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本書是作者張怡微在臺灣攻讀中文系博士班時寫下的散文集。書中的故事大多源于作者的真實生活改編而成,似真非假。
她在書中寫到和前室友在兩年后重逢,潔西踩著高跟鞋,著一身套裝“噠噠噠”跑來。一起吃西餐時,她看著潔西眼里的閃爍,猜測著潔西不知是在逃避什么還是在克服什么。
那時,她發現一切都隨時間不斷變化,究竟當中發生了些什么,一言難盡。
總之就是過去朋友間的那種親近如今帶著些許疏遠。
加西亞·馬爾克斯生前曾寫過:“這時候我才明白,死亡的意思就是永遠不能再跟朋友們為伍。”張怡微在其后批注:然而,活著的時候,也曾久久沒話說。
我也曾因為升學,不再跟朋友們共伍,當時總認為以后多出來聚聚便不會疏離,網絡那么發達聯系起來也很方便的。
只是失去朝夕相處的機會,少了在同一個學校的共同話題,總是借口學習任務重沒時間的借口推脫聯系。距離遠了,人也就這樣疏遠了。
上個月,我約了一位好友出來聚聚,不是兩兩相視久久沒有話說,就是我聽著她絮絮地說她學校里發生的趣事,然后我適當地笑笑。
從前夜里躺在床上訴說各自的心事的洶涌情緒,如今卻像久置的檸檬水,平淡無味。
張怡微與潔西,我與那位好友,我們之間是不曾有過真摯的感情嗎?不,我們曾經那么熱烈地嬉鬧說笑。只是我們都有了各自的生活軌跡,會相交于一點,也會越走越遠。
執著于以前熱烈的,形影不離的友誼存活方式,對我們愈行愈不相同的生活方向而言,或許不太成熟。
好朋友不是說一定形影不離才是好朋友,我們可以有各自的生活,聚在一起時,能聊音樂聊心事,也可以靜坐互默,相視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