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聽了一個講座,講座的導師說她為了更好地控制時間做時間管理,所以朋友圈是長期關閉的,只有在想了解某個人的時候,直接點進去這個人的朋友圈去看一下他的動態即可。
于是在一段關系結束需要調整自己狀態的時候,我為了逼迫自己總是把時間消耗在無意義的刷朋友圈行為上,便第一時間關閉了朋友圈。
沒想到這一關閉,卻關閉出一堆事情來。
先是好幾個相熟的朋友紛紛發來截圖,一臉八卦地問:“你是不是受什么刺激啦?”“你朋友圈那么有意思很好看干嘛清空朋友圈把朋友圈的內容全刪掉啊?!”“說!最近是不是失戀了還是怎么啦?”
我一臉茫然地點進去自己的朋友圈:明明全部都有啊!還有人在給我點贊評論呢!
可是別人點進去就變成了“該朋友暫未開啟朋友圈”。整個朋友圈一片空白。
Part ?01 ? ?和當年的QQ空間設置一樣,但是又比QQ空間人性化了很多。
很多人大概對于這個畫面有著別樣的記憶:你失戀了心情抑郁了全世界都不了解你了受傷了情緒失控了,可是你又很習慣于在社交平臺展示你所有的情緒波動,仿佛這是一個發泄口,將它發出去只要有關心你的人看見你的動態進了你的QQ空間,你就仿佛瞬間平復了全部的心情。然后有一天,你厭倦了這樣的情緒播放,于是你設置了空間的關閉功能,設置成了:僅對個人開放。
那一瞬間,你仿佛感受到了一種奇怪的自由。
朋友圈現在的設置也已經悄然改變了,它不再像以前一樣:你如果不想再刷朋友圈,關閉掉這個功能即可,別人依舊可以刷到你的消息依舊可以進你的朋友圈里查看你的過往動態了解你片面的人生。
現在“關閉朋友圈”這個功能已經變成了——我關閉掉我的朋友圈:
一、我終于不再受紛紛亂亂的朋友圈消息的轟炸和困擾,不用在看到那個小紅點就忍不住想進去刷一刷,然后時間唰地過去了。它可以讓我有更多的自由和冷靜的情緒去掌控更多的時間;
二、它并不影響我繼續發朋友圈,刷新自己的動態,朋友依舊可以看到我的狀態更新。只是我終于可以不再受困于點贊數和評論數的多少,不用時時刻刻點開微信看有多少的數字,而是可以在整塊時間忙碌完之后,點進自己的朋友圈,看看朋友們的點贊和評論;
三、最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性的設置:任何人想要點進去你的朋友圈,看到的都將是“該朋友暫未開啟朋友圈”。
Part ?02 ?仿佛瞬間關閉了所有熟悉的人去了解你世界的通道。
但是也關閉了所有陌生的人想去圍觀你朋友圈的通道。
關于朋友圈的話題經久不衰,從一開始它的出現是一種曬日常的快感和記錄日常的平臺,隨著微信的火爆和社交平臺的轉移,如今它已經是一種社交關系的映照。
發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和親戚?親情的設置。
要不要頻繁地發公司的廣告以及私人狀態要不要屏蔽同事?工作的設置。
我發了只針對他一個人的朋友圈,設置為分組僅對他可見,他會不會來點贊和評論呢?曖昧關系或者男女關系的設置。
……
等等諸如此類。
它像是一個思維的戰場,拉鋸式地占據了你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它又像是一個人脈和人際關系交互的交叉點,讓你去映照出自己整個社交網絡的弱關系網。
很多社交圈都儼然已經把一個人的朋友圈當成一個人的品牌形象來經營,同時,也把一個人的朋友圈當成是了解對方最直觀的平臺。
從前我們了解一個人,也許看他的原生家庭,看他周邊的朋友……而今看一個人,我們看他的朋友圈。看他長期的狀態,看他的轉發和對一些事件的評論,從而去評判出自己最直觀的感受以及他在社交平臺所展現的個人意義。
這種狀態持續了很久,一直到現在,網絡數據報道微信用戶已達7.68億,幾乎人人都有微信,人人都有朋友圈,它的矛盾終于在集中爆發。
Part ?03 ?朋友圈已經是一種社交關系的映照。
它讓人們感覺到困惑:朋友圈曬出來的個人是真實的嗎?我的思維體系真得能在朋友圈展現得淋漓盡致嗎?你看到的我的朋友圈就能了解到真實的我嗎?同時,點贊和評論的人集中在一個圈子里,也令人感到不安和不適,反而還不如微博這種開放式的環境更讓人心生安全?
于是很多人就產生了逃離朋友圈的想法和行動。
很多人在封閉的朋友圈里盡心盡力地維持著自己各種美好正能量向上的形象,反而到了微博里更能清晰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將自己或逗逼或憤青或不安分的一面展現出來,隨意丟給瀏覽的陌生人,而不怕被評頭論足。
人所恐懼的,其實還是熟悉關系圈子里的冷漠和背后的相輕。你以為你在展示你的生活,傳遞到別人眼里變成裝逼或偽曬。
人當然可以不在意別人的想法,過屬于自己的生活,但你逃離得開你所有的社交關系嗎?
并不。小清新的世界到底是理想的。
《巨嬰國》中武志紅老師也說:只想活在一個單純簡單的世界中,這未必是好事。
人到底還是要漸漸沉入生活,落地到平淡緩和或沖突廝殺的關系戰場上,去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彼此之間的弱關系。
所以,我才非常喜歡騰訊微信設置的新功能,在需要靜一靜,需要清理自我的情緒時,隨手關閉掉朋友圈——“該朋友還未開啟朋友圈”,不被人窺視又能自我生活,是給了我一片寧靜的天空。
那么你呢?喜歡這個設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