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的名字:邊是屯墾戍邊的邊,玉是和田玉的玉,發是發財的發。這就是我來兵團葉城二牧場才能發家致富的意思。”邊玉發沒有文化,可說起話來還是很有點意思。
邊玉發白手起家的經歷充分說明,就算只有小學二年級的文化,大字不識幾個,只要肯吃苦、用心干,一樣能發家致富。
14年前,邊玉發從甘肅武威來到葉城二牧場,當時他還不滿26歲。為了養活一家人,什么苦活、累活、臟活他都干。他給別的職工打短工,一天十塊錢也干;為了給家里的八畝蘋果樹施農家肥,他拉著獨輪車去附近的學校掏糞;家里承包的果樹還在生長期,沒有掛果,他就在果園里培育樹苗;四連的杏子熟了,一斤一塊五都賣不出去,爛在地里,承包戶大都賤賣給杏干廠,他卻大量收購,自己搭起晾曬杏干的架子,在戈壁灘上晾曬,一住一個月,晾出的杏干顏色鮮亮口感好,一斤賣八塊錢;他還買了小豬來喂養,繁育幼豬賣錢,自己家的肉也不愁吃,蘋果園上的肥料也有了。
就這樣,頭腦靈活、踏實肯干的邊玉發一點一點積累起了現在的家業,成為葉城二牧場有名的致富帶頭人,也成了多元增收的典型示范戶。現在,他承包了48畝果園,自己蓋了蔬菜大棚,飼養了100多頭豬和繁育母牛,半年時間就收益翻番。
在別人眼中,他已經非常富裕了,完全可以在現有的成績和財富上享受生活了。但邊玉發不這么想。他還想大干一場,“這里少數民族多,養豬的規模不會再擴大了,所以一定要轉型飼養牛羊,我都想好了,今年爭取牧場的支持,承包一兩百畝的草場,我想在人工草場那里飼養牛羊,小打小鬧的不想干,至少飼養15頭牛,上百只羊,要是可以,我還想繼續擴大果園面積……”邊玉發說,這些想法他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對將來的收益,也很有信心。“我現在手頭沒這么多資金,不然現在立刻就開始干了,今年如果能爭取到場里的支持,我馬上就去附近的巴扎挑牛去,就算得不到支持,我自己省吃儉用,想辦法,明年也一定要干起來!”
相信他的致富夢想很快就能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