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編輯:縷縷芳香
推薦理由:《論語》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它流傳至今,影響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本文較詳細地講述了兩個內容:(1)《論語》是一本怎樣的書;2.《論語》中的真假孔子。全文語言流暢,令人讀來津津有味。
前言:今讀錢穆著《孔子與論語》,書中寫道:“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我曾在地方上做過幾期《論語》講座。近日,推薦簡友“燕歸來”讀《論語》,她一天一章讀起來,甚感欣慰。將昔日講座稿貼出,愿能為朋友讀“論”的興致助燃。文章較長,費諸友眼力了。
今年,我已經斷斷續續地讀了大半年的《論語》了,自讀《論語》后,我發現我的世界越來越清明、和諧。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不管你有沒有讀過《論語》,你了不了解孔子,它都已經世世代代地滲入我們的血液,影響著我們的性格,左右著我們的價值觀。可我們又在下意識里抵制著它,因為自鴉片戰爭洋人用船堅炮利撞開我們的國門以后,孔子就一直以保守、迂腐、落后、孱弱甚至還吃人的形象留下我們的腦海里。直至我讀了《論語》后,才發現孔子全然不是我們想象的樣子。其實,閱讀與書法的道理是相通的。藍師一再強調學書法要臨習原帖,后人臨帖只得原帖的十分之一,你若臨習后人,便又得十這分之一之十分之一。閱讀也是如此,要想獲得真知,熟讀原典是繞不過去的功夫。我以為,講座的最終目的是提起聽眾對你所講述對象的閱讀興趣。假如有聽眾說你講得很精彩,以至于他都不用再去讀那本書了,這就是講座的失敗。就好比有學生對藍師說,我看你的字比王鐸的好看好學,以后還是臨你的字吧。那藍師肯定會敲破你的腦袋。所以,我會在講座過程中,盡可能地在大屏上貼出《論語》的原文,一方面證明我所講述的都是有據可查的,另一方面也為了讓大家邊聽課邊接觸原典。當然這樣的講述,聽起來可能就不是那么通俗流暢了。再加上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面對公眾講座,經驗不足,口頭表達能力也有缺陷,還請大家多包涵。
我今天講座的話題是《我們如何讀<論語>》,分兩個論題講述:一、《論語》是一本怎樣的書。二、《論語》中的真假孔子。
先講第一個論題:《論語》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百度上的解釋是:《論語》是孔子死后,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對話和語錄。這個句子比較長,可分解三個要點:
一是《論語》不是孔子寫的,是他死后,由他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孔子生前“述而不作”,采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教學,未給自己的思想言論留下系統全面的論著。這也就使得后人只能從《論語》留下的片鱗半爪中去探究孔子的全貌。而且,這片鱗半爪也還是弟子們憑記憶寫下的。打個不很恰當的比方,《論語》就好比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唐代摹本《蘭亭序》,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雖照著真跡臨摹而來,但是也肯定不能夠百分百地重現羲之的筆法神韻,然今日的我們,也只能隔著摹本暢想右軍的豐姿。
二是《論語》不是孔子一家之言。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第一是孔子自己說的話。前面加有“子曰”二字,這是孔子一生中的體驗與心得,深思熟慮后所表達的智慧結晶,具有普遍的意義,我們在閱讀時要給予高度重視。比如我們都熟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二是孔子與杰出弟子,如顏淵、子路、子貢、子夏等人的交談。這些弟子本身即有優秀的資質,我們可以從他們與孔子的對談中發現智慧的火花。比如《八佾篇》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子夏說天生麗質的女人啊,為什么穿素色的衣服會更顯得楚楚動人?