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文/塵一粒
九月份開學不久,教室里的孩子們便吃上了營養餐——兩塊面包和一瓶牛奶。牛奶喝過,怎么處理牛奶盒呢?腦子閃現個念頭,也許可以用這牛奶盒做些什么!于是,孩子們便開始收集整理起牛奶盒來。
從孩子們第一天喝牛奶,我便告知大家“我們要把牛奶盒收集起來,等到收集夠了,就做手工。”教室里的孩子們也積極的籌備著,嘉同學時常問我“吳老師,我們什么時候開始做手工?”班長茹姑娘也興奮地報告我們收集牛奶的進展“我們已經有一箱牛奶盒了!我們有兩箱了!都快三箱了!”李姑娘和來姑娘收拾擺放牛奶盒的桌子時驚呼“好多黑蟲蟲!”他們還在爭辯是不是蛆蟲!可能是九月份天氣熱,牛奶盒中滋生的,我們便把最早的牛奶盒處理了。我也在孩子們熱切的期盼中宣布“請大家事先準備好針線和剪刀,我們下周三開始做手工。”孩子們張大嘴巴興奮極了“早就準備好了!”臉上綻放出甜蜜的笑容。第二天一早,嘉同學就把針線擺在了自己的桌上“吳老師你看,俺奶早就給我準備好了!”我摸摸他的腦袋“我們下周才開始做呢,你可沒必要今天就把這個帶來!”嘉同學這才把擺在桌子上的針線收了起來。
盼望著,盼望著,星期三終于來了。線團、大針、小針、剪刀,全都擺在了桌子上。四個人前后一個小組,共同制作該小組的奶牛。剛開始,各小組成員相互配合分工協作。做著做著詠、旭、來、李四位同學便發生了矛盾。本來他們小組是制作最快,且作品也相當精致的一組。可惜自詠同學畫了牛面之后,李姑娘說詠畫得不好看,另外兩個同學覺得畫得挺好的。李姑娘便生氣退出了小組,并把她之前制作的一條腿給扔了。她把桌子拉開后,獨自一人坐在那,很清閑,看著他的小組制作,還偶爾發出一兩聲嘲弄。這件事來姑娘在【為生而寫】中有著詳細的記錄,我也事后跟李姑娘聊過。但她說不出什么來,也沒有說什么,并告訴我“我暑假在俺媽那更容易生氣!跟小弟吵架、打小弟。”她也沒有具體說什么事,只是講弟弟太煩人。
在整個制作過程中,最令我動容的是娜、多、陽、龍四位同學,在娜姑娘的分配協調下,四個人各做各的,其樂融融。龍同學笑著對我說了兩三次“剛才針又扎住我哩手指頭來!”他們四個的奶牛最為精致,以至于直到下午放學他們還沒有做好。放學了,我讓他們回家明天再來做,可是四個人沒有一個愿意離開這頭牛,離開教室。他們抬頭看看其他小組制作的牛后,又繼續埋頭剪起自己手中牛奶盒。無論是牛角、牛尾還是牛腳,他們都是用用自己的雙手裁剪的。直到天黑,直到他們把自己僅有的透明膠用盡,才依依不舍地離開教室。
如今,四頭牛擺放在教室的辦公桌上。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不知不覺竟過了一個多月。看著四頭牛令人欣慰,但看看桌子上落的灰塵著實有些不快。孩子們也曾擦過,只是要一頭一頭的抱起、抹擦、放回,我覺得好麻煩,況且還有那越積越多的牛奶盒也無處安放,我腦海里三番五次地閃現,要解決了這四頭牛——扔了。我雖然腦海里閃現這樣的念頭,可是轉念一想,這畢竟是孩子們開學以來就積累的材料,大家辛辛苦苦共同制作的。盡管是四頭不太美觀的牛,但每一頭牛——四肢、身體、頭、角,哪一塊不是孩子們一針一線縫上去的呢?!有多少孩子一直期盼著牛的誕生?有多少孩子為牛的誕生而付諸努力呢?那一腳腳針線,那一盒盒牛奶,那一句句爭辯,都熔鑄在這頭牛的軀體里、血液里。
