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概率:全世界一半的娃,都丑到了平均水平以下
前人的思考,我們的階梯,歡迎收聽劉潤5分鐘商學院。
案例
你參加一個節目,很幸運獲得了上臺抽獎的機會,臺上有A、B、C三個道具門,一輛最新款的特斯拉就在一扇門后,猜對了,車就可以直接開走。
每個概率都是三分之一,你選擇了B(還記得價格錨點里的“避免極端”嗎)。這時,主持人打開另外兩扇門中的一扇,空的。主持人額外送了你一次改變的機會,問你是堅持選B還是選擇另一扇門?
你會選擇換嗎?統計顯示,大部分人選擇不換。理由是,現在只有兩扇門了,特斯拉在每扇門后的概率應該是50:50,既然選什么都一樣,還是相信直覺,堅持第一選擇。
?
恭喜大部分人……你們都錯了。正確的答案是:換。從B換成另外一扇門,抽中特斯拉的概率,會提升一倍。
限于篇幅,就不在這里做數學推理了。數學好的同學,可以在留言區與大家分享你的腿到邏輯,很多人一定覺得驚訝:為什么啊,這和直覺不符呢!
概念:概率偏見
事實上,我們的直覺和客觀概率常常是不相符的。行為經濟學家把人類自以為的概率,稱之為:心理概率。心理概率,和客觀規律不吻合,就叫做概率偏見。
比如我問你,在你們家,假如說家務活有100件的話,那平時你做了多少件呢?請認真的算一算,不帶任何感情的寫下來,你做了多少件,和你另一半的答案加在一起,看看是多少?
調查發現,這個結果,通常遠大于100。
你問一個喜歡在朋友圈曬娃的媽媽,說你認為你的孩子有多可愛,我相信80%以上的會說,是全世界最可愛的,至少是之一吧。但是,如果可愛又衡量標準的話,統計學告訴我們,其實,全世界有一半的娃,都丑到了平均水平以下。
大多數人對比率和概率的感覺,都是有問題的。
歸納:三個原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曼基認為,這種偏見主要來自于三個原因:
第一、代表性偏差。很拗口的名字,其實就是說:以偏概全。比如,你發現幾個好朋友都是雙魚座的,就會覺得,我和雙魚座比較合得來。但也許無傷大雅,但也是以偏概全。你再賭場連贏三把,覺得今天運氣真好,如果你因此堅持玩下去,代表性偏差就會請真實的概率,狠狠教訓你一頓。
第二、可得性偏差。也是很拗口的名字。我把它成為:眼見為實。比如。如果飛機失事,必然會引起關注,這是,你多半會以為飛機很危險。但事實上,論每公里死亡率,坐飛機比坐汽車安全22倍。
第三、沉錨效應。還是很拗口。我叫它:先入為主。也就是說,第一印象,會導致你對一些人的喜好的判斷,對一些事的好壞的判斷,脫離現實,甚至不可撼動。比如,你的第一個男朋友是個渣男,你就會覺得:男人沒一個是好東西。
小結:如何做出更正確的商業決策?
1、學好數學,尤其是概率與統計。對有辦法驗證客觀概率的,求助數字,不要依賴主觀判斷。
2、對沒有辦法驗證客觀概率的,也不要相信自己的主觀直覺。問問專業顧問,或者身邊更多朋友的建議,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對沖你得先入為主。
劉潤:你打算怎么來利用,或者規避這種“概率偏見”呢?
這個題目比較難,給你做個示范。斯坦福大學有18個系,每年都要抽簽決定一些場地的優先使用權。心理學系制作了18張抽簽紙,別人先抽,自己最后。結果連續8年,心理學系抽到的不是第一,就是第2。大家不解。其實,心理學的絕招就是,把第1、和第2,放在18張紙的第1張和最后1張,利用大家“不會這么巧,正好在第一張把”的概率偏見,把這兩張留到最后。斯坦福的路,都是套路。那么,你呢?
來和我們一起過過招吧。
個人思考:
底層邏輯:1、利用了概率的運算方式,和人們的心理偏見造成了和認知差異。
運用:
代表性偏差——以偏概全:店里護膚品高利潤,小東西低利潤,那么給顧客的感覺就是店里東西很便宜,就會更多的購買產品。
規避:到新的環境或者認識新的人,要全面了解,避免以偏概全,得到認知偏差,以免做出錯誤判斷。
代表性偏差——以偏概全
運用,可以多拍一些店內銷售的視頻發到朋友圈讓顧客認為店里生意很好,會更想來。
規避:透過現象看本質,他們是以開放的心態多元化去了解事物。
沉錨效應——先入為主
先入為主:運用,給顧客良好的第一印象,包括店面的店面的形象和個人的形象包括服務態度等等。
規避:避免被第一印象所障目,多方面觀察,和他人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