孔子說:就像畫畫,先上五彩,最后用白色分布其間,使眾色突顯出來。子夏說,那么禮是不是也是后來產生的呢?孔子說:商啊,你啟發了我。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你看他們師徒二人跳躍式的對話,從美人跳到繪畫又跳到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其中的道理卻是相通的。它教會我們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子夏能從身邊日常的事例中引申出大道,這是讀書人非常難能可貴的天資悟性。我們由此知道“道在倫常日用中”,未必都從書本上學來,我們的生活分分秒秒都在接觸道,用心體驗、用心思考都能從中受到啟發。
第三是孔子與平凡弟子的對話。這些學生多以個人的立場為出發點,去問一些務實或淺顯的問題,雖然孔子有時在回答中透露出不耐煩的口氣,但是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還是盡力回答。比如《子路篇》13.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向孔子請教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問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菜農。
第四是孔子的弟子自行發表的見解。這些見解往往是不大成熟的,我們在閱讀中尤為注意,不要把弟子的言論統統算到孔子的名下。我們翻開《論語》,第一章為:“子曰”,第二章為“有子曰”,第三章為“子曰”,第四章為“曾子曰”,首篇學而篇的章節幾乎都是孔子與弟子的言論穿插編排,有子曰、曾子曰是孔子的弟子有若、曾參的言論。《論語》里的“子”,是老師的意思。單個“子”字,專指孔子,“子曰”,才是孔子說的話。孔子的弟子一般都稱呼名字,只有曾參、有若二人被尊稱為曾子、有子。此二人在孔子死后,曾先后被孔門弟子推舉為師,前面說了《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弟子的弟子編撰的,這“弟子的弟子”多是曾參和有若的弟子,所以《論語》中凡提到他倆的地方都尊稱為“有子”、“曾子”。除這兩人之外,冉求和閔子騫各有一次被稱為“冉子”、“閔子”,這兩條為冉、閔二人弟子所記,但在孔門弟子編撰的章節中,對他們二人仍直呼其名。
三是《論語》是一本無序編排的格言錄。格言錄的特點就是句與段獨立成篇,上下文之間沒有邏輯聯系,也無時間順序。也許有人會問,《論語》不是也分篇嗎?是的,《論語》有二十篇,五百章,一萬五千多字,每篇都有篇名,學而篇、為政篇、顏淵篇、子路篇等等,乍一看像歸類整理過的,但其實每篇中的章節內容,與標題并不吻合。也就是說,學而篇里的章節說的并不都是學習的內容,為政篇講的也不都是為政。它只是選取每個篇章中首句話的頭兩個字作為題目罷了。“為政篇”的首句頭兩字為“為政以德”,故名“為政”,“述而篇”首句為“述而不作”,故曰“述而”。《論語》這種隨機編排的語錄體結構,讀起來東一句、西一句的,沒頭沒腦的感覺,難以引人入勝。初讀《論語》選擇一個好的注釋版本很重要。
市面上《論語》的注釋本多如牛毛,從古到今都有。我同時翻閱的有十幾個版本,古注本對一般讀者來說太深。我推薦這本錢遜著《如沐春風——論語讀本》,錢遜先生是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的兒子,他的注釋基本不離錢穆,是信實可靠的,而語言通俗易曉,不像錢穆半文半白。這本書最大的好處在于,每個章節后都會注明與此章內容相關的參讀章節的序列號,比如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章后寫著,關于自省,可參讀4.17、5.26、7.21、12.4。
我們將此五章節內容羅列一起,做一比較閱讀,分析老師與弟子水平的差異: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26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7.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這五章說的都是自省的話題,我們首先得注意,第一章是曾子說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在座各位都很熟悉,可能大多數人一直都以為是孔子說的,聽了今晚的講座后,一定要記住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名言。我們習慣將《論語》里的話都算在孔子頭上,但老師和弟子的言論在境界高低上還是有差別的,就好比倘若有人將桑仁書院出去的學生寫的字都認作藍師寫的,豈不是辱沒了藍師嗎?所以,讀《論語》時,看清“曰”前面的名字很重要。
