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兩天上《物質的變化與性質》,這個課題剛好是2020年市技能賽決賽的片段教學題目。當時拿到這個課題,腦子一片空白。平時上課的方法就是按課本中的順序,先把物理變化的五個例子分析完,得出物理變化的概念,再演示化學變化的例子,得出化學變化的概念,而鎂條燃燒實驗是重點作為引出化學變化概念的例子。但是比賽現場沒有鎂條,我就慌亂了。不過現場準備了氧化銅、酚酞溶液、氫氧化鈉溶液、稀硫酸、稀鹽酸、澄清石灰水、硫酸銅溶液、大理石、碳酸鈉粉末、碳酸鈉溶液等,我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樣,選擇了幾種試劑,作為驗證化學變化的實驗。但是在比賽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這種教學流程,并不理想。比賽后,與師傅進行溝通交流,這次的新課就有了更好的呈現。
? ? ? ? 第一,通過火柴折斷和火柴燃燒引發學生思考這兩個物質變化的區別,學生很快能發現,火柴折斷仍然是火柴,火柴燃燒后變成新物質,它們的本質區別是有沒有新物質生成,從而引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接下來通過課本中的實例進一步鞏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同時我也讓學生自己結合生活經驗舉例,學生的例子很多,比如輪胎爆炸、氣球爆炸、煤氣罐爆炸、燈泡發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更是寶貴的課堂生成,最后,我再總結給出幾個實例,這樣學生對概念就有了比較充分的理解。第一課時最后一點時間,我把課本中的這張圖拿出來,讓學生先思考判斷,然后再隨機抽取學生來解釋,不僅要知道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更要能解釋為什么是這種變化。(我清楚記得以往的教學中,我會讓全班馬上一起回答,看似大家都會了,但是缺乏去思考變化的本質。)
? ? ? ? 第二課時是物質的性質,利用蠟燭折斷和蠟燭燃燒來回顧物質的變化,從變化中推出物質的性質,從而引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總結物理性質的內容后,我馬上拿著手上的粉筆讓大家描述它的物理性質,加深對物理性質的理解。而在化學性質這邊,我舉了穿金戴銀而不是穿鐵戴銅,來幫助學生理解“穩定性”,再結合上面那張圖進一步鞏固對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整個流程下來,學生對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化學性質探究部分,我們以金屬鎂為例,跟學生一起經歷科學探究的歷程,相對比課文中的銅片加熱實驗,更加淺顯易懂。
? ? ? ? 這兩節課經過整合和實踐,更加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