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超市買東西,看到一位六十歲左右的奶奶帶著兩個五、六歲左右的男孩和女孩也來買東西。奶奶買了幾種青菜,又給男孩女孩每人買了兩包蝦條。
正在付錢時,年齡小點的男孩還要買收銀臺旁邊的一瓶泡泡糖。由于奶奶已經給他買了兩包蝦條在手里拿著,奶奶就說:“奶奶已經給你買兩包蝦條了,奶奶帶的錢花完了。下次來再給你買泡泡糖,好不好?”可是小孫子不理會奶奶的話,還是哼哼唧唧要買。奶奶就不再理他。小孫子看奶奶不理他,突然睡到地上,撒潑打滾嚎啕大哭,奶奶還是不理他。
這時旁邊有人看不下去了,就說奶奶:你就給他買一瓶吧,又花不了幾個錢,看孩子哭的多可憐!你給他買,他不就不哭了。
還有人說:你這奶奶真夠狠心的!看你孫子哭這么厲害,怎么就不舍得再給他買瓶泡泡糖呢。你這奶奶太摳了吧!
這時奶奶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說:不是我狠心,也不是我不舍得給他買,是不能給他慣這個毛病。
今天他為了吃泡泡糖撒潑打滾,我滿足了他的要求。明天他看到什么好玩的,如果不給他買,他還會撒潑打滾,因為他已經發現只要哭鬧我就得聽他的。所以還不如現在狠狠心,開始就不給他買,任他怎么哭怎么鬧。等到他發現哭鬧、撒潑打滾不管用,他自然不會再這樣。我們幾個買菜的觀眾在旁邊感覺她說的也有道理。
奶奶說完這些話,裝作沒看到睡在地上哭鬧的孫子,拉著孫女就走,剛出超市門,地上躺的小孫子,看奶奶不理他,帶著姐姐走了,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眼淚也顧不得擦,就急忙去追奶奶了。我們都笑那個可愛的孩子。感覺奶奶的做法是對的。
其實這就是在管教孩子上堅持原則的問題。我挺佩服那位奶奶的“狠心”!因為有時我們做媽媽的就做不到這一點。看孩子一哭一鬧就心軟了,總是母愛大于原則。
有一次我帶著大寶去一家兒童購物廣場逛逛,在玩具超市里看到一位年輕的媽媽和他的孩子在選購玩具。就聽媽媽對孩子說“這次只可以買三個玩具啊”。孩子高興地邊回答“好”邊開始找玩具了。孩子首先看中了一個小猴子的布融玩具,媽媽幫他收在了購物籃里。孩子走兩步,又發現了一個大機槍玩具也想買,媽媽也給他放進了購物籃里。
孩子沒有兩步,又發現了一袋好玩的積木也要買。媽媽這次沒有沒有把積木放在籃子里,而是對孩子說:“這袋積木別買了,上次姥姥給你買的一袋積木和這袋差不多,換一個吧。”孩子就不聽媽媽的,非要買這袋。媽媽就開始哄他“寶寶,你買那個抱抱熊玩具好不好?”“不好!我就要這個!”孩子扭動著身子,撅著小嘴,手里抱著那袋積木不放。
這時媽媽就不再理會孩子,拎著購物籃裝作若無其事地朝前走。孩子一看媽媽走了,立即向地上一坐,嚎啕大哭。媽媽聽到哭聲,立刻回轉身,抱起寶寶,一邊給孩子擦眼淚,一邊不停地說“寶寶不哭,不哭,媽媽給你買,給你買。”聽到這話,孩子馬上就不哭了,把那袋積木放進了購物籃。
等到我和我家大寶走出商場時,看到那一對母子也從商場走出來,我看到媽媽手里拎了兩大袋玩具,肯定不止三個玩具。不知孩子又哭了幾次,換來了這么多玩具。
閑談中,我們經常會說“誰家孩子習慣真好!作業寫完了,把桌子收拾的干干凈凈的。”“誰家孩子放學就寫作業,根本就不要家長催督。”“誰家孩子真懂事,只管學習,從來不讓爸爸買手機。”……其實這些習慣好多孩子也不是家長說一句就能養成的。也是經過家長多次的堅持原則才達到的效果。
生活中那個孩子沒有一點壞毛病,大部分都是家長沒有狠心堅持原則造成的。如果給孩子制定什么樣的習慣,就要狠下心來堅持。一般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個人都想過無拘無束的生活,誰也不想要一些條條框框來約束自己,孩子也是如此。于是為了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會制造出各種動靜來觀察你的底線,你的軟肋。如果他發現哭鬧能實現他的愿望,那么他下次為了得到什么東西或者不想干某件事還會哭鬧。
比如有的孩子發現家長在外面愛面子,他一哭就滿足他,所以他想要什么,如果家長不給買,就大聲地哭,狠命地哭,家長為了不讓別人看笑話,就乖乖地掏錢。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習慣,不管什么事,只要家長不聽他的,就撒潑打滾,大哭大鬧。
有的孩子發現只要“絕食”,父母就答應他買滑輪車、買手機、買各種各樣的玩具。于是他如有什么想要的東西,就用“絕食”來威脅父母。
臺灣育兒專家金韻蓉曾說過“對于孩子的管教”問題,主要是家長的堅定、堅定、再堅定!在生活中我們也知道教育孩子要嚴格要求、持之以恒。但真正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擔心孩子受委屈,又是猶豫、又是舉棋不定,讓孩子養成了很多壞毛病。
護犢之情,人之使然。可是有一句話每位父母都應該記住“你不讓孩子受罪,將來這個世界會讓孩子受罪!你不管教孩子,將來這個世界會管教孩子!你不讓孩子哭,將來世界會讓孩子哭!”
如果你想讓孩子將來順心,請你從現在開始“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