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40歲的嶄新開始

南通趁早的小朋友推薦了一本書《給 40歲的嶄新開始》,在亞馬遜上的時候,發現作者是松浦彌太郎,我在蘇州誠品曾經匆匆一瞥這位作者其他的書,當時覺得有點貴,猶豫了一下,轉身就錯過了。看完這本書我意識到自己當時犯了一個錯,年過四十,要擁有優質的生活,必須把我一個原則:把錢花在感動上,這也是成熟大人的生活風格。

看完這本書以后,我把一些點記錄下來。雖然我已經早過了 40歲,但既然作者可以在四十歲的時候,停下來,為全新的自己慶生,那么,我想只要我愿意做,任何時候都不晚,更何況,我的朋友們有很多還沒有滿 40歲,或許這些對你們也有啟示。

1、四十歲正是重新審視人生之旅的地圖、慎重思考的時刻,接下來該往哪里走呢?暫時停下來,深思熟慮,定出新的起點并邁出步伐,這就是四十歲。

2、為全新的自己慶生吧。首先,請對自己說聲生日快樂。”

3目標則是用于閃耀的七十歲。而這個覺醒,讓我再次嘗到了‘閃閃發亮的一年級新生’的雀躍心情。

4、步入四十歲后,最好封印起來的三句話:第一句話,我不做這種事,(不要把自己嵌入固定的框架),第二句,抱歉,我不知道(當場斬斷了學習的機會),第三句話,人生就是這么回事啊,我現在這樣很滿足了。

(關于第二句話,我還有自己的感受。初入職場,我發現很多年紀大一點的同事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也不知道”,這是很傷人的一句話,我一般對喜歡說這句話的人不會投入熱情,因為這句話有時候無關學習,而是關乎個人善良和單位文化。所以當你遇到小年輕向你請教,你可以用合適的方式去點撥指導他,但千萬不要說我不知道。)

5、永遠以初學者的心態對待每一天。

6、制作二十歲到四十歲的年表,客觀地認識自己。首先在紙上劃下一道線,線上劃出 20個間隔,代表二十年,接著把每一年發生的時間填入相應位置,想到什么就記下,然后你會發現,你遺忘了很多事情,也會自然而然站到客觀立場審視自己。然后年表會越來愈亂。這樣你不妨拿起另一張紙重新謄寫,再次梳清過往。做出個人年表,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安全感。你會發現年表上還會有空白,那那或許是你上鎖的抽屜,你需要徹底將抽屜整理干凈,并填上年表。

雖然個人年表不是歷史年表,但也要誠實,也沒必要對自己才能感覺的個性缺陷感到失望甚至自責。你將驚訝發現,你的過往,夾雜了許多寶物。

然后你花一點時間,獨自思考一下,你會重拾感恩心情。

表達感謝后,讓過往“歸零

7、四十歲,該整理身邊所擁有的東西了。無論是好的不好的東西,全部寫下來列成清單。區分“要的東西”與“不要的東西”,先做分類,不要的東西,不見得現在就處理掉。一旦分類,你會發現,包括一些咋看很重要的人際關系,都屬于不要的東西。清單列好后,請檢視“要的東西”與“不要的東西”的比例。如果有可立即扔掉的東西,要毫不遲疑處理掉。“減輕行囊再上路”。

在所有物清單中,還包括“能力”。先從“做得到的事”著手,拿出自信,寫進清單,第二,列出還做不到的事清單,然后再努力。

在所有物清單里,找出覺得很想感謝的人、事、物,寫在本子上;也請列出內心感覺有所歉疚的部分。養成記錄“謝謝”和“對不起”,就成了最好的心靈體操。

通過這個檢視,誠實面對四十歲的內心。

從所有物中,找出“最重要的事物”。

8、找到自己的愛用品。年過四十,不要再把錢花在無謂的購物上,盡量減少身邊的物品,秘訣就在于找出自己的愛用品。

而你自己就是自己擁有的擁有的與生俱來的的寶物,必須用心對待,儀容儀表,健康管理、照顧好牙齒。

9、期待七十歲的自己,不是變老,而是變陳年。

10、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的“高度”。往高度發展的努力就到四十歲為止吧,朝七十歲前進的后半輩子,重點不妨放在氣度的培養上。培養氣度,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有“質感和智慧”,以坦率的態度面對所有事物,看到實物的優點,然后以此為契機,去學習,去提高。