孔子對曾子的性格評價是“參也魯”(1),參就是曾子,曾子原名叫曾參。“魯”是遲鈍意思。曾參這人,孔子對他說什么,他都尊為教條,有板有眼、分毫不差地奉行終身。孔子說我們要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曾子就將“三省”固定為每日必做的功課,有事無事都要掏空腦子來反省一番,將靈魂洗白。也有人將“三”字譯為多次,就是說要時時刻刻都在反省之中,這個難度就更大了。我記得羅馬有個皇帝叫奧勒留,他每天一起床就對著鏡子說:“我將遇見好管閑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我不會遷怒于這些與我同類的人,或者憎恨他們。”他每天出門前將最壞的結果全部設想一遍,然后走出門去,遇到壞人壞事,都有足夠的心理力量去應對了。我覺得這辦法比曾子的好,至少還有松開手腳的時候。而曾子,這一輩子都是在戰戰兢兢中度過。
《論語.泰伯篇》里記載(2):曾子生了重病,把學生們召集來說:掀去被子,讓我看看我的手、我的腳。我這輩子活得像《詩經》上說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以后,就可以免去這份緊張了。
曾子每天緊張什么?緊張地做“三省吾身”功課,除此之外,還緊張地保護自己的手腳,那他為什么這么擔心自己的手腳健不健全呢?這里又有一個小故事:
據《說苑.建本》記載(3):曾子在瓜地里除草時,誤將瓜苗的根除斷。曾子的父親曾皙(也是孔子的弟子),大怒,舉起大棒子一棒將他打昏在地。曾子過了好一會才醒來,忙從地上跳起,進屋向父親道歉,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父親用力教訓參,受累了。說完退到屏風后彈琴唱歌,讓父親知道他身體沒事。孔子聽說了這事,就對門衛說,參來了,別讓他進來。曾子自以為無錯,就叫人向孔子謝罪。孔子說,你沒聽說過瞽叟有個叫舜的兒子嗎?舜就是三皇五帝的舜帝。舜的父親是個瞎子,父親娶了后媽,后媽又帶了個弟弟,他們三人合起伙來想謀殺舜,但都沒得逞,舜是怎么做到的呢?父親需要他時,他就來到父親身邊,父親想殺他時,他就跑得遠遠。所以,小棒子你就讓父親打幾下,大棒子,你就跑,今天你卻站在那兒等著大棒子,你若被打死豈不是陷你父親于不義,這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在這一事件中近乎嚴厲地恐嚇曾子。因為孔子知道曾子滿腦子都是孝,差點被打死,還在那里為自己的孝行沾沾自喜。他只有將他的愚孝怒斥為不孝,他才知悔改,可是這榆木腦袋一悔改,又躥到了另一個極端,一輩子都在戰戰兢兢地保護身體,生怕有損傷,而擔上不孝罪名。曾子愚鈍,他不像子夏懂得舉一反三,他認死理,還動不動就上綱上線。司馬遷在《仲尼弟子列傳》中為曾子作傳道:“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于魯。”司馬遷說,《孝經》是曾子作的,正因為有孔子的這次教誨,他在《孝經》中特別記上一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死時能全而歸之。”你們看,都把這上升為戒律了。曾子活了70多歲,與孔子的壽命相當,可他一輩子都被自己立下的種種教條所束縛,“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臨死前才松了口氣,說“吾夫免矣”,我終于可以解脫了。而孔子七十已是“隨心所欲不逾矩”,可見,曾子一輩子都未得到孔子的真傳,這就是上智與下愚的差距。
曾子說:每日三省吾身。而孔子則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以及“見其過而內自訟”,要求我們遇事反省,有了過錯反省,而不是像曾子為了反省而反省,把反省本身作為功課。
