禮拜彌勒大佛時信愿彌勒凈土,到聽經聞法后,泉堂施浴時,再信愿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的過程。或許法堂上和尚講的正是《佛說阿彌陀經》,使詩人心有所動,立下此愿。
北宋詩人田錫的《和宋太玄臘日》,描繪了臘日君臣同樂的情形:
逢臘欣酬吟詠才,
已知春色向人來。
口脂潤逐銀罌賜,
百藥香隨鈿合開。
梁苑辭臣堪賦雪,
壽陽公主好妝梅。
更憐罷獵歸侵夜,
重對歌筵紅燭臺。
田錫(公元940—1003年)字表圣,北宋著名政治家,宋代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歷任左拾遺、河北轉運副使,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等職,歷仕太宗和真宗二帝,宦海沉浮二十五年,以敢言直諫著稱,德高望重,滿朝頌服。著有《咸平集》50卷,今已佚,《四庫全書》收錄其奏議、詩文30卷。其詩聲律和諧,平易通俗,氣勢貫暢,境幽意雅,宛然如畫。
此詩開篇點題,贊美宋太玄詠臘日詩很有才華,從詩中已感知春色來到人間。接下來寫接到皇帝賞賜的口脂、銀罌,面藥香氣隨著鈿盒打開而飄逸。群臣賦辭稱謝,女眷像壽陽公主一樣畫好妝。更喜的是深夜打獵歸來的大臣們,重新參加筵席享受歌舞晚宴。
詩中表現了臘八日皇帝賞賜臣子、君臣同樂的歡樂情形。
北宋大詞人蘇軾的《南歌子·黃州臘八日飲懷民小閣》,抒發身世之感:
? ? ? ? 衛霍元勛后,韋平外族賢。吹笙只合在緱山。同駕鸞歸去、趁新年。
? ? ? ? 烘暖燒香閣,輕寒浴佛天。他時一醉晝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
蘇軾在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到黃州,因得廢棄營地墾荒躬耕其中,自號東坡居士,與被貶謫黃州任主簿的張懷民為友。臘月八日應請到張懷民所住承天寺小閣對飲,寫下這首詞。
詞中“衛、霍”是西漢武帝時抗擊匈奴建立功勛的衛青、霍去病;“韋、平”是西漢后期以精于經學先后出任丞相的韋賢、韋玄成父子和平當、平晏父子。緱山在今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傳說是周靈王太子晉升仙之處。詞人在詞中回顧了漢代衛、霍和韋、平以武功經學騰達的事跡,感慨自己無緣像周太子晉那樣在笙樂聲中成仙而去;然而在新年即將到來的臘八浴佛之日,卻能與摯友懷民在溫暖熏香的閣樓對飲,寄意懷民,他日境遷在飲酒于華麗殿堂之時,切莫忘記憔悴的朋友老在江邊。詞意情真意切,雖含悲涼之意,然而對未來尚未失去希望。
北宋詩人張耒的《庚辰臘八日大雪二首》(其一),抒寫臘八日宿禪寺的感興:
平生臘八日,借缽受齋糜。
客路歲將晚,旅庖晨不炊。
持杯從破律,遣興自吟詩。
何日依禪宿,鐘魚自有時。
此詩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歲,公元1100年)臘八節。詩人回憶往昔臘八之日,旅途中曾寄住禪寺借缽受施臘八粥,無須自做早餐,然而卻破“不飲”之戒而持杯飲酒,為盡興而吟詩的往事;感嘆何日能再住禪寺,聽定時的鐘聲和齋前的魚板聲呢?看來張耒與蘇軾一樣也經常出入禪寺,與禪僧為友,曾在寺中過臘八節受請吃粥,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描繪了春天臨近的景象:
臘月風和意已春,
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里,
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
