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貪婪就是想要本來并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2.貪婪來自于無知。
3.資金金額越大,獲取同樣收益率的難度越高。用100元去賺10元,應(yīng)該是易如反掌,然而,用100億去賺10個億回來,與前者之間的難度差異就天壤之別了。
4.巴菲特給出的參考標準:我必須確保買到的是在長期至少獲得15%復合年化收益率的股票。
5.買股票但不知道究竟買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過一個炸藥工廠,你可能活下來,但是你仍然是個傻子。
6.絕大多數(shù)人只懂得討論“回報率”,而不是“年化回報率”,更不是“復合年化回報率”。一旦我們討論“復合年化回報率”,我們討論的不是一年,不是兩年,是好多年,一般是十年以上,甚至二三十年。
7.一切不屬于“長期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算作是“誘惑”。要牢牢記住:你要追求的是“至少長期年化復合增長15%的目標”。
8.每個人進入股票市場之后,都會看一段時間K線圖,因為:剛開始啥都不懂,實在沒什么別的可看的;那K線圖很刺激人性,總是可以讓你感覺“所見即所得”。
看著那歷史波段,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新手腦子里沒有閃過這個念頭:“我要是在高點賣掉,然后在低點再買回來, 哇,一定賺很多!”
這是徹頭徹尾的幻覺,因為那知識市場歷史數(shù)據(jù)記錄,而不是幻想者未來可能的實際經(jīng)歷。等有一天,自己真的身在其中就知道了,從自己身臨其境的視角望過去,每時每刻的價格,都既看起來像是最高點,有看起來像最低點;并且,一旦開始關(guān)注K線,基本上很難思考長期,因為“活在當下”的感覺和沖動是那么強烈,自己的大腦分分秒秒都在被各種直覺所刺激,根本想不起來自己實際上在面對的是“漫步中的隨機”,分分鐘把自己變成賭客卻不自知,一不留神就已被“貪婪”這個魔鬼的變身所迷惑。
9.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被“誘惑”了呢?先去看那價值是否足夠長期,就可以判斷了。
10.擺脫無知,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更有知一點點。
11.我們應(yīng)該感謝那些在我們犯錯之前犯錯的人們,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后果”,乃至于讓我們明白不應(yīng)該那么做。
12.巴菲特的師父,格雷厄姆有個極度精彩的類比:股票市場短期是個投票機,長期是個稱重機。
13.有把握有機會學會了,再想要,就不是“貪婪”了,因為我有本事要,這樣的東西應(yīng)該屬于我。
感想:
1.還是那句話:不要預測股市。看K線圖感覺很簡單,都是幻覺,身臨其境就發(fā)現(xiàn)不是那么回事了。關(guān)注長期價值而不是短期。這是一個很好地避免誘惑的方法。
2.每天進步一點點,抵抗住貪婪與誘惑。等到有能力把握的時候,也就是東西屬于你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