說到“內自訟”的“訟”字,我想起前些年去嘉興拜訪一位老師,見他書房里掛著“聽訟樓”三字,也許大家都很奇怪,怎么書房取了個法庭的名字。恰好,我剛讀了朱熹的《讀書法》,朱熹說讀書,就要像“聽訟”(審理案件),不能抱有主觀成見,要讓證據自己來說話。讀書時也要放空大腦,不能先立個觀點,讓書里的言論跳到你的觀點中來,為你的觀點服務,這就成了“六經注我”。當時我就在老師面前賣弄起來。我說,老師,你的書房名出自于朱熹。老師笑笑,也不點破,轉手送我一本沒斷句的古書。可能他認為我還算是讀過點書的吧。今天當我讀到“內自訟”時,我突然悟到老師的書齋名還有一層更深的含義——自省。讀書,不就是一個自省的過程嗎?陶淵明有詩道:“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豈不是孔子說的“見賢思齊”。而當你讀《儒林外史》之類的批判小說,豈不正是“見不賢而內自省”。“聽訟”二字將讀書的態度、目的以及人生的志向都蘊含其中,真是一個絕妙好名啊!我們學書法,讀點《論語》也很應景的,你寫作品得落款吧,落款時附庸風雅,也取個齋號、筆名什么的,這齋號和筆名就可到《論語》里去找。古往今來有許多大文豪大思想家的名啊、字啊、號啊,書齋名都出自《論語》,由于時間關系,就不舉例了。
最后一章,司馬牛問君子。司馬牛之問,孔子是針對其具體情況而答的。據舊注上說,這司馬牛在宋國有個兄弟叫司馬桓魋,是宋國的大司馬。據《史記.宋世家》記載:“(宋)景公二十五年,孔子過宋,宋司馬桓魋惡之,欲殺孔子,孔子微服去。”孔子周游列國,來到宋國,在宋國的城門外設壇講學。桓魋嫉妒孔子才能,唯恐孔子受到宋景公的重用,影響了他的權勢地位。所以,不準孔子入城,還率兵追殺孔子。司馬牛因為此事總覺得對不起孔子,終日憂心忡忡,嘆道:“人皆有兄弟,我獨亡。”(4)孔子另一弟子子夏安慰他:“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句耳熟能詳“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名句即出自于此。古人說話喜歡用典,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寶釵撫慰黛玉咱們也算是同病相憐。你也是明白人,何必作“司馬牛之嘆”?讀了這章后,你該明白寶釵所說的“司馬牛之嘆”是何意思了吧。
司馬牛問孔子,何為君子?孔子的回答倒像是在寬慰司馬牛,“不憂不懼”,話里頭的意思是你兄弟犯下的事,結下的仇與你無關,你只要品行端正,問心無愧,又何可憂何可懼哉?“不憂不懼、內省無疚”,雖是針對司馬牛所作的回答,又具有普遍性的意義,所謂君子坦蕩蕩(5),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二、《論語》中的真假孔子
前面,我們將曾子與孔子的言論放在一塊,大家就能體會出一個語氣嚴厲緊促,一個寬闊平和。孔子死后,孔門后學多宗于曾子,前面說還有個有子,據說是因為長得比較像孔子,弟子們因思念之切,就推舉有若為師。但掌門時間不長,很快被弟子們驅逐下臺。曾子這派的弟子有孔子的孫兒子思,還有間接受子思影響的孟子,孔子的教訓和行誼的精華才得以一代又一代地沿傳。有人說:圣道之顯多由子貢,圣道之傳多由曾子。子貢之功在當時,曾子之功在后世。曾子,也被后人尊稱為“宗圣”。曾子在傳道上有功,但也有小過。未讀《論語》前,可能孔子在大家頭腦中就是一個迂腐刻板的老頭,現在大家知道了吧,曾子才是這個形象的始作俑者。以后,當我們念叨:吾日三省吾身時,切記是“曾子曰”。
不僅是曾子,孔子中的弟子都如盲人摸象,皆只得孔子的一端,而未有得其全體者。
據《列子.仲尼》記載(6):子夏問孔子:“顏回、子貢、子路、子張,他們四人為人怎樣?”孔子說:“顏回比我賢仁,子貢比我善辯,子路比我勇敢,子張比我嚴肅。”子夏馬上站起來問,那這四人,為何還要求學于你。孔子說:“顏回能愛人卻不知道照顧自己,子貢能言善辯卻不知道有時無言勝有聲,子路只知朝前沖卻不知后退,子張嚴肅不知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如果將四人的長處與我交換,我也不答應,這就是他們拜我為師且忠心不貳的原因。”
注意,這個故事來自于《列子》,不是出自于《論語》。列子是戰國諸子百家之一。這個故事是列子杜撰的,如果是放在《論語》里,子夏真有此問,那孔子會怎么回答呢?孔子肯定會裝糊涂地說:那我也不知道這四個人干嘛要拜我為師。因為孔子從不喜歡與人辯高下。而且他對弟子的教學上遵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7)的原則。“不憤”,非常想搞明白又想不明白。“不悱”,心里很想說的話卻說不出來。也就是說孔子非要到弟子有想要解決問題的訴求時,他才會去啟發他們。如果這時是子張來問孔子:老師,同學們怎么都不和我玩了。那孔子就會回答他,因為你這人太嚴肅,又有點自以為是,不合群。那現在子夏一心想著比高下,孔子肯定不會回答他,因為還未到達去啟發他的那個點上。比如《論語.陽貨篇》里寫著,一個叫宰我的弟子(8),問,為父母守喪要守三年,是不是太久了,國君三年不參加禮儀活動,禮一定會生疏;三年不奏樂,音樂也一定會忘記。陳糧吃了,新谷出,鉆燧取火的木頭輪了一遍,有一年時間也就可以了。你們看宰我的辯才也是非常了得的,他也學孔子用舉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理由。孔子就問他,那你父母死了一年,你就吃好的穿好的,你安心嗎?宰我說,安心。孔子說,你安心,你就守喪一年好了。你尚在執迷不悟之中,還言之鑿鑿,那我還有什么好說的呢。但是宰我走后,孔子對其他弟子說,“予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懷”,我們出生三年后中,才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死后,“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我們也要用三年時間才能從悲痛和思念中走出來啊!”孔子的禮并不是刻板僵化的教條,而是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將外在的禮儀規范內化為人的自然情感需要,而成為人的自覺行動,因為不這么做,你就不安。
我們重新把話題拉回來,列子這故事,雖然是自己編的,但對孔子與弟子的高下之別概括得非常精辟到位。孔子的過人之處就在于,弟子們只知揚其長,而不知避其短,孔子卻能洞悉物極必反的規律。在孔子的言論中很少有絕對的主張。我們日常公文常常會出現“基本完成”、“盡量做到”、“努力爭取”、“一定的”等等的副詞,就是受孔子影響,不把話給說死。但一般人不把話說死,是給自己留有回轉的余地,不讓人抓住話柄。而孔子不把話說死,是他參透了大道的規律,這世上本沒有什么絕對的定則,沒有絕對的是、絕對的非、絕對的善、絕對的惡,只有到具體的事件中去因時制宜地把控好那個度,才是至美至善。所以,我們以后講話中也要盡量避免用絕對的字眼,如果你講話時出現“必須”、“不得”、“絕不”、“勢必”等等字眼時,你當警覺內心的緊張和僵硬。如果你和孩子這樣說話,那你就將這緊張和僵硬傳遞給了孩子。我們要學會讓自己變得柔軟、平和。
孔子的弟子,包括他最初的最杰出的幾位弟子,都是將孔子某一方面的特長發展到極處,他們確實出自于孔子的某一部分,但卻不能代表孔子的全部,如果我們以偏概全來定義孔子,你得到的就是假孔子,而非真孔子。
就拿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來說吧,孔子在《論語》里一再地稱贊他“賢哉,回也”,但顏回與孔子比,也有缺陷,他的缺陷就在于一心專注于精神世界,而無視物質生活,列子說他“能仁而不能反”,好學樂道卻不懂得照顧自己、珍惜身體。
《雍也篇》寫道: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顏回真是賢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顏回卻沒有改變他的樂趣”。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就是顏回一生的物質生活寫照。顏回活了四十歲,沒有做過官,每天都沉浸在求學問道之中樂不思蜀,對物質生活毫無所求。長期物質窮困、營養不良導致他英年早逝。顏回死時,孔子捶胸頓足地痛泣:天喪予!天喪予!天要絕我啊,天要絕我!孔子一直覺得只有顏回能得其真傳,可顏回卻偏偏走在了他的前面。孔子在周游列國時,走到匡(9)這個地方,因孔子長得像當地百姓痛恨的陽虎,陽虎是魯國貴族季氏的家臣,就遭到圍攻,顏回走散,后來才逃出來,孔子說,回啊,我以為你已經死了呢?顏回說,老師在,弟子豈敢死。可他最后還是把夫子給撇下,自己先去了。我每讀到這一章節,鼻子就陣陣泛酸,老天對孔子,真是太殘忍了。孔子另一位最聰明的弟子,才智在眾弟子中排名第二的子貢,曾問孔子,他像什么?孔子說,你是瑚璉(10)。瑚璉是古代祭祀時用來裝糧食的器皿,是一種華美而貴重的器具。孔子說子貢是一件器具,只能做器用。孔子還曾教導另一位年輕的杰出弟子子夏,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11)所謂小人儒,就是作為器用的儒生。孔子門下排名第二的子貢在孔子眼中也不過是小人儒,那君子儒唯只有顏回才配得上了。顏回一死,就證明君子儒斷種,真孔子絕后。所以,孔子大哭:天喪我。當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里誰最好學。孔子說,顏回最好學,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了,沒有聽見誰好學了。”(12) 魯國卿臣季康子也問過孔子同樣的問題,孔子的回答也是顏回之后,再無好學之人(13)。顏回的天資在孔子心目中是唯一的,顏回是百年難得一遇的讀書種子。
孔子這一生經歷過窮困,也過過富裕的日子。他窮困時也與顏回一樣:“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4)吃粗糧喝生水,彎起胳膊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像浮云一樣。后世宋明理學將“孔顏之樂”作為理想的圣賢境界。我們在理解“孔顏之樂”要注意兩點。第一,顏回不改其樂。注意是“不改”,而不是以窮困為樂,包括孔子的“樂在其中”,也非樂在粗茶淡飯、曲肱枕之的貧窮之中,如果孔顏二人以苦為樂,那就不是儒教,而是佛教了,以忍受當世的窮困,換來世的福報。孔顏之樂,樂在于能超脫于物質現實,窮困而不改志,在任何環境下都能隨遇而安。孔子周游列國,遭遇陳蔡之厄,斷糧數日,隨行的人都病得起不了身。子路很不高興地反問孔子,“君子亦有窮乎?”(15)君子難道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在窮困中也能固守其道,而小人一受窮就心思動搖,就開始胡作非為。“君子固窮”,在窮困中亦不改其樂,這就是孔顏之樂的真義。第二點要注意的是,“不義而富且貴,如浮云”,孔子從未說過富貴如浮云,而是說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如浮云。斷章取義說富貴如浮云的就是假孔子,真孔子要我們用合理正當的手段去積極地爭取財富、創造財富,這是光明正大的人生,一點不庸俗。我們千萬不要把精神和物質對立起來,認為不抱絲毫功利心追求藝術才高雅、才純粹,才有高尚的人格境界,一旦與功利心搭上鉤就是銅臭味。這種小清高其實活得很假,人如果沒有功利心話,上進心就很難維持,只有那些功成名就,功利都多得不要不要的人,才有資格說“富貴如浮云”。而革命尚未成功的我們就請務實地說一句:“不義而富且貴,如浮云”吧。連中華民族骨頭最硬最臭的魯迅都說過: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我們讀《論語》時,切記要斟詞酌句,《論語》一萬五千字,言簡意賅,每一個字都有特定用途,增一字減一字,可能在意思理解上就會“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孔子生活富裕后,對生活也是很講究的。
著裝上(16):不用天青色和鐵灰色作鑲邊,淺紅色和紫色不用來作日常的便服。暑天,穿著粗的或者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衣外面。黑色的罩衣配紫羔皮衣,白色的罩衣配麑裘,黃色的衣配狐裘。居家的皮襖要做得長,可是右邊的袖子要做得短些。睡覺一定有小被,長度合本人身長的一又二分之一。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墊等等。
飲食上(17):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合時令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沒有適當的調味品,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參加國君祭祀得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自已家里的祭肉,存放不出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顏回的一生獨有精神世界單方面發達,而孔子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所以孔子比顏回多活了三十三年,將近一半的壽命。我們要吸取顏回短命的教訓,在安排我們的生活時,要講求中庸、太極,有內有外、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工作有娛樂,有琴棋書畫有柴米油鹽。
日本有位非常著名的小說家叫村上春樹。他除了是位小說家外,還是一位馬拉松的跑者。他寫了三十多年的小說,也跑了三十多年的步。他當初為什么會選擇跑步呢?就因為全職寫作后,他幾乎整天都伏案寫作,晨昏顛倒,身體發福,出現了諸如肩頸疼之類的毛病。他想這樣下去可不行啊,也許沒寫上幾年,身體先就垮下了。如果要將寫小說做成終身的志業,就要有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呢?首先身體要健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像顏回四十歲就死了,學問再好,還沒輪上帶學生,也沒來得及著述,就走了,對后世的貢獻和影響力還不及那個孔子一直看不上眼的笨小孩曾參。其次要養成穩定的作息規律。村上三十多年來,每天早起跑十公里以上,然后寫作兩三小時,下午自由安排,會友、泡吧、逛街或坐家里讀書,晚上就輕松地聽聽音樂、讀讀書,然后早早上床睡了。曾有人嘲笑說,像村上君這樣生活有規律的人竟然還能寫出小說。因為在一般人眼中搞文學搞藝術的人生活肯定是放縱的、頹廢的,他們正是在這離經叛道的有毒生活中汲取藝術的靈感。就像河豚身上最毒的那塊肉是最鮮美的。可村上早早地就預料到憑借此種毒性的靈感,創作生命大多曇花一謝,事實證明許多的藝術天才,確如轉瞬即逝的流星。而像村上這種生活健康有規律的作家,數十年來,一直不急不徐地寫,每隔幾年就有一部大作問世,他的創作靈感絲毫未有枯竭的征象,還如年輕時一般的活力充沛。
也許又有人會問,這么有規律會不會變成第二個曾子呢?是的,我們不能為了反省而反省,也不能為了規律而規律。大家不能今天聽了我的課后,馬上跑回家制定計劃:孔子說生活要有內有外有動有靜有學習有娛樂,所以,每天運動兩小時,寫書法三小時,社會活動三小時,看電視娛樂三小時,就像外國人做飯,鹽幾克、水幾升、面粉幾克。關鍵不在制定規律,而在于用心去做事,用愛去生活。如果你為了堅持規律而制定規律你就成了曾子。你若是葆有濃厚的興趣,帶著愛和激情去做,那你就會像孔子、顏回和村上,不會被規律框死,反而樂在其中。
我在這方面也有曾子的傾向,所以,我會走進《論語》中尋找出路。前幾天我發了一條微信。我說,我的人生目標是,當我120歲時,還能坐在桌旁讀書、寫作。有一位老師評論道:再加一條,回憶初戀時,還能淚流滿面。我的老師已經六七十歲了,還能說出如此朝氣蓬勃的話。與之相比,我簡直就是一眼枯井。
孔子曾要弟子們談志向,曾皙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暮春三月,已經穿上春裝的時節,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童子,一起到沂水邊洗洗澡,到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同。這里的曾皙又名曾點,就是曾子的父親。我一直不明白,如此風流瀟灑的曾皙竟然會生出一個如此愚鈍呆板的兒子。人生理想的境界莫過于此,人應當活得自強不息,但自強最好不只是表現為行動上的刻苦努力和意志上的堅韌頑強,就像一匹時刻被人拿鞭子抽打著趕路的老馬。應當學會樂在其中,像孔子“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學曾皙把工作、學習、效游合為一體,其實曾皙所描述的“暮春”畫面,就是政府部門組織的祭祀雨神的禮儀活動,“舞雩”就是祭祀雨神的臺子。曾皙領著一幫人,又祭了雨神,完成國君交辦的工作,又帶著大伙在春池里嬉戲,在春風里歌唱,讓人讀來,心里長出一片片青蔥的樹林。此等和美、和樂之境就是《論語》所說的仁。仁,就是一汪汩汩不息的泉,是一片青青無邊的原野,仁,就是生機。而生機,就是對人世無盡的深情與不竭的夢想。
孔子在34歲時,曾到周朝去向老子請教周禮。回來后,他對弟子說(18):“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會游;獸,我知道它會跑。陸地上跑的可以用網去捉,水中游的,可以用線去釣,天上飛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龍,我就不知道能對它怎么樣了,它能夠乘風駕云直上九天。我今天見到了老子,這個人簡直就是一條龍。”
老子在34歲的孔子眼里是如此的高深莫測、變幻無窮,他的智慧簡直就不是凡人所能企及,所以,他是一條天上的龍。而晚年的孔子在弟子的眼中也和老子一樣,子罕篇中顏回嘆道(19):“仰之彌高,鉆之彌深”,抬頭仰望,越看越覺得高,埋頭鉆研,越鉆研越覺得無可窮盡。“瞻之在前,忽之在后”,看著他在前面,忽而又到了后面。“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用盡我所有的才力,好像看見他高高地立在那兒,我想走過去,卻找不到路徑。豈不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嗎?
老子與孔子的學說,從本質上來說,大體是一致的。老子的《道德經》講的是一些抽象的、玄妙的道理。孔子的《論語》則是將這些道理轉化成為具象的生活內容,寫得非常樸實,接地氣。《論語》說到底就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將大道的智慧貫行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去的書,是一本實用的生活指導手冊。你翻開任何一頁,讀到任何一句話,只要深讀進去,都能受益終身。
我在講座過程中,說了許多批評孔子弟子的話,我的這些評價是以孔子作為參照物的,孔子的弟子無一不是人中之鳳,令我們這些俗人高山仰止。所以,你們千萬不要聽了我的講座后,一讀到“曾子曰”、“有子曰”就翻過,以為不值得一讀,他們說的也是至理名言,只是我們要有比較有分析地讀,若能比較出師徒之間微小的差別,那你也就算入門了。就好像我們學書法,篆書起筆要裹鋒,隸書蠶頭雁尾,楷筆切筆直轉,你懂得了各種字體運筆的筆法、結體的特征,你就不會搞混了。更主要是,你了解了《論語》中每個人物的特征后,那你在紙頁上看到的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論語》就成了一部饒有趣味的小說,而不只是干巴巴的語錄了。
我在孔子與弟子的對比中,總結出一條做人的道理:我們不要做弓箭,一箭射出就有去無回。要做就做秋千,忽上忽下,總能回歸原位。高興時,用力蹬個半天高,累了,就坐在上面晃悠晃悠,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千萬不要做那水平尺,整天埋頭測量中點、水平線,這樣就活得太累了,估計也很無趣吧。我想講到這兒,大家應該都能聽明白以上的三個比喻各指的是誰了,然后,你們就可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最后,我用子貢對孔子的評價來結束今天的講座。魯國貴族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20),子貢賢于孔子。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就拿圍墻做比喻,我子貢的圍墻只有齊肩高,人們在墻外可以看得到里面房屋的好;老師的圍墻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就看不見那宗廟的宏偉壯觀,和連綿房舍的多姿多彩。
今晚,我只是當了回導游,帶大家在孔家圍墻外繞了一圈,如果想要真正領略圍墻內的風景,還需你親自走進門去參觀。而孔家大院的門就是《論語》,打開了《論語》,你就打開了一道通往孔子精神世界的門。
附錄:
(1)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先進篇11.17)
2)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篇8.3)
(3)曾子蕓瓜而誤斬其根,曾皙怒,援大杖擊之。曾子仆地,有傾乃蘇,蹶然而起,進曰:“曩者參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聽其歌聲,知其乎也。
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
曾子自心無罪,使人謝孔子。
孔子曰:汝不聞瞽叟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大棰則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體而不去,殺身以陷父不義,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殺天子之民,罪奚如?(《說苑.建本》)
4)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民富貴在天。君子獲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篇12.5)
(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篇7.36)
(6)子夏問孔子:“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于丘。”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辯賢于丘也。”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于丘也。”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于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列子仲尼》)
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篇7.8)
(8)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仕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陽貨篇17.21)
(9)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先進篇11.22)
(10)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公冶長篇5.3)
(11)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篇6.11)
(12)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篇6.1)
(13)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矣,今也則亡。”(先進篇11.6)
(1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篇7.15)
(15)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篇15.1)
16)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紾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鄉黨篇10.6)
(17)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鄉黨篇10.8)
(18)《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天上,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19)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帶來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篇9.10)
(20)叔孫武步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說:““譬如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張篇19.23)
? ? ? ? ? ? ? ? ? ? ? ? ? ? ? ? ? ? ? 寫于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