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
更覺江村節物新。
時至臘月,風和日麗,春已鄰近,詩人閑暇時拄杖散步,走到毗鄰的西村。只見炊煙從一家家寂靜的柴門里升起,江岸到處是牛放牧的足跡。想到自己年老多病長年吃藥,在尚未為差科(賦役)操勞之時尚是閑人。在臘八節佛粥相饋之時,感到江村充滿年節的新景象。
陸游另有一首《殘臘》詩,其中有“乳糜但喜分香缽,銀勝(一種頭飾)那思映彩鞭”之句,描述分享到臘八粥之際的喜悅心情。看來,南宋時臘八、臘八粥已經廣泛地融入城鄉年節民俗之中。
南宋詩人趙萬年《臘八危家餉粥有感》,表現軍中過臘八節的情形:
襄陽城外漲胡塵,
矢石叢中未死身。
不為主人供粥餉,
爭知臘八是今辰。
趙萬年(公元1168—1209年)字方叔。南宋詩人。南宋寧宗慶元年間曾任襄陽制置司幹辦官,在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圍攻襄陽期間,曾協助知府趙淳守城九十余日,建有戰功。著作有《禆幄集》、《襄陽守城錄》。
詩人此前寫有《臘月初三日虜人攻城以強弩射退獲捷》之詩,描述攻城金兵在南宋軍民英勇抗擊下狼狽退卻,“卻疑城上有神兵”。
此詩是四天后臘八節寫的。前兩句描述襄陽城外金兵囂張攻城的陣勢和城中將士冒著矢石舍身堅守的氣概。后兩句是說,如果不是奉命供臘八粥的糧餉,自己怎知已到臘八節了呢。從此詩可以感受襄陽軍民抗擊攻城金兵時表現出來的同仇敵愾的精神,也看到軍中也過臘八節的事實。
南宋詞人汪莘的《行香子·臘八日與洪仲簡溪行,其夜雪作》(其一),表現了山行的野趣逸興:
? ? ? ? 野店殘冬。綠酒春濃。念如今、此意誰同。溪光不盡,山翠無窮。有幾枝梅, 幾竿竹,幾株松。
? ? ? ? 籃輿乘興,薄暮疏鐘。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陣,曉枕云峰。便擁漁蓑, 頂漁笠,作漁翁。
汪莘(公元1155—1227年)字叔耕,號柳塘。南宋詩人。隱居黃山,研究《周易》,旁及釋、老。晚年筑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與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壺存稿》9卷,《方壺集》4卷。
此詞寫詞人偕友臘八日山行的野趣逸興。小店暫歇,春酒一杯,沿途的溪山間不時夾帶著幾枝幽梅、幾竿孤竹、幾株蒼松,清曠疏朗之氣宜人。暮宿孤村,又逢寒風飄絮,夜雪撲窗。天明后帶上漁具,興致勃勃地去“獨釣寒江雪”,有胸中萬慮俱息之感。
元代詩人方回的《臘八日未雪不寒》,寫出了天氣的反常:
寒暖違時節,于民有弗堪。
豈應今臘八,恰似舊春三。
夜蒸膚汗,朝壺溢唾痰。
渾疑北風雪,不肯到江南。
方回(公元1227—1305年)字萬里,別號虛谷。元代著名詩人、詩論家,江西詩派殿軍。宋末知嚴州,降元,授建德路總管。后罷官,致力于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倡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說,詩亦學習黃庭堅、陳師道,而失之粗勁。有《桐江詩集》。
詩意是:如果天氣寒暖違反了時節,該寒冷時反而暖和,那對于老百姓來說是難于忍受的。誰知這種反常氣候應在今年的臘八日,本該寒冷的日子,卻似過去的陽春三月。夜里熱得皮膚像蒸汗,朝上起來壺里裝滿了唾痰。簡直懷疑北風雪,不肯到江南來。
臘八日天氣反常,熱似陽春三月。詩人寫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很有真實感。
明代詩人吳寬的《臘八日賜宴》,描繪了朝廷臘八賜宴的情景:
