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一家人帶著安安的爺爺奶奶和堂哥去游泳館,剛入水沒多久,安安就和堂哥玩起水來,不亦樂乎。
? ? ? ? 我正想著要不要去深一點的水域繼續我的換氣練習,安安突然撩起水來潑我,我說:“”安安,不要潑我”,安安沒有理睬,又潑了我一下,我半開玩笑的也潑她水,連著潑了她四五下,然后我就轉身要去深一點的水域。沒走多遠就聽到了她的哭聲,心理還想著:“這有什么好哭的?你潑我水都可以,我潑回去就不可以了?”
? ? ?當我走近安安,安安開始生氣的要捶打我,嘴里喊著:“我只潑你兩下,你潑了我五下!”小家伙憤怒的“想要報復”的舉動讓我有點生氣,擔心,后悔。和她道歉,她卻還是怒氣沖沖。只好讓她自己消化情緒。
? ? ? ?想著在淺水區也可以學換氣,我就留下來練習。安安看到我把頭探出水面,就把她的游泳圈套到我頭上,還開心的咯咯笑。這讓我覺得不舒服,心里想著“這么捉弄人怎么不想想對方喜不喜歡呢?會不會反感呢?”我走近安安,看著她的眼睛問她:“安安是不是覺得能把游泳圈套到媽媽頭上很有趣?”安安點點頭,我又說:“媽媽覺得有點害怕也有點不高興,因為媽媽剛開始學換氣,本來就有點緊張,你把泳圈套在媽媽頭上,媽媽都沒辦法集中注意力練習了。你不玩這個游戲好嗎?”安安同意了。我也放心的練習而不用再擔心她的“游戲”。
? 都是調皮搗亂,我前后不同的處理方式,安安也表現出不同的應對方式。
第一種方式,我的想法是“讓你也嘗嘗被這樣對待的滋味,讓你知道這樣對別人是不對的。”我的感覺是擔心和一點點的氣憤。女兒被潑水后感覺是“不舒服”,她的想法是“你怎么可以這樣對我?”于是憤怒的“報復”我。我希望不再朝他人潑水,也希望安安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結果是她不潑我水了,可她用打我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憤怒,這種方式無法培養她“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
第二種方式,我的想法是“她的行為是出于孩子的天真,她不知道這樣的方式別人有什么感覺,我可以告訴她我的感覺。”知道了自己要怎么做后,我的感覺是“平靜”。當我先站在安安的角度思考她的行為目的并向她核實后,再用“我”句式說出自己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請求。安安就很容易的能接受并站在我的角度考慮。
? ? 兩次事情都是希望安安能改變行為,一個引發了另外的報復行為,一個平靜的中止了“游戲”行為。
第一種是我們的本能的反應行為,大人也不需要思考和多說話,可對于孩子能力的培養卻沒有任何幫助。
第二種回應方式卻需要練習,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共情”的作用,“我”句式找出自己的感受,最后說出自己的“請求”尋求孩子的合作和幫助。就能培養孩子替他人著想,思考自己行為后果(別人會有不好的感受)的能力,合作(聽取他人的意見,放棄自己覺得有趣的游戲)的能力。