可是,我還是忍不住說出了口:“我們又積攢了這么多牛奶盒,差不多可以進行第二次手工了。可是我們桌子上的這四頭牛怎么辦呢?不如放學了,幾位男生把它們都扔了吧!”我這邊話音剛落,幾個女生就反對了起來“嗯……不行!”我責備道“你看這桌子上臟哩!扔了吧!”娜姑娘哀求道“吳老師,難道不扔不行嗎?!”我頓了頓,不知道該說什么好。大家都陷入了思考,“不扔也行,有沒有同學愿意把奶牛領回家照顧?”我問道。好幾個同學都舉起了手“我愿意!我愿意!”嘴巴里嚷嚷著“我!”“我!”下課鈴響了,我讓孩子們回家與家人商量一下,并把自己認領奶牛的理由寫下來交給我。如果認領的人比較多,那我們就根據他的理由,大家決定誰有資格認領奶牛。
下午一點多,茹姑娘看到我就塞了一張紙條給我。我問她這是干嘛,她讓我自己打開看了就知道了。我打開她折疊的平整的方塊的紙條,用彩筆豎排著六個大彩字“我要帶回奶牛”,內側則列了五條理由:
1我要帶回奶牛,我會保護它。不讓人摸,只讓人看。
2要(是)它身上有灰塵、蜘蛛網,我會立刻給它清洗。
3我會每天都看它三次。
4回到家我和弟弟、姐姐都會很喜歡它,都會一起來愛、保護奶牛。
5我媽媽、弟弟、奶奶、爺爺都愿意把它帶回家。
最后她還提出了希望“我希望能把我、怡姑娘、湯同學、嘉同學我們(一起做)的奶牛帶回家。”讀罷她陳述理由的便條,我會心一笑“這孩子!”
丹姑娘看到茹姑娘遞給我紙條,她也抓緊時間寫了理由:“我的理由是,如果我把(我們)四個人同心協力做的奶牛帶回家的話,我會給它找一個合適的地方,用平時燒鍋的草給它吃;我家旁邊有一個人是詠同學的叔,他家養牛,我會叫他教我怎么做小牛牛的新朋友;就像在一年級的時候吳老師送給娜姑娘的六一兒童節的禮物一樣珍藏,到了四年級的時候她也會驚奇的,我希望我也像娜姑娘一樣珍藏到六年級。同意人有奶奶、大伯。”丹姑娘還專門在習作中提及此事。(略為改動個別字詞)
娜姑娘也要認領一頭奶牛,她沒有用便條記錄下自己的理由,而是口頭向全班陳述。我把她陳述的內容全都用錄音筆記錄了下來。
四頭牛,被同學認領了三頭。“另外一頭牛還有人愿意認領嗎?”我問道,停了幾秒“如果沒有人認領,那就是我的咯!我也會像剛才三位同學一樣,好好照顧這頭牛。臟了,我會給它‘洗洗澡’的。我會在宿舍里找到合適的位置,讓它好好‘休養生息’。我會盡我的力量,讓它‘活’得更久點。這樣,我就能夠想起我們這一群螞蟻的故事;我就能夠想起我們為了它的誕生而努力積攢了三箱的牛奶盒;我就能夠想起在一個下午,我們穿針引線;我就能夠想起大家穿針穿不上的情形;我就能夠想起龍同學被針扎到的情形;我就能夠想起你們為了收養奶牛陳述理由的情形……放學之后,三位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牛奶帶回去,剩下的那頭我帶到樓上宿舍養著。”
下午放學,桌子上就剩一頭奶牛,桌子擦得干干凈凈。我抱起那頭牛,放在宿舍床頭的書架上,牛睜著雙眼,嘴巴微笑,仿佛在訴說著什么……
2017年12月18日?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