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由楊紫、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師》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這部劇改編自畢淑敏的同名小說,但是在劇情和人物背景方面都做了極大的調整。
比如小說中賀頓已經結婚,錢開逸是他的情夫,現在改成兩人都是單身要談一場戀愛;賀頓長相很平凡,甚至有些丑,最大的長處就是聲音動聽,電視劇版由楊紫出演,顯然拋棄了這些設定.......
不過小說與電視劇的不同之處,并不是網友們爭論的焦點,畢竟看過原著小說的人也不多。
在網友評論中,比較不能忍受的就是時不時放點音樂,煽情一下;推理就閉眼,形式感太強顯得浮夸;風格太多,拍成了四不像......
但是拋開缺點不談,這部劇的優點還是很突出的。
截止到30集為止,劇中出現的六個案例,我認為是這部劇的精華部分。
案例分別涉及到夫妻關系對孩子的影響、父子關系、母女關系、討好型人格、產后抑郁、職場性侵等。
故事與原小說同樣有著較大差異,但是不得不說,這部劇是真的敢拍,每個案例都能讓人感同身受,看著揪心。
二
夫妻關系對孩子的影響——尤娜
這個案例歸根結底來自于尤娜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有問題,進而對孩子造成了嚴重影響。
尤娜父親是一名藝術家,對女兒處于一種“她已經成年了,遇到事情需要自己做決定”的心態。
但是尤娜母親喜歡處處關心女兒,幫女兒做決定。
思維模式的不同,注定了兩人在生活中會有比較多的磕磕絆絆,于是在尤娜文理分科這件事上徹底爆發了。
之后尤娜母親就開始指責尤娜父親“我瞧不起你,賺不到錢還裝藝術家,裝清高”。
話說到這份上,日子基本沒法過了,兩人很快辦理了離婚手續,但是為了照顧尤娜的情緒,直到高考結束,兩人暫時不分居。
同住一個屋檐下,父母關系上的變化,作為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果然在一次上學遲到時,尤娜聽到父母離婚的事情,證實了自己的猜想。
從那以后,尤娜經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去便利店偷東西、切水果故意割傷手指、從樓梯滾下摔斷腿、用冰塊洗澡受涼感冒.......
尤娜認為只有自己出現問題時,父母才會齊心協力地在一起,這個家才能繼續維持下去。
后來一次下雨時,尤娜看到父親對同班同學小哲特別關心,又誤以為父母的離婚是跟小哲母女有關,于是做了更多更過分的事情,甚至想跳樓自殺。
最終,尤娜父母在賀頓的引導下明白了各自問題,也知道了之前的行為對孩子有多大的傷害。
劇情結尾,借著賀頓與姬教授之口對尤娜家庭的矛盾做了總結。
“追逃模式。一方抱怨索取,一方回避拒絕;一方情緒激烈,一方表現冷漠。很多婚姻關系都會陷入這種追逃模式中?!?/p>
“這個丈夫的逃避也是非常典型的,妻子的咄咄逼人讓他覺得自己非常的無能,所以他以為逃避能緩解矛盾,換來安寧。但萬萬沒有想到,他的逃避會更加刺激自己的妻子?!?/p>
“最糟糕的是,他們的女兒卷入到夫妻矛盾中。三角化使他們夫妻二人矛盾的焦點變得模糊起來?!?/p>
”這個時候,女兒表現出想要追隨父親的意愿,所以妻子會有非常強烈的背叛感,覺得女兒可能也會像丈夫一樣遠離自己,從而更加猛烈的攻擊自己的丈夫,以求平衡?!?/p>
“孩子的核心恐懼是家庭關系,如果家庭關系得到改善的話,這個孩子的防御機制就會自然瓦解。”
三
父子關系——荀總
荀總年輕時經歷了一場車禍,老婆和大兒子都在事故中去世了,于是他把所有的關心和愛護都給了小兒子荀昊。
同時,他還給了荀昊加倍的約束。
隨著年齡增長,荀昊漸漸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事事都聽父親的安排,并打算出國留學。
“我天天為他擔心,他為什么不聽話非要跑國外去?他萬一出了什么事情,他對得起誰?他對得起我嗎?”
荀總與兒子鬧翻之后,身體就開始出現各種不適癥狀,惡心、嘔吐、心跳加快......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他去醫院檢查并沒有發現任何問題,經過賀頓分析,這是驚恐發作時的癥狀,在心理學中叫做驚恐障礙。
在普通人中,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人會有驚恐發作的體驗,其中有一部分人會特別關注到這種情況,并為此感到焦慮,這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隨后,賀頓用家庭格盤,對荀總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做了分析。
“您的妻子跟大兒子走后,留下荀昊跟您兩個人相依為命。荀昊出國留學,剩下您一個人孤獨的生活,之后您在新聞上看到國外疫情爆發,焦慮、擔憂交雜,導致您的驚恐癥發作,同時您又擔心如果身體治不好或出現什么問題,就沒辦法照顧自己的兒子了。對不對?”
