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四十歲是“付出”人生的起點。
先默默地從不為人知的體貼行為開始做起,然后再練習難度高一點點的付出,比如借著自己的工作把所能付出的事物傳遞出去,做讓很多人感到開心的事。作者提到,在一流的餐廳“學習付出”(帶后輩去一流餐廳吃飯),向孩子傳達心目中的“理想的家庭”,誠實繳稅,努力維持與社會的聯系,Think global、Act local(本著全球觀點思考事物,執行當下辦得到的事)
12、制作“未來三十年“的年表,把四十到四十九歲的十年當成播種時期,列出挑戰清單;把五十到五十九歲當成灌溉成長期,填上如何培育種子;六十到六十九收成年,描繪你理想中的收成。
13、為了接下來的三十年能夠持續做想做的事情,必須讓自己做個有用的工具,“不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做人們有需求,需要我幫忙的事情”。
14、年過四十,作者開始學習三門外語,英語、法語、中文,一方面能夠通過學習新的文化持續活化、成長,另一方面為了向世界傳達日本文化;轉向多閱讀歷史書,從歷史書中學到非常多東西,也能和外國朋友有更多的話題。
15、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學習有效收集信息,,收集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第一是親身經驗取得的信息,第二是直接問人,第三是張開天線用心感受。
?16、四十以后,體力與能力都不如從前,需要放慢腳步,精挑細選值得做的事情,找一種在玩樂之余有能帶給自己成長、對自己有益的娛樂,但絕對不能碰賭博,
17、用感動用金錢流動,例如吃貴的對身體有益的事物。把錢花在感動上,就算貴,也不是是奢侈。不要碰“免費的東西”。
18、要備好養老金,支出是能夠自己可掌控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為養老做好資金儲備。
19、許多原本堅強的人,上了年紀之后卻容易自暴自棄成為一個弱者,放棄人生的比賽。絕對不要成為“弱者”。
20、以備忘錄的形式把自己希望留下什么、想告訴身邊人什么,交代下來。
大概如此。
作者以親身經歷和體驗,告訴我們,40歲以后的人生怎樣更精彩。
作者40歲以前的人生很豐富,因此,他對今后三十年的人生是定位在“回報社會,盡可能付出”這樣的高度的,在我眼里,是一個社會精英應該有的樣子。全文充滿謙遜、感恩的的基調,沒有說教的口吻,仿佛就在咖啡館的下午,娓娓道來。和我在日本旅行時遇到的一部分日本男人氣質很吻合。
但以我膚淺的閱歷,縱觀周圍的人,好像有這樣情懷的人并不多,40歲的人生大多還在打拼,為著子女的幸福未來,像頭老牛在苦干。
我想這個和社會制度、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關系吧。
而我的前半段人生過得平平淡淡,波瀾不驚,沒有精彩的社會成就,也沒有什么社會資源,好像無以回饋社會,轟轟烈烈幫助他人。
但這本書一樣可以帶來啟示,只要愿意,只要付出行動。40歲,不會是拋物線的頂點。明天肯定會比今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