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初秋的驚喜,盛夏的逃離
今秋雨意纏綿,閑時與閨密一起喝咖啡,聽她說起家中“母上大人”想吃正宗的熱干面,于是她帶著老媽連夜奔赴武漢。吃過蔡林記的熱干面,老媽卻評價:還不如自家樓下小店做得好吃。閨密感嘆:老媽受改良版熱干面的毒害太深。之前還聽說某人的父親突然想吃鴨脖,于是下班坐高鐵奔赴武漢打包一份周黑鴨帶回了家……也許在吃貨的眼中,武漢就是一條離家稍遠一點的小吃街吧。
我腦海中關于武漢的記憶,都是一些零星的、瑣碎的片段。
第一次去,是兩年前,清秋,微涼的天氣。那天,從戶部巷出來,回味著桂花米酒的甜。在武昌的街頭悠閑地走一走,走到胭脂路的盡頭,突然就闖入了一片文藝的棲息地——曇華林。石板路,手繪墻,花木掩映著清新的店鋪和姑娘……就這樣,和美好不期而遇,一路驚喜。
去年,表弟到武漢上大學,我曾答應他,如果再到武漢就去他學校看他。
那晚從中山路吃完逛完回來,洗了澡,換了睡衣,癱在床上刷朋友圈。表弟發來信息:“姐,你來武漢了嗎?”我說,我在廈門,他沒有感到失望,接著問我去廈大了沒。我說去過了,并給他看我在芙蓉隧道的花式自拍。閑聊了一會兒,他說起白天去省博物院看了編鐘表演,感覺特別好,還特意錄了視頻發給我看,再三和我說:“你如果來武漢,一定要去現場看,你肯定會喜歡的……”
我看著視頻里身著曲裾的青年男女,演奏著華夏古樂,心中思忖這小伙兒幾時轉了性情?表弟又發來一張他穿漢服的照片,說最近迷上了傳統文化,還在學吹笛。然后,錄了他吹的曲子給我聽。“姐,回頭我們一起穿著漢服來一場‘琴笛合奏’吧。”我嘴上答應著,內心卻慚愧不已,我的古琴技藝還停留在入門曲目《秋風詞》,而表弟已經可以吹奏整首的《梅花三弄》,我不禁在大腦中重新修改關于他的定義。
從前的表弟,理科男一枚,對世俗的一切漠不關心,覺得風花雪月太過矯情,認為聰明的大腦才最性感。如今,我看著他的照片,換了發型,人也清秀了許多,身穿漢服,手持竹笛的他,竟有些儒雅的風韻了。我連連感嘆:短短數月間,理科男搖身一變,成了文藝青年!從此,武漢這座城市,在我心中成了一個神奇的地方。
今夏,第二次去武漢,趕上桑拿天,在路邊站著不動也能大汗淋漓。一路蹭空調,吃冰淇淋對抗高溫。對夏天的武漢只有一個字的評價:熱!
早上去古德寺,微熱;逛武大時臨近中午,酷熱;午飯在光谷吃了一份烏冬面,汗流浹背,連連后悔;午后,連花木繁盛的曇華林也變得人跡罕至,陽光穿過枝葉,灑下斑斑光點,街邊小店半掩著房門,各自慵懶著,寂寞著。表弟暑假不在學校,所以沒能一見。原本要去省博看編鐘表演的念頭,也被大太陽給嚇了回去,只期待著快點逃離。
關于武漢的遺憾還不止這些,武大的櫻花我也未曾看過,當然,一座城市的風情也遠不止如此,只好等某年某月某日,能有一個契機,一些人,同那些零零碎碎的回憶一起,串聯成一段完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