說到底,這個病就是自己嚇自己,是心病。隨著荀昊回國,父子倆坦誠交流,病情也就無藥自愈了。
“老荀是個半文盲,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小企業做起來了。如今做全球貿易,老文盲就跟不上了,里外被人合著算計?!?/p>
“荀昊特別想幫他爹,但又得照顧他爹的面子,所以就提出到國外念書,但沒想到老荀這么反對他出國,還以斷絕父子關系來威脅。”
“這父子情,是最難明言的,期待過高,又太過沉默,總是近鄉情怯。而且,他們家庭情況又比一般家庭復雜?!?/p>
問題解決后,姬教授與賀頓對荀家父子的問題做了分析。如果放在現實生活中來看,這種父子關系并不少見。
四
母女關系——蔣靜
蔣靜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母女倆相依為命幾十年。
但是蔣靜的童年并不輕松,母親給她制定了各種條條框框,更是不會尊重她的隱私和尊嚴。
對于蔣靜來說,自己就是一個提線木偶,生活一直被選擇被安排,從來都不屬于自己。
只有跟小伙伴們一起打鼓玩音樂時,她才能稍微地感覺到一絲快樂。
“你出門告訴我了嗎?誰讓你打鼓的?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你做什么都得告訴我,知不知道?”
對于蔣靜的母親來說,孩子不應該有想法,所有的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安排進行才對,而她也給自己毫無底線的打罵找了貌似“恰當”的理由。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將來長大了,有一個好的前途?!?/p>
在這種令人窒息的道德綁架之下,蔣靜逐漸養成了暴飲暴食的習慣,吃完之后又會不斷地催吐。
前者可以幫助她緩解緊張的情緒和壓力,后者可以對暴飲暴食這個行為進行補償,但這樣卻對身體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對于解決實際問題也并無作用。
“媽媽不都是會保護自己的女兒嗎?她每天這樣貶低我,把我貶低的一無是處,我現在都覺得自己沒有自尊心了,我都覺得自己不配做一個人了,我覺得自己的生活爛透了。天底下有幾個母親會每天輪番換著刻薄的話來羞辱自己的女兒?”
對此,賀頓給出了心理學方面的解釋——
“她們的財富、社會地位、價值認知,都趨于一種長期穩定的感覺,所以她們需要在生活中截取一些讓他們可以產生滿足感和新鮮感的東西。”
“也許她的貶低只是出于一種保護自己的無意識行為,同時,她認為她也在保護你。她的教育觀念,有很大的偏差?!?/p>
從這段解釋不難看出,蔣靜母親的所作所為與其說是愛孩子,不如說是愛自己。
對孩子造成極大傷害的羞辱,居然只是為了自己的滿足感和新鮮感。
劇中雖然給了一個母女和解的結局,可是此時蔣靜已經度過了30年的黑暗生活,對其造成的影響又豈是一句“有很大偏差”能概括的。
五
討好型人格——小莫
小莫是一家公司的項目策劃,平時為人老實、任勞任怨。
但是小莫的盡心盡力,并沒有換來其他同事的尊重。聚餐,沒人告訴他具體位置;唱歌,也沒他的份......
只有需要加班加點干活時,大家都來找他幫忙,還都當成了理所當然。
對于這種不公平待遇,小莫心中有怨言,可仍舊會經常給同事買咖啡、買飲料,生怕惹得別人不高興。
“如果你拒絕他,會發生什么?”
