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理發店把頭發剪了,剪成了毛寸。所謂毛寸,就是發長極短,用手觸摸,發茬扎手。剛過冬至,剪成這么短的頭發,我切實感受到了冬天的嚴寒。北風呼嘯而過,吹到臉上,如利刃割面,一會臉就生疼。頭皮也是涼的,耳朵仿佛也失去了保溫層,一會凍得通紅。
如今理發,比以前好多了?,F在都是去裝修豪華的理發店,有專門設計發型的設計師,還有專門洗頭的妹子。說到洗頭,在北方洗頭就是簡單的洗一下,但是在南方不是。我在廣東的時候,那邊的理發店光洗頭就要收費好幾十,要給你洗上20分鐘。這也就罷了,還會給你做一個肩頸按摩,甚至有全身按摩的服務。我第一次進理發店,洗頭的服務員說要給我按摩的時候,我心下惴惴然,以為進了什么黑店,要給我做特殊服務,差點站起來跑掉。經過我的朋友解釋,這才放下心來。你別說,洗頭的時候,經過他們這么一按摩,頭皮感覺通透了不少,仿佛都會呼吸了一樣,人也輕松了不少。至于發型設計師,說的就是理發師了。理發師根據客人的頭型、年齡、性格,愛好,再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審美,這么一設計,然后拿一個電動理發器在你頭上嗚嗚的倒騰,有的地方需要剪刀,就換上剪刀咔咔咔的剪幾下,總之雙手上下翻飛,工具變幻莫測,不一會,頭發就理完了。剪完之后,設計師會看看有沒有瑕疵的地方,如果有就修理一下,如果沒有,就會讓客人對著鏡子看看,是否合心意,如果不合心意,下次再給客人換一個發型,總之客人滿意為第一要素。
想當年我小時候,哪里有電動理發器,理發也不去理發店。我媽直接請村里會理發的老人來我們家,給我理發。在客廳中間擺上一個凳子,把我按在上面,找一個塑料布,罩在衣服上,防止剪掉的頭發粘在衣服上。老人手里用的,就是剪刀和一個手動的剪發器。剪發器像鉗子一樣,用手一握,就剪一次,所以剪頭發是需要手不停的一松一合。手動的跟電動的比,不但費力,而且舒適度上也不舒服。手動的時候,如果剪發器在頭上移動過快,刀刃之間絞合太慢,就會扯住頭發,扯得特別疼。我小時候剪頭發得時候經常被扯得疼的直叫,所以那時候評價一個人剪發水平好賴,根本不看發型如何好看,主要就是看薅不薅頭發,另外剪得整齊不整齊。等我稍大一點,我媽覺得這樣請別人來理發太麻煩,所以她就去買了一個手動理發器,逢年過節就給我和我爸理發。又過了幾年,我媽又覺得手動的太累,于是自己又買了一個電動的理發器。直到現在,我爸理發還是我媽親自上陣。
現在理發店的發型師大多都是小年輕,或男或女。這個年齡的人,沒有經歷過時間的沉淀,技術上未必有多好,一個老師傅10分鐘就能理好,他們可能需要20分鐘乃至半小時。時間長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剪得好看,說白了就是發型。有一些發型師就會把自己的頭發弄得花里胡哨得,洋氣的很,仿佛自己站在時代的潮頭上一樣,然后理發店的墻上,會貼上各種發型的圖片??腿诉M門之后,胸有成竹的對客人說,看一下想理個什么發型?仿佛墻上貼的發型他都會一樣。其實大多數只會個幾種,因為絕大多數人來理發,可能只是為了修剪一下,發型保持不變。又或者剪得很簡單,尤其男顧客,毛寸,平頭,更有甚者,光頭。這么簡單的要求,理發師剪起來不要太簡單。當然也有顧客考校理發師,會反問理發師,你覺得剪個什么發型好看?這個時候就是理發師和顧客之間的心理博弈。理發師肯定不會選一個他不會的發型,即使你理這個發型真的好看。他只會把你往他最擅長的發型上引導,說一大堆理由,告訴你這個發型最好看,不信剪出來看效果。于是在他一陣精心侍弄下,頭發剪完了。這個時候,發型已經成了定局,只要不是太難看,客人一般都不會去難為發型師,更何況,這個發型可是他最擅長的一個,憑空加了幾分,即便這個發型和客人相配度只有百分之五十,靠技術加成,也能給個及格分。
隨著時代發展,物價上漲,理發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二十年前的時候,理發也就三塊錢,過了幾年漲到了5塊錢。10年前大約是十到15塊錢,如今都是20塊錢起。二十年錢,我一頭烏黑茂密的頭發,如今頭發稀疏,發量減少到原來的一半,按照發量來算,成本其實更高了。而且理發店現在也搞技術標準。有什么普通發型師,主發型師,總監級發型師,每個級別價格不一樣,一級比一級高。但是未必價格高的剪出來的就更好看,可能是更花哨??偟膩碚f,男的理發,幾十塊錢就能打住,如果剪完頭發報好幾百好幾千,那肯定有問題,建議直接報警。這些年不乏有新聞曝出來理發最后收費三四千的情況。當然也有掛羊頭賣狗肉的,明的是理發店,暗地里做皮肉生意。我在北京的時候,有一個同事,去黑龍江黑河出差。傍晚下班之后,去上班附近去理發,結果失蹤了一夜未歸。后來報警找回來了,原始就是理發的時候,洗頭妹問他要不要特殊服務,他說要,然后去了房間里面,遇上了神仙跳,被控制了。所以理發也是有風險的,大家一定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