認清自己的高度,然后努力培養高度,這時好能有一套“格式(生活風格)”,問自己三個問題:如何才能學到優質的的事物?要精進已學得的優質事物,自己必須做什么?要保持身心健康,自己必須做什么?仔細思考,將答案納入自己的習慣中,形成自己有規律的時間表。

結識耀眼的七十歲”的典范;大方地為他人付出。

觀察父母,深入了解老年生活會遇到的狀況,從而知道自己該為自己老年生活到來前做哪些準備。

11、四十歲是“付出”人生的起點。

先默默地從不為人知的體貼行為開始做起,然后再練習難度高一點點的付出,比如借著自己的工作把所能付出的事物傳遞出去,做讓很多人感到開心的事。作者提到,在一流的餐廳“學習付出”(帶后輩去一流餐廳吃飯),向孩子傳達心目中的“理想的家庭”,誠實繳稅,努力維持與社會的聯系,Think global、Act local(本著全球觀點思考事物,執行當下辦得到的事)

12、制作“未來三十年“的年表,把四十到四十九歲的十年當成播種時期,列出挑戰清單;把五十到五十九歲當成灌溉成長期,填上如何培育種子;六十到六十九收成年,描繪你理想中的收成。

13、為了接下來的三十年能夠持續做想做的事情,必須讓自己做個有用的工具,“不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做人們有需求,需要我幫忙的事情”。

14、年過四十,作者開始學習三門外語,英語、法語、中文,一方面能夠通過學習新的文化持續活化、成長,另一方面為了向世界傳達日本文化;轉向多閱讀歷史書,從歷史書中學到非常多東西,也能和外國朋友有更多的話題。

15、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學習有效收集信息,,收集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第一是親身經驗取得的信息,第二是直接問人,第三是張開天線用心感受。

?16、四十以后,體力與能力都不如從前,需要放慢腳步,精挑細選值得做的事情,找一種在玩樂之余有能帶給自己成長、對自己有益的娛樂,但絕對不能碰賭博,

17、用感動用金錢流動,例如吃貴的對身體有益的事物。把錢花在感動上,就算貴,也不是是奢侈。不要碰“免費的東西”。

18、要備好養老金,支出是能夠自己可掌控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為養老做好資金儲備。

19、許多原本堅強的人,上了年紀之后卻容易自暴自棄成為一個弱者,放棄人生的比賽。絕對不要成為“弱者”。

20、以備忘錄的形式把自己希望留下什么、想告訴身邊人什么,交代下來。

大概如此。

作者以親身經歷和體驗,告訴我們,40歲以后的人生怎樣更精彩。

作者40歲以前的人生很豐富,因此,他對今后三十年的人生是定位在“回報社會,盡可能付出”這樣的高度的,在我眼里,是一個社會精英應該有的樣子。全文充滿謙遜、感恩的的基調,沒有說教的口吻,仿佛就在咖啡館的下午,娓娓道來。和我在日本旅行時遇到的一部分日本男人氣質很吻合。

但以我膚淺的閱歷,縱觀周圍的人,好像有這樣情懷的人并不多,40歲的人生大多還在打拼,為著子女的幸福未來,像頭老牛在苦干。

我想這個和社會制度、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關系吧。

而我的前半段人生過得平平淡淡,波瀾不驚,沒有精彩的社會成就,也沒有什么社會資源,好像無以回饋社會,轟轟烈烈幫助他人。

但這本書一樣可以帶來啟示,只要愿意,只要付出行動。40歲,不會是拋物線的頂點。明天肯定會比今天更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