“他會生氣,孤立我、排斥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個很不好的人。而且跟其他同事說了之后,他們會覺得我是一個很不好相處的人,覺得我只在乎自己不在乎別人的感受。”
在這種顧慮之下,小莫憑一己之力干完了整個團隊的活,功勞還算在了別人身上。
賀頓通過引導小莫,分析出了這種性格形成的原因——小時候一直得不到別人的重視,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對于這個案例,《女心理師》處理得很有問題。
很多觀眾來看這部劇,就是奔著心理學方面的問題來的,結果劇中為了體現懸疑和男二的戲份,讓小莫吃了類似于興奮劑的藥物,不但沒有用正常手段解決,反而發展成了有暴力傾向的人。
這種處理方式無異于在告訴觀眾:心理學的相關案例,只是為談戀愛、故作懸疑等戲份打輔助的,《女心理師》就是一部戀愛偶像劇。
心理學、職場、愛情、懸疑,究竟哪個是主要線路,是個很重要的問題,這決定了觀眾會代入哪個視角。
但是根據劇情的比重來說,就像是每個方向都想抓,卻每個方向都沒抓好,看的特別別扭。
六
產后抑郁——詹璐
據詹璐所說,自從生下兒子之后,生活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有時候她還在喂奶,婆婆就帶著一群人突然回到家里,特別尷尬。而且婆婆還會把孩子抱走,好似她連孩子都抱不好。
她在家里就是一個免費的保姆,老公回到家里好似想要帶小孩,實際滿腦子都是看球賽。
她剛把地板擦干凈,就被婆婆使喚著去做菜,好似看不得她閑下來。
類似的事情充斥著詹璐的生活,她感覺自己都要崩潰了。
實際上生活未必是她眼中的樣子——
老公抱著孩子看球,可能是邊陪孩子玩,邊讓詹璐休息一下。
婆婆讓她做菜,是因為專門買了詹璐愛吃的菜,但婆婆自己不會做。
在抑郁的情緒下,很難發現生活中的溫暖。
“如果跟別人說這個病,,會不會覺得你特別矯情,因為我感覺我老公和婆婆都是這么認為的。”
“產后抑郁跟體內激素水平、產后生活的變化有關, 是有科學依據的。”
伴隨產后抑郁的,還有認知三聯癥,具體表現可能就是“我很不好”“別人幫不了我”“我沒有未來”。
同時劇中還告訴我們,產后抑郁很常見,只是以前很少被人重視。
我國每年會有一千五百萬新手媽媽,其中有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在產期或產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只有百分之二十會發展到產后抑郁癥。
產后抑郁需要全家人的支持和陪伴。
七
職場性侵——李薇
為了拿下一個大訂單,李薇自告奮勇去與對方齊總接洽。
誰知在飯桌上,李薇被對方灌酒喝多了,然后在洗手間里遭到了齊總的侵犯。
這個案例對于女性心理的刻畫非常細膩,從事情發生時到發生后的思想變化,都做了比較完整的描述。
“我當時整個腦子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發不出聲音,也動不了,我不敢回頭看那個人,我只能逼著自己盯著天花板上的燈,心里一直數著時間,希望時間快一點過去。”
事后李薇去醫院做了檢查,回家后一遍又一遍地洗澡,隨后開始產生了深深的自我懷疑。
“我為什么反抗不了呢?是不是因為我從心底里就是甘愿被人作踐?我的身體為什么會有反應?”
對于李薇的疑惑,賀頓從心理學角度進行了回答。
“當我們遇到壓力時,我們的情緒是非常復雜的,身體的選擇可能會是逃跑,也有可能會去戰斗,還有一種就是木僵反應。”
“這就跟動物遇到危險的情況有些類似,比如負鼠遇到危險會一動不動,兔子會選擇四腳朝天。”
“百分之八十的受害者都會有類似的反應,所以不是你的問題?!?/p>
“有時候我們的主觀意志是沒辦法控制身體反應的,有很多人,她們身體受到侵犯的時候都會有反應,甚至反應會特別劇烈,但這不代表內心是愿意的。所以,受到侵犯后可以為此難過,但不要責怪自己?!?/p>
“強奸案的發生,有且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強奸犯?!?/p>
這個案例前半部分處理的其實也挺好,但是在結尾時,對于齊總的懲罰上,用了一個比較敷衍的形式。
當時李薇打算在賀頓、錢開逸主持的節目中揭露齊總的罪行,然后就被齊總派人綁架了。
錢開逸和賀頓沒有等到李薇,意識到可能發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分頭出去尋找。
中間經歷了一些毫無波折的拉扯,之后李薇和錢開逸、賀頓分開,分別往不同方向逃走。
原本以為幾個人逃走之后會再想辦法碰個頭,然后去報警。
結果李薇躲在垃圾桶后面成功逃脫,男女主在小巷里開始了親親,親完之后就回家了?
出了這種事情,意味著李薇即使逃脫仍舊可能有生命危險,但是劇中人物仿佛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反而急于回家陪母親吃飯。
甚至說,賀頓和錢開逸根本就不知道李薇是否成功逃脫,就跟沒事人一樣不管不顧了。
到了家門口,兩人仍舊沉迷在戀愛的甜蜜中不可自拔。
轉眼過了一夜,賀頓和錢開逸還在睡覺,那邊齊總和手下已經落網。
如果單從案例來說,《女心理師》很明顯都是花過心思的,不管是類型還是治療過程,都能讓人眼前一亮。
只是正如前面所說,戀愛、懸疑、職場、心理,各種類型都強加在一起,反而有些不倫不類,甚至為了凸顯男女主之間的愛情,有些過于喪心病狂了。
但凡這部劇別那么貪心,評分都不至于只有5.2分,很有潛力的一部劇,可惜了......
點個“關注”,鼓勵鼓勵。(??`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