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決定寫作的契機是7月14日加入“007不寫就出局”社群,而且下定決心要從一而終,將寫作當作一根縫補自己生命的線,為生活工作學習提綱挈領,打下烙印。而不是一時興起。就這樣,決定了就不回頭了!
想想這件事雖然意義深遠,但起初也是平平淡淡的一個決定,所以也就不那般鄭重其事沐浴更衣了,一個人抱著電腦躲在日漸冷清的圖書館,守著窗外漸漸模糊的夕陽影子,就這樣開始吧!
其實自己很早之間就已經開始斷斷續續地寫作,但一方面不持續,另一方面不成體系(順便提及,自己一直以來都有寫微日記的習慣,將每時每刻的體驗及重要事情以三言兩語記錄,作為生活的點點滴滴保留),以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此,以后將系統性地開始寫作,即任何寫作都會有一個中心,即“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所有的寫作都將主要圍繞這根線展開。有了目標,一切都明了,心里也就更加輕松了。而遇到007的戰友,互相之間的激勵,可親可敬,則是將心中深埋的種子點醒了,真的,這段時間能真切感覺到那種破土而出的沖動。
所以,這篇文章作為自己寫作的起點,就寫寫自己為什么要寫作,及具體要寫什么吧。
相信幾乎所有的007戰友都已在得到浸染已久,這個平臺的價值就不用我在此贅述了,但還是想說,羅胖及各位老師功績居偉,至少對自己是這樣的,所以內心的感激實在是想借助文字以傾吐。而自己寫作的素材,其實是建立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基礎上,即吳軍老師反復提到的積累式成長的智慧及萬維鋼老師介紹的印象筆記。前者的積累效應,指的是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復用前一次的努力,而不是每一次都從來開始。吳軍老師以希臘科學體系和東方工匠式的知識體系差別說明了這個道理。前者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任何發明都是可疊加的,你給幾何學貢獻一個新的定理,幾何學就擴大一圈。而后者不成體系,是零碎的知識點(甚至只是經驗點),每一個新的改進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后來就失傳了,以后的人又要從頭開始。這種智慧極大地節省了我們學習知識的時間成本。其次是萬維鋼老師在專欄中介紹的“武器”—印象筆記,印象筆記作為一個文檔類工具,支持文檔的云端保存、共享筆記、網址鏈接等,極大地提高了自己平時素材整理的效率。基于以上兩點,自己在平時讀書,思考,都會將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點,別人的精彩回復,各個領域獨特的視角等截圖、文章網址等總結歸納于印象筆記中。但漸漸的,東西就多起來了,時至今日自己的印象筆記中已經有了60多個知識整理文檔,內容包括讀書筆記,實踐方法踐行,思維方式打磨,錯誤清單(借鑒查理.芒格錯誤清單庫),成長節點復盤等等,而且還在不斷增加。所以問題來了,這些紛繁復雜的東西,總不能聽之任之而不加以整理歸納。而寫作,則能很好地將以上內容進行歸納,體系化,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方式、行事準則,以便更好地踐行。
所以,往后的寫作將以以上材料為基礎,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復盤過往重要經歷及決策
今天回過頭再去看過去25年的經歷,很多事情都已經淡忘了,甚至當初對自己生命產生重要轉變的事情都逐漸記不清了。想想怎么也不該這樣踏雪無痕般混混沌沌地過活吧,很多經歷還是應該記錄下來,就是年老時回憶甚至寫自傳時也能有點可用的素材和細節!
此處之外,想想自己過往所面對的重要選擇,其間的遲疑、糾葛、搖擺,內在自我與外界現實的沖突與妥協,以及事件過程中的各種細節處理等無一不淋漓盡致地展現著最深處的自我。因此,對生命中每一個重大選擇、決策的記錄與復盤是認識自己的重要途徑,也是逐漸改變自己底色的基礎,也為以后的選擇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想想去年這個時候自己對是否留校碩博連讀可是有近兩個月的猶豫糾葛啊…
2016.9.25
七年就是一輩子,這一輩子就立志于科研;下一輩子猶未可知!
2016.9.25晚 輾轉反側
今天又陷入是否讀研的深深糾結中……如果讀博本身對我而言整個方向出現極大偏差,那么即使再努力也收獲甚微……
甚至,內心都已經做出決斷了……只是,只是……
2016.9.26
問過平師兄,劉師兄,且對各方面簡要評估后,又覺得讀博是適合自己的……
2016.9.26
七年就是一輩子,即使這七年我終于因為種種原因選擇留下讀博,下一個七年仍未可知,仍未可知……
內心的小爬蟲又不安分了,小宇宙又開始膨脹了……(臨睡前)
2016.9.27
下午讀文獻,為科研而感嘆,自信心又一次爆棚,想著自己為什么不可以去名校讀博呢!
9.29北校區
其實想想,以后自己開創本校航天科研方面的前景,也是不錯的!
又一次為選擇而動搖,而你也已經知道,如果選擇留下,日后必定后悔!
