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7年1月7號,92年出生的人,過了2016,沒想到一轉眼,25歲就大駕光臨了。
25歲的我,比24歲多了太多焦慮與緊張感。望向茫茫職場,看到同齡人中有大牛在做著自己想都未曾想過的事,再回到身邊環(huán)境,看著自己,25歲的我,在心里狠狠對自己發(fā)出鄙視,從前的5年,你對不起自己,你欠下太多。
有句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正如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我害怕與公司領導級人物坐在一起開會,或是偶爾聊天,因為肚子里沒料,個人眼界太窄,即便是同一個議題,我有時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每次和他們在一起談話,我的每一分每一秒大腦都在高速運作,企圖去消化那些我新見識的干貨,去搜索那些我不懂的答案。
也偏偏正是這樣,我珍惜每一次與這些大佬們談話的機會,我認真聽他們的內容,在大腦中分辨著新事物,分辨著哪些是我可以談話結束后立刻去探究的東西。我也很慶幸,自己有一個很厲害在新知路上不斷探索的老板。也是在和老板去廣州出差,有幸見到更大牛的人物的這次歷練,讓我跟老板學到一個新習慣——跟大佬們對話時手機悄悄開著錄音,回去后把有用的東西再進行二次消化學習。
現(xiàn)在我也習慣聽一些手機應用的音頻,才恍然意識到這些大佬們說話字字如金,在手機應用里,那些大佬演講和評論的音頻無論從市場價值和內容價值來看,都是極有分量的,比如羅胖的2016跨年演講《時間的禮物》,吸引了商界像萬科騰訊這些企業(yè)的高管們注目,它的價值可見一斑。還算幸運,我跟上了這趟末班車,通過聽我認為牛的那些大佬們的說話,去給自己打開了一道學習的新出口。此刻,真的可以對自己說一句“亡羊補牢,十年不晚”。
回歸到現(xiàn)在的辦公室狀態(tài),我一直知道這不是我心里認定的職場。當從一個優(yōu)秀的運作模式到一個不成系統(tǒng)魚龍混雜的運作模式中,如果深陷其中,則如同深陷泥沼。我時常提醒自己,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于是,上班時保持著自覺自醒,最基本的就是好好完成自己的工作,對得起所拿的這份工資,看到看不慣的事,就當成反面教材,用來檢舉自己,提醒自己注意經常“洗澡治病,保持干凈”。工作上的事,除了我唯一的師傅的指引,其余的,靠不了別人,只能靠自己去闖了。下班后的光陰,才是我能夠盡早彌補不足,取得進步的另一個時間與空間。
我時常問自己一個問題:當你有一天終于要離開這座落后的城市,去到一個大城市時,你有沒有能力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有沒有能力讓自己過得比現(xiàn)在更好?
答案是否定的,從低處說,我還有一些技能需要提升,從高處看,我對世界了解太少,思維認知還未打開,從現(xiàn)實看,我從一個小城市里的環(huán)境出去,而且公司經營業(yè)務還那么地與商業(yè)相距甚遠。于是,我變得很焦慮,一方面,我不足的太多了,需要提升的太多了;另一方面,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讓我無法從中獲取資源去開放維度,去拿到現(xiàn)成的東西學習,因此只能在線上、網絡搜索一線的資源,尋找符合我需求的東西,先甄別,后學習,甚至權當一次試錯。這條路就像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我,就是那匹過河的馬。
所以,站在25歲的人生路口,我偶爾想對過去的自己說,如果當初你沒有那么懶,我今天或許就懂得多一些,如果當初你早點了解自己,我就不會再來彌補本該屬于你的那些自我認知的遺留作業(yè)。然而,我當然也知道這些都是沒用的,舊時光即便能回來一次,或許過去的我依舊是過去那樣。
于是,站在25歲的人生路口,我會對過去的自己說:所有當初由你的懶惰和錯誤生的繭,現(xiàn)在在一步又一步磨著我前進的雙腳,但是,這些繭卻是我成長路上的陪伴,我要用每一步前進的力量去把這些繭磨平,把它們融合進我的身體里,讓它們在我的血液里為我的前進灌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