詔遣長筵列鳳池,
人間節序九重知。
食傳內饔真成例,
坐接同官易得詩。
雪里高寒瞻玊宇,
風前微動識朱旗。
十年左掖頻分席,
深愧黃封酒滿巵。
吳寬(公元1435-1504年)字原博,號匏庵。明代名臣、詩人、散文家、書法家。官至吏部右侍郎,入東閣,掌典誥敕,侍讀武宗東宮,后進禮部尚書。行履高潔,博學善書,有詩文《匏庵家藏集》傳世。
此詩記述的是朝廷臘八節賜宴的情景。
詩意是:身居高位的皇帝對人間節序全然知曉,在臘八節按例降詔在宮廷宴請百官。百官按慣例享用著宮廷中的膳食,與同僚共席容易產生作詩的興致。在大雪嚴寒中看到巍峨的宮殿如同玉砌,紅旗在微風中隨意飄動。想到自己在東閣(“左掖”)十年為官輔政,深愧皇恩浩蕩不由得高舉酒杯祝福圣上。
這是一位在內閣掌典誥敕的高官,對出席皇帝賜宴情景和感激之情的描述,是了解明朝官場的不可多得的如同畫卷般的詩。
清朝乾隆皇帝的《臘八粥》,寫出貧、富家不同的臘八粥:
臘月初旬才八日,
都人醞釀年華出。
招提蘭若結常緣,
灶下火光然百室。
黍米棗栗雜胡桃,
煮粥朝餐如一律。
如一律,異甘旨,
貧家不似富家美。
華屋雕盤肉侑餐,
茅檐一碗充腸耳。
充腸飽腹卻歡然,
人人爭道新年邇。
詩中說,每年到了臘八這一天,京城已經充滿年節氣氛,各座佛寺遵循常例用黍、米、棗、栗以及胡桃等米果燒煮臘八粥,以供早餐。家家皆煮食臘八粥,然而貧富家庭制做的粥甘美不一樣,富家還以豪華的器具盛肉佐餐,貧困人家只不過喝一碗熱粥充饑而已。盡管如此,似乎人人顯出歡喜的樣子,都知道新年即將到來。
從詩意來看,乾隆皇帝對社會上貧富差別的民情還是有所觀察和了解的。
清朝道光皇帝的《臘八粥》,寫出了皇家吃臘八粥的情形:
一陽初夏中大呂,
谷粟為粥和豆煮。
應時獻佛矢心虔,
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
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
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州平,
還向街頭擊臘鼓。
詩中描寫了皇家施散臘八粥和臣子百姓領取臘八粥的熱鬧景象。可以想見,皇家施散臘八粥和皇家大臣食用臘八粥,還要擊打臘鼓助興,必然是熱鬧非凡。
清末詩人夏仁虎的《臘八》,寫家家熬煮臘八粥的情況:
臘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當今佛,
進奉熬成第二鍋。
夏仁虎(公元1874~1963年),字蔚如,號嘯庵、枝巢、枝翁、枝巢子、枝巢盲叟等。近代文學家。他是清末的京官,北洋政府時期的高官;同時在國學、文學方面都卓有成就。文學創作以詩詞為主。作為作家,他一生筆耕不輟,著有《枝巢四述》、《舊京瑣事》、《嘯庵編年詩稿》、《嘯庵詩詞稿》、《嘯庵文稿》、《 北京志》、《碧山樓傳奇》等40余部。
詩中描寫道,臘八節一到,民間家家戶戶都要煮臘八粥吃,而圣上乃當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宮煮粥奉佛并賜大臣、諸王、宮妃等。據文獻記載,清代雍和宮有四口煮粥的大鍋,鍋最大的直徑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數擔。熬粥時,第一鍋粥是奉佛的,第二鍋粥是賜給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鍋粥是賜給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鍋粥是賜給喇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