2016.10.11
有了穩定,卻失去了可能;
必是要有大決斷;
2016.10.14
終于,選擇了后者;
若干年后,是否會因為自己的第一次決斷而傲嬌…
2016.10.15
雖然已經決定,但瑟瑟的風,使自己充分感受到了秋季的寒意,及對未來的方向亦產生了迷茫;
2016.10.16晚
校園有樂聲,答復師兄后,圖書館前音樂聲,絲絲綿綿,胡音陣陣;已秋夜,微冷,獨自于圖書館前夜影憧憧中…
不得這份美與寧靜!
當自己記錄下這個過程中每時每刻的心理變化時,對自己的認識不但變得清晰多了,同時生命也充滿了溫情。
還有自己最近才從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引申出的一點思考,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想想當我們在探尋自己的生長歷程,將過往的每一個人生節點的選擇逐漸拼出一個完整的生命圖景的時候,是不是就像拼圖一樣,豁然出現在于眼前的,會不會有種生命的脈絡,隱隱約約卻又清晰可見;會不會忽然發現某種指引自己的力量,感受到使命的召喚呢!
所以,這種通過不斷對生命的回顧,是需要我們所有人都該去認識自己的,想要什么,能得到什么;甚至,生命的那一瞬間,覺醒開悟!
2,思維方式、方法論的總結提煉
思維方式,是人與人之間差別的真正鴻溝,就像羅胖一直所強調的,未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是財富差別,不是地位差別等,而是認知差別。在當今中國大國崛起的時代機遇面前,不管我們每個人出生多低微,好的思維方式再加上后天的正確努力,個人機會將不斷涌現。雖然自己很早就意識到思維方式的重要性,也在不斷為此努力。但遇到吳軍老師,他的諄諄教誨確實令自己心存感激。《硅谷來信》中吳軍老師通過個人經歷及所見所聞等不斷為每個學員灌輸思維方式的重要性。他所提到的人生的立意要高,要抬頭尋找西瓜,而不是埋頭于芝麻;少做事的智慧,累計式努力等等無一不使自己獲益匪淺,以往的做事方式也發生了質的結構優化。同時,如何積極主動、如何有效管理上級、如何在整個團隊中具備全局眼光等、如何站在老板的角度思維問題、做事,如何尋找合適的伴侶,如何帶動家人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等等,都需要自己日后認真踐行。所有的這些,都需要通過寫作方式總結輸出,再后天踐行。
?如果說思維方式是“道”的層面踐行指導,那做事的方法論就屬于“術”的層面的踐行方法了。相信大家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都有專屬于自己的高效做事方法,好比軟件中的快捷鍵一般,在別人眼花繚亂之際行云流水般的就完事了。此處先舉《細節》一書中的一個案例—“如何有效說服別人”來說明方法論事半功倍的效果。書中提到,在說服別人時應引導對象關注鮮明生動的細節及清晰具體的干預手段。如管理者在申請預算時,不能只擺出干巴巴的數字,而應該擺出團隊成員的照片,讓這些人的形象變得鮮活起來:“這是瑪麗,我們的首席分析師;這是吉姆和林西,他們的團隊需要在幾年升級系統。在我剛呈交的預算報告中,這比費用占了預算增長的百分之X。”這種細微的行為改變,往往獲得極大的收益增長。其他案例如如何利用強大的環境按時對別人施加影響,談判、交涉時主場優勢的利用等等不一而足。這就是方法論,或者“套路”的力量,即基于人的心理、行為習慣而總結出的一套“利器”。如果再深入拓展,這些套路不就是各行各業的商業機密帖嗎,《五分鐘商學院》中提到的消費者心理賬戶、價格錨點等套路都是基于消費心理學的套路方法。
除此之外,生活學習中養成適合于自己、收益最大化的習慣,如早睡早起,堅持寫作輸出,與人交流的模式,如何建立個人影響力等等,都是需要自己不斷總結,并提煉出適用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論體系,從而踐行。
概括來說,上文中所提到的思維方式或做事的方法論,好比設計中的“程式”,國畫中的“筆法”,圍棋中的“定式”,想想如果將這些意識理念都刻在自己腦子中,作為思考問題與做事的出發點,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隨意揮灑,那是要有多厲害。
3,專業知識的寫作,倒逼輸入
專業領域的一技之長,是安身立命之本。在不斷學習過程中,要善于總結交流,以輸出倒閉輸入,因為畢竟只有在領域內深耕細作才有膽氣寫文章啊。就像當年吳軍老師在Google時寫的谷歌黑板報一樣,后來整理成《數學之美》一書,既幫助別人,建立個人影響力,又獲得財富。(發現吳軍老師的很多做事方式都具有這個特點,一件事往往會衍生出很多事,正如前文所述累積式努力)
4,讀書筆記
每一本書讀完,都要針對一到兩點做深入思考,并寫作。最近讀《紅樓夢》,雖然體會不深,但還是對小說中個人心性及其最后命運有一些思考,所以等讀完就以這一點為主旨談談自己的認識。
5,其他
如游記,隨筆等。
總結起來,以后的寫作之路主要以以上五點為出發點,逐漸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方法論體系,以及過往人生的復盤。如此算下來,這七年真的會是一步一腳印,一磚一瓦建樓閣啊!
愿互相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