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劉潤老師帶領我們進入行為經濟學的學習,在此之前學習一下經典經濟學的兩個假設。
1.信息總體上來說是對稱的,也就是說你知道什么我大體上也會知道。
2.人的思維總是理性的,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會根據環境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決定。
但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發現,人有時候不一定總是理性思維,而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和偏見決斷。
行為經濟學的學習一方面是可以了解人性的缺點,從而客服其帶來的麻煩。另外,我們還可以利用人的思維偏見去設計自己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從而將利益最大化。
接下來我們來學習五個行為經濟學的概念,它們分別是結果偏見,適應性偏見,雞蛋理論,概率偏見以及凡伯倫效應。
1.結果偏見
一個人或企業獲得成功之后,一般就會認為他過去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無比的正確,但這些成功的經驗也有可能會是他沒能取得更大成績的絆腳石。人的這種思維我們稱之為結果偏見。
這種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思維偏見,在我們身邊幾乎無處不在。如,銷售冠軍就是套路打法最值得稱道的人等等。
那我們將如何避免結果偏見呢?劉潤老師給出兩點方法。
第一,歸納之后再演繹。就是將一個結果歸納出其中的原因,然后再用這些原因再進行演繹。看看是否還能出現同樣的結果。如,谷歌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招了最優秀的人才。在接受這個原因之前先推推看,谷歌在創業初期不被看好的背景下,是否能招聘到最優秀的人才呢?
第二,用三個問題武裝自己。
這個結果,真的有一個人為可控的原因存在嗎?
這個分享的人,真的知道那個人為可控的原因是什么嗎?
他引以為豪的,會不會恰恰是這個寶玉上的瑕疵呢?
寫到這里想起了過去李笑來老師講過的如何避免結果偏見的三問句
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真的X嗎?
導致這個結果的最重要原因是X嗎?
導致這個結果的唯一原因是X嗎?
2.適應性偏見,
人們不管是在好的還是壞的環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表現出強大的適應性。對環境中的對錯好壞變得習以為常。
比如你買了新車或新房子,剛開始的時候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感。但時間一長這種幸福感就會慢慢消退直至為零。漲工資的幸福感會消退也是這個道理。
打破這種適應性有三個方法
第一,延長幸福感,通過階段性的給予延長幸福感的長度。如,發了工資不要吃喝玩樂購一塊進行,而是階段是消費。
第二,意外幸福感,通過出乎意料的 變化多端的 給予從而刺激出額外的幸福感。如,用現金做個花環、接送員工家人參加答謝會、年底獎送到家里等,對員工進行刺激性的激勵。
第二,對比幸福感,制造動態波動的對比機制,來對抗適應性。如,會員等級制度 老員工勛章制度 360的開機對比功能等等
3.雞蛋理論,
人們對自己賦予一件物品的心血越多,就越會高估這個物品實際價值。原因就在于我們投入的精力和心血不僅給事物本身帶來了變化。而且還改變了我們對事物的評價。
在宜家,很多人熱衷于半成品的家具,拿回家后自己組裝。同樣符合了這樣的理論。
如何運用這個理論呢?劉潤老師提出兩點。
第一,設計讓用戶具有參與感的產品。比如,訂制 選擇 搭配等
第二,預留30%的未完成項目讓用戶自己完成。就能在用戶的心里附上金環。
4.概念偏見
人們的直覺和客觀概率往往是不相符的。這種自以為是的心理偏見就是概率偏見
第一,代表性偏見,也就是以偏概全。看到某種情況就認為某種情況代表全部。
第二,可得性偏見,也就是眼見為實。看到飛機墜毀事件被關注就會認為飛機更危險。
第三,沉錨效應,也就是先入為主。第一印象影響了對事物的判斷。
這里劉潤老師和笑來老師都推薦,學一點概率論與統計學。
5.凡伯倫效應
人們購買一件商品不僅有他的使用需求還有其心理需求,這種心理就做炫耀。在商業中就會因為炫耀而只買最貴不買最好。這種心理的重點不在于商品有多高。而是看背后是否滿足炫耀和裝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