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本書
沈復(清) 著/ 張佳瑋 譯/ 天津人民出版社
原著共六篇,今僅存四篇。
《閨房記樂》 郎情妾意 相愛甚篤
《閑情記趣》 養(yǎng)花尋石 怡然自得
《坎坷記愁》 生老病死 天人兩隔
《浪游記快》?芒鞋竹杖 觀風問俗
《中山記歷》(遺失)
《養(yǎng)生記道》(遺失)
關于人物
作者將《閨房記樂》放在首篇,足以可見其對“蕓”的愛慕之深。文種不乏對“蕓”的蕙質蘭心的描寫,作為一名女性,就連我也覺得“蕓”著實是一個可愛的女子。
“蕓”是個聰慧的女子,聽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誦,翻著《琵琶行》一個字一個字地對照便識了字,吟詩作對也屬無師自通,還能與丈夫談論文章。
“蕓”是個敏感的女子,因藏粥事件窘迫至極、因滄浪亭畔的奇聲異響驚得寒熱發(fā)作、因戲曲《慘別》頓生斷腸情緒、因憨園另嫁而悲痛不已。
“蕓”是個古靈精怪的女子,“茉莉小人”、“腐乳鹵瓜”、“餛飩擔子”,均凸顯了“蕓”的不落窠臼。
“蕓”更是個活得通透的女子,從不反對丈夫外出工作,獨自咽下來自公婆的誤解,主動為丈夫物色侍妾。
關于異議
沈復與“蕓”的愛情,被譯者張佳瑋視作本文的核心精華,也被寵妻狂魔汪涵老師極力推崇,但我并不羨慕,甚至讀到某些片段還有些氣憤。
古代女性總是免不了淪落為“大房”,耳聞丈夫尋花問柳也就罷了,還要身體力行主動為丈夫納妾。從這一點來說,“蕓”也是一個可悲的女性,自己在故鄉(xiāng)照顧二老,丈夫在外游歷卻免不了隔三差五召妓;自己主動為丈夫物色妾侍,既要與憨園培養(yǎng)姐妹情誼,還要為憨園與丈夫的相會創(chuàng)造時機。
婆媳關系也著實讓人頭疼,“蕓”多次被婆婆誤解,失了歡心,最嚴重的一次同丈夫一起被公公趕出家門。丈夫或許想過為“蕓”解釋,但終究被“蕓”一句話勸退。“蕓”是寧愿被誤解也不愿意亂嚼舌根,數(shù)落公婆的不是,但如此看來沈復處理婆媳關系的能力完全不及格。
兩人生了一兒一女,湊齊了一個“好”字,但二人著實不是稱職的父母。丈夫常年在外,本就疏于對兒女的陪伴。后又因二人窮困潦倒,被父親趕出家門,不得不投靠“蕓”的故友,卻不帶兒女同行。將女兒許配給了一毫不出眾之輩,將兒子托付給了他人。
關于其他
以上所述內容大多出于《閨房記樂》和《坎坷記愁》,由于我無心養(yǎng)花種草、游山玩水,因此讀另兩篇并無輕快之感,思考甚少,故不作具體陳述。
對沈復其人沒什么喜愛之情,但其文筆甚得我心。清新自然,毫不做作,真情實景反正更易讓人產生共鳴。
說了著者,就不能不提譯者。這本書的前半部分是譯文,后半部分是全文,以供比對。張佳瑋的翻譯恰到好處,韻味十足,無呆板之感,也無憑空增減。如若得空,先自行翻譯原文,再閱讀譯文,更能體會到張佳瑋翻譯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