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古希臘哲學家、文藝理論家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復。因此卓越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習慣。”
柯維教授在書中闡述自己在習慣是否牢固不可破的這一觀點上的不同看法,他認為習慣是可以打破,并且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個人在有改變自己想法的認知前,必須根深蒂固的了解自己的不足 首先著手的可是自己的壞習慣 并通過不懈的努力才能根除。就像習慣是具有地球引力的、一旦脫離引力,就會迎來廣闊的空間,創造出高效能的生活凝聚力。
教授將習慣定義為三個部分相互交織的結果。即“知識”“技巧”與“意愿”。知識是理論范疇,指點“做什么”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想要養成一種習慣,以上三者少一不可。比如,生活中最常見的人際溝通,在溝通過程中,即使知道需要聆聽,也可能不知道如何聆聽,不懂的深入聆聽他人,但是僅僅知道需要聆聽和如何聆聽是不夠的,還要做到愿意聆聽,才可能形成習慣。
當然 改變習慣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對于每一個人 改變習慣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 但一切都應基于原則之上,有了更高的目標才能激發改變,面向未來犧牲當下的意愿才能促進改變。從這個角度而言,幸福就是我們經過一番努力和犧牲得到的果實。
七個習慣的成熟模式架構
1.依賴期--以“你”為核心
? 你照顧我;你為我的得失成敗負責
2.獨立期--以“我”為核心
? 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負責;我可以靠自己;? ? 我有權選擇。
3.互賴期--以“我們”為核心
? 我們可以做到;我們可以合作;我們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創前程。
這七個習慣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通過三個階段開發個人 連續 高度的整合方法。讓我們依次經歷“成熟模式”由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不斷進步。
依賴期的你靠別人來實現愿望、獨立期的你可以靠自己單槍匹馬打天下,互賴期的你可以群策群力實現自己的更高成就。在這里,柯維教授著重強調了獨立,他認為獨立遠遠比依賴更成熟,不管是在智力、情感、生理方面,能夠獨立的人都能更有效的管控和調整自己。在獨立的基礎上,更成熟和高級的概念便是互賴。一個人能做到獨立,互賴。既能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更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潛力。
而在這個成熟模式之下,七個習慣的前三個習慣就是著重于如何自我約束,由依賴進步到獨立的過程,這屬于“個人領域的成功”范疇。是培養品德的基礎、在這之后才能是“公眾領域的成功”的其他三個習慣。必須由內而外依次實現,而第七個習慣,自我更新便是貫穿整個模式之中,它是不斷改進前六個習慣的中心力量。
“效能”的定義
文中通過伊索寓言“鵝生金蛋”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切高效能的產生是基于自然法則之上,而這個自然法則就是“產出,產能的平衡”
產出產能的平衡是整個促成效能的重要因素。注重產出,那么你會遺忘產能,沒有能源場地何來產出,就像這個故事所言,金蛋可以不斷拾撿、但必須在愛護和用心照顧鵝的基礎之上、即保護產能,反之、則最后連產蛋的鵝即產能也沒有了。一個公司,好的領導必不可少,但員工才是公司整個的核心力量,只注重收益不斷的強迫員工高效率地完成工作,那么員工則會反感,領導怎么對待員工,員工會怎么對待公司工作、這是相輔相成的。
產出與產能平衡原則是效能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準。不管是否遵循,它都是存在的。也是我們學習這七個習慣的基礎。
第二章結尾部分柯維教授列舉了七個習慣的對立面,即高效能人士與低效能人士的對比。更有效的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習慣,總而言之,習慣是自己不斷努力創造的也是自己堅持不懈改變得來的,為自己的目標樹立一個燈塔,才會無時無刻引領